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走了丞相,他們想幹什麼?「蕭雲一顆心幾乎跳了出來,若是徐大川知道他的身份,只怕這會兒從座椅上跳起來。
徐大川撇了一眼蕭雲,依舊不理會蕭雲的詢問,自顧自的說了起來:「那一夥人將那好官抓來上山,那好官原本以為是這幾人不過是一夥強盜,自己週身上下不過三兩銀子,況且如今更是無官一身輕,料想這些人搜身也就放過他!」
「哎,丞相大人想的太過異想天開了,若真是強盜,這幫人又何須抓走了一個犯人你?」
徐大川呵呵一笑,道:「小老弟猜的不錯,那幫人並非強盜!」
「那是什麼人?」
徐大川道:「那夥人將好官押到了山上,原來那陡峭的山壁上居然有個洞府,洞府裡別有洞天,瀑布飛流,假山、花草樹木一樣不少,比之城裡的皇宮也不為過,好官看了自然心中驚奇,按說一般的強盜,有了這番皇宮一番的洞府,那就用不著出來做強盜了!「
頓了頓,徐大川又道:「那夥人將大官押進了洞府,但見洞府裡一人端坐在龍椅之上,身材魁梧,濃眉大眼,長得甚是雄偉,待大官進了洞府上,那人輕輕一歎,竟然離開座椅親自迎了上來,口中疾呼:」丞相大人受驚了,方才迫不得已,多有冒犯,還望丞相大人多多見諒!「
「丞相大人……這些人到底是什麼人啊?怎麼認得脫脫?「蕭雲並沒有看到徐大川臉上露出驚異的神色。忍不住出言詢問。
徐大川道:「是啊,這幫是什麼人啊?好官也是這麼想?見那夥人似乎對自己無惡意,又識得自己,好官便大著膽子詢問:」你們是何許人,攔截本官作何道理?「
那夥人的頭領道:「丞相大人莫要誤會,我等久聞大人英明,如今途徑我大理國,豈能不略表心意?「說著便欲讓好官進了後堂。
豈料,那好官性子極為倔強,不言明身份,便不進去,這一下,那頭領沒法子,不得已說出了自己的身份。
原來那夥人是大理王室後裔,自從元世祖忽必烈來雲南征服大理以後,就接管了大理國,大理國的國王這一支段氏家族就變成了總管。大理總管這一代逐步到了元代的末期,大理總管段姓的這一家族就分成了幾個支系,一個支系就到了陝西的雁門關,一個支系到了騰沖、保山一帶。一個支系到了臨安,就是現在的建水、紅河這一帶。還有一個支系到雲龍,另外一個支系就到了劍川。眼下這夥人正是騰沖、保山這一支,為首的那人名清,乃是段興智的後裔,因為不成臣服於蒙古韃子的統治,所以獨自在這山上落草為寇了,只是他們雖然是盜賊,但並非真的打家劫舍,而是靠著當年從皇宮裡帶出來的大量寶物,加上這裡山勢崇峻,連綿不絕,一干人等靠著打獵為生,倒也活得自由自在,如今見韃子的天下,群雄並起,段清等人也思量趁機光伏大理國,只不過大家多年落草為寇,一時倒也知從何處下手,恰好聽聞韃子荒淫無道,聽信了朝廷寵臣哈麻顛倒黑白,將當朝丞相貶至騰沖荒蕪之地,不由的動了拉攏的心思。
段清等人各自表明了意圖,本以為這個好官會答應,那知好官一聽竟是想打朝廷的主意,沉著臉道:「我脫脫帖木兒乃朝廷罪人,自知治國無妨,身負皇恩,陛下聽信小人讒言,將我貶至此地,我等不思精忠報國,豈敢背叛朝廷!「
「說得好!「蕭雲忍不住叫了出來,如此精忠報國,實在值得人敬佩。
徐大川道:「小老弟所言極是!那段清萬萬料不到好官都落魄了到這份上,對朝廷還如此忠誠,心中更加想讓好官留在山上幫忙治理國家,便道,大人赤誠,段某深感敬佩,如今皇帝昏庸無道,正邪不分,似大人這般忠心愛國之人,皆落得如此下場,可見朝廷已是危在旦夕,段某不才,未有和天下群雄逐鹿天下的雄心,不過想憑一己之力,力保一方平安而已,讓一方百姓安居樂業而已,大人若是不嫌棄,願意幫助段某治理大理國,他日國富民強,段某一定對大人感恩戴德,大理百姓將會對大人世代傳揚!「
這一番話赤誠之心天地可表,豈料好官只是長歎了一聲並為答應。
好官寧死不從,那段清等人也無可奈何,敬佩他忠義,也沒為難於他,一路禮送下山,臨走之時,段清心有不忍拉著好官道:「大人忠心,天下可知,此去騰沖必被奸臣所害……?大人何不留在此地呢?「
好官只是苦笑了一聲,道了聲謝,便隻身趕往騰沖。騰沖乃荒蠻之地,好官這一路上艱難自是不用說了,經過數十天的緊趕慢趕,總算安全到了騰沖。
騰沖乃是軍事要地,有一知府高惠,高惠對好官最為敬佩,見到好官來訪,熱情相待,設宴洗塵,好官沒想到自己這麼一個罪人,知府如此熱情,便問道:「我乃朝廷罪人,大人何故如此厚愛?」
