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我的長孫皇后

龍騰世紀 011章 千金淚1 文 / 素馨小花

    十里長亭,數番駐足又數番相送。舒蝤梟裻李淵一家終於止住了相送的腳步。而父親則帶著安義公主再次踏上了和親的路。

    玉門關、長城一一拋在了身後,當我們踏上那片神秘、廣袤的突厥大地的時候,安義公主命鳳輦停下。她揭開鳳輦的珠簾,彎身鑽了出來,站在鳳輦之上,回首遙望著生她、養她的故土。

    王昭君這般看過吧,蔡文姬應該也這般看過,她們在歷史上都留下了美名。可如今看著安義孤獨的身影,我的親身感受為什麼是『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悲壯。

    「長孫將軍,捧一坯土裝在我帶來的瓶子裡。想家了,我就聞聞。」

    安義公主的話說得我鼻子有些發酸。雖然這片故土生了她、養了她,可最後不也拋棄了她?如果生來就是要拋棄她的,當初又何必將她生下?

    「我不恨這片土地,至少世民給了我安慰,給了我希冀。」

    原來,一個3歲孩子的承諾給了她活下去的希望。雖然這個希望對她而言相當的渺茫,可是至少這片故土中有人沒有拋棄她。

    突利可汗的人馬早已在邊陲之地迎接。兩方隊伍匯合,又經過近一個月的行程,終於來到了突利的大本營。

    高低起伏的丘陵、蜿蜒綿長的河流、一望無際的草原,構盡了這古老民族的魂魄和精神。黑紅著臉的漢子、媳婦、老人、小孩,都好奇的盯著和親的隊伍。

    站在隊伍最前方的那個身材魁偉的人就是突利可汗。還好,沒有想像中的老,稱得上中年。只是站在他身邊的那群女人,天啦,一人手中牽著一個孩子,有的還牽著兩個……這樣算下來,安義公主是突利的第幾個老婆呢?

    父親取出隋文帝的詔書,朗聲宣詔。「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感突利可汗一向與我朝和平相處,特賜安義公主為妻。命長孫晟以使臣職出使,欽此!」

    突利可汗既不下跪也不接旨,只是以一副不屑、倨傲的神情著父親。

    父親對這番情形早了然與胸,他別有用意的說道:「想當年,我和你叔父稱兄道弟,游盡這突厥的大好山川,獵盡這片大地上的飛禽走獸,是何等的逍遙、快活。可後來連番戰爭,不但傷了大隋和突厥的感情,更阻止了我和你叔父今生再團聚的英雄夢想。那個時候,你不過弱冠之齡。」

    突厥人雖然視父親為死敵,恨不能食其肉、喝其血,但突厥人也是一個敬仰英雄的民族,父親是被他們這片土地唯一承認的外族英雄。是以對父親,突厥人的感情十分矛盾。

    突利可汗聽了父親的話,神情有些動容,以手捂胸敬禮後伸手想要接過父親手中的詔書。

    父親不著痕跡的將詔書挪開,又道:「可汗和我朝陛下都是大國天子,可汗不願下跪接我朝陛下的詔書,我又怎麼能夠強求呢?但如今和親的是我朝的公主,可汗接過這紙詔書,就是我大隋的女婿了。作女婿的怎麼能夠對丈人不敬呢?」

    出其不意,突利可汗有一會子的怔愣,接著他咧嘴笑道:「長孫將軍言之有理。我突厥的可汗怎麼能夠拜隋朝的天子?但本汗是隋帝的女婿,當拜老丈人。」說著話,突利可汗單膝跪地伸手接過詔書,然後直接起身挽了父親的手,往他的大帳走去。

    原來,所有人對突厥的衣食住行理解錯誤了,原來突厥不是簡單的只有成群的牛羊、錯落有致的帳蓬和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其實他們也有城池、城堡,只是出於對先祖的尊敬,城堡中的房屋建築仍舊喜歡搭建成帳蓬的模樣或者乾脆支著帳蓬。一切都說明這裡並不是中原所傳的塵土飛揚、雪擁藍關那淒涼的場面。

    父親在突厥的事辦得相當的順利。雖然突利可汗有許多老婆也有許多子女,但父親仍舊為安義公主爭得了一席非常好的地位,僅位於大妃之下。她的帳蓬安排在了突利大帳的旁邊,一如大妃的帳蓬安排在突利大帳旁邊般,她們二人離突利的帳蓬最近,也象徵了她們二人的地位。

    父親對安義公主的所作所為,安義公主看在眼中、感激在心中,是以一切也就都聽任了父親的安排。

    婚禮按突厥人的規矩,定在了10月15日。

    突利可汗先帶著安義公主去佛寺拜佛,祈求幸福安康、白頭到老。然後才在大帳舉行隆重的婚禮。突利和安義雙雙接受著這個民族中最具威望的老人的祝福,然後這個民族的女人們一一為安義公主送上了突厥衣物、銀器、長刀、煮熟的雞、米酒、糯米飯、紅糖、芭蕉、鹽巴、白線等物什。最後,大妃起身,將白線分別拴在了突利、安義的手腕上,象徵著兩國友誼和兩人的愛情一如這純潔的白線般,以後也不要沾染上雜質。最後,大妃舉手似乎在向上蒼祈求些什麼,所有的人都歡呼起來,於是,盛大的酒宴開始了。

    熊熊燃燒的篝火,載歌載舞的民眾,一派詳和富裕的寫實。然而,由於都藍可汗和千金公主的到來,熱鬧的氛圍立刻寧靜下來。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千金公主,也是最後一次看到千金公主,我震驚的發現,母親的形神和千金公主居然有著驚人的相似!

    ------題外話------

    嘿嘿……求收藏咯……o(n_n)o……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