為了不重蹈當年關羽水淹七軍後,大意失荊州的復輒,朱元璋決定效仿當年諸葛孔明的隆中對,聯吳抗曹,所以他決定聯合張士誠。
一番醞釀後,他親自連夜寫了一封信,言明眼下與他合作,一舉殲滅徐壽輝的天完國,然後平分江南,誰想到張士誠不斷不接受他的好意,還揚言與徐壽輝合兵取了他的應天。得知了這個消息,朱元璋吃驚之餘不免感到頭疼,徐壽輝雖不足為慮,可那陳友諒可不是一般人,這些時日,連番攻了自己不少的地盤,作戰手法,手下兵將、無敵的戰船,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他能對付的。
接到信當著群臣的面,將張士誠破口大罵了一頓後,他不顧群臣的反對,再一次寫信好生罵了個邊,這才感到有些解氣。
誰知這一罵,卻惹得張士誠也勃然大怒,竟自率領大軍攻打鎮江,鎮江,背山面江,形勢雄險,為鎮守江防之地,是應天最重要的屏障,一旦鎮江被破,應天就岌岌可危了。
一番準備,他當機立斷命令徐達、常遇春率領應天精兵二十萬,埋伏與龍潭,與當夜打敗與張士誠,此後常遇春親自率領十萬大軍一路打過去,總算不負所望,一舉擊敗了張士誠,還趁機攻佔了張士誠的常州,常州位居長江之南、北攜長江,南銜太湖,東望東海,與上海、金陵、杭州皆等距相鄰,扼江南地理要衝,與蘇州、無錫聯袂成片,這個對於朱元璋、對於應天來說實在太好,此後常遇春連番攻克常州周邊郡縣,並一舉攻克了寧國,只可惜這一仗打得太過激烈,身為統帥的常遇春也身受重傷。
他才不得不退了回來,不過不知是這一仗被常遇春打怕了,還是張士誠在等待機會,此戰後讓人頭疼的張士誠倒也安分了不少。
本以為能喘口氣,誰知天完國的陳友諒太過膽大妄為,竟不顧道義,與五通廟殺了天完國皇帝徐壽輝,學了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自立為帝。建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以光伏漢人江山社稷為口號,奉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張定邊為太尉、韓世勳為征元大將軍。就在數日前接到密探密報,陳友諒已率軍還江州後,他馬上遣使送信給張士誠,約定共滅金陵。不知是什麼緣故,張士誠只想自固,沒有應承。否則以二人的力量,他朱元璋縱是有漢高祖之能,也回天無力了。
陳友諒的這一系列大手筆是他沒能料到,此人可比不張士誠,勇略,雖或未及項羽,但剽性狡悍,出沒飄忽,大困而不餒,屢躓而復振,況且如今以驍鷙之姿,奄有江、楚,控扼上流,地險而兵強,才剽而勢盛,實乃心腹大患,此人不除一統江南只怕是一個空想了。
但要除此人單憑自己這點能力是遠遠不夠的,他需要一個人,需要一個如張良一般幫漢高祖決勝千里之外的大人物,這個人就是劉伯溫。
只是這個人真的可以麼?朱元璋不禁有些懷疑,畢竟這一切都是傳聞,所以他要找個人詢問一番,而這個人就是陶安。
陶安,字主敬,當塗人,生於元仁宗延祐二年,六歲喪父,矢志讀書,日記千言,敏悟異常。長大後,投師李習兄弟,博覽群書,尤深於《易》。元至正四年,中浙江鄉試,八年,授明道書院山長。十四年冬歸省,避亂居家。
直到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渡江至當塗,陶安偕李習及鄉里父老迎謁,即被召見。陶安向朱元璋獻議:「海內鼎沸,豪傑並爭,明公(指朱元璋)渡江,神武不殺,人心悅服,應天順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朱元璋問他:「吾欲取金陵如何?」陶安說:「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撫形勝以臨四方,何向不克?」朱元璋從其言,留參幕府,授左司員外郎。不久朱元璋攻克金陵,授陶安為興國翼元帥府史令。朱元璋稱吳國公後,置江南行中書省,任陶安為左司郎中。
就在這時,聽得門外侍衛一聲低喚:「左司郎中陶安求見!」
「傳!「朱元璋心頭一動,眉頭一展,隨口呼喝了一聲。
「傳左司郎中陶安!「門外一陣侍衛一聲吆喝,不多時朱元璋便聽得一陣腳步聲響動,來的甚是急躁。
朱元璋尚未來得及抬頭,便見一個人影快步上前,跪倒在前行三拜九扣大禮,口中疾呼:「臣左司郎中拜見吳國公,願國公千歲千歲千千書!「
「左司大人不必拘禮,起來說話!「朱元璋語氣淡淡的道。
「謝國公!「陶安道了聲些,站起身來,燭光下陶安年約四十好幾的年紀,一身灰色儒衫,濃眉如墨,大眼,一雙罩子甚是有神,配上頭上的儒冠,到有幾分儒者的風範。
朱元璋賜坐了後,一個兵卒快速走了進來,小心的奉上兩杯茶,便一言不發的走了出來,小心翼翼的帶了上房門。
房屋內一時寂靜下來,陶安啜著茶,眼角瞟了一眼朱元璋,此時朱元璋身著一身銀色盔甲,身材高大,國字臉,一字眉,略顯喲黑的臉龐顯得頗有些剛毅果敢的氣概,讓人眼前一亮。
朱元璋沒有開口詢問,陶安也不好開口詢問,如此這般又等了一陣。才聽朱元璋開口問道:「劉伯溫可已經安排妥當?「
^^^^^^^^^^^^^^^^^^^^^^^^^^^^^^^^^^^^^^^^^^^^^^^^^^^^^^^^^^^^^^^^^^^^^^^^^^^^^^^^^^^^^^^^^^^^^第三更了,本來想早一點,誰知後台系統出了問題,一直沒更新,這會兒看好了差不多了,便迫不及待的送上了這一章……明天是星期一了,期待還能有一個推薦席位,哈哈,當然了這一切少不了諸位的幫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