註解:關於段姓的起源
段信源自共叔段,根源於姬姓,屬黃帝的後代。
段姓受姓始祖是共叔段。他的曾祖父是周厲王,公元前841年,發生「國人暴動」,厲王死於囚所。據《左傳》、《史記》的記載,周宣王繼位,把他的弟弟姬友分封到鎬京附近的鄭(今陝西省華縣)。姬友就是共叔段的祖父鄭桓公。他是周幽王的司徒。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鎬京,姬友死於王事。姬友的長子姬掘突繼位,助周平王東遷洛邑有功,仍為周朝司徒,並把鄭室遷到洛陽東南,史稱「新鄭」。故城至今保存完好。武公娶了申侯的女兒武姜,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寤生」,因難產,姜氏受了驚嚇,對他一直不喜歡。姜氏後來又生了一個兒子叫「段」,人們稱他「叔段」。叔段儀表堂堂,勇武善射。姜氏偏愛叔段,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武公生了重病,武姜即請求武公廢長立幼,立叔段為太子,武公沒有同意。認為寤生無過,不可廢長立幼。不久武公死了,由寤生繼承了君位,是為莊公。於是武姜又請求莊公把制(今河南省汜水)作為叔段的封地,莊公也沒有同意。
莊公元年(公元前尹43年),莊公把京(今河南省滎陽東南20里)作為叔段的封地,號稱京城太叔。這事,使得武姜和叔段都感到不滿意。生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的叔段,來到京地之後,開始訓練自己的軍隊,大力加強武備,不斷擴充勢力。與其母密謀,準備襲擊莊公。鄭國大臣認為太叔內恃母后的寵信,外仗京城的險固,加緊練兵習武,勢力日益強大,已露奪位反叛的苗頭,將會對莊公構成威脅,危及鄭國。勸莊公及早採取措施,除掉叔段,消除後患。叔段的這些做法莊公都看在眼裡,但卻不動聲色,佯裝不知。認為時候未到,處心積慮要讓他充分暴露,多行不義,自取滅亡。
莊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叔段果然出兵襲擊莊公,其母武姜作為內應。於是莊公發兵聲討,叔段不敵逃回京地。莊公進攻京地,京人倒戈,背叛叔段,叔段又再逃到鄢地(今河南省鄢陵縣北),莊公又出兵鄢地,在鄢地,叔段兵馬潰徽,又逃到共地(今河南省汲縣),最後在共地落腳,被當時人稱為共叔段叔段逃奔至鄢,繼續遭到追殺,流亡死於共國。因叔段出奔共國,所以又稱「共叔段」。莊公怨恨母親,發誓今生今世不到黃泉永不相見,並把母親發落到城穎安置。直到後來為穎考叔孝敬母親的行為所感動,產生悔悟之心,才設法挖掘隧道,下及黃泉,彼此相見,重新恢復了母子關係。
共叔段死後,家人子孫四處逃散。鄭莊公的兒子鄭厲公繼位,態度有所改變,他曾對臣下說:「不可使共叔段無後於鄭。」並於周(嫠-女+厘)王四年(公元前678年)將出奔在衛國的共叔段的孫子公父定叔及其家人迎回鄭國。公父定叔的父親名叫公孫滑,定叔回鄭以後,共叔段的子孫始稱「公孫段氏」。這就是所說的河南段氏。
到了唐宋時期,在今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帶,白蠻出身的段思平,建立了大理王朝,其子孫在這裡相繼統治了317年(737—1053年)。白蠻就是白族,段姓一直是白族的大姓之一。特別是大理王朝被蒙古人忽必烈滅亡之後,有更多的白族人改姓段氏。如今在大理一帶,多為段姓。清人張澍在《姓氏尋源》中說:「雲南蠻段氏,魏末段延沒蠻,代為酋帥。裔孫憑入朝,拜雲南刺史,本出武威。」這就是雲南段氏的來歷。始祖段延是出自武威的地道的漢人,是共叔段子孫西遷武威後的後裔。這樣一來,雲南段氏同河南段氏本是同根生,雲南段氏被世人視為白族(還有的是哈尼族)。清人馮蘇在《滇考·段氏大理始末》一數千字的長文中說:「段氏之先為武威郡人。唐天寶末,段儉魏佐南詔王蒙氏有功,賜名忠國,擢清平官(相當於宰相)。六傳生思平。」
因在雲南白族中有許多人姓段,因段氏祖先做過大理國王,而且其中有九位國王以帝為僧,流傳下來了許多傳奇的故事,段氏因此聲名顯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