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易也驚呆了,他實在弄不明白,為何他說了一大通關於如何徵集更多兵員去鎮守安北大都護府,直接將那處廣袤之地直接置於大唐的治下,李顯會第一時間表示了對他的支持,這實在很怪異。
如果是賀蘭敏之或者岑長倩等人這樣站出來支持,那他會樂呵呵地接受,但李顯直接表示了支持他的意見,他非常沒覺得高興,還有點擔心的感覺起來,真的不知道武則天會怎麼感覺。
武則天自然也很奇怪,驚異地看看李顯,又看看陳易,不過最終還是沒說什麼。
「娘娘,陛下,臣也認可陳尚書所說!」岑長倩在冷場了一會後站出來,支持陳易。接著又有其他幾位大臣表示了支持,不過賀蘭敏之卻沒表態。
靜聽了一會眾臣的意見,沒聽到李顯再發表什麼意見後,武則天也說話了:「本宮也認為陳尚書所言有理,即使眾愛卿都覺得有理,陛下也認可,那就如此決定吧:令裴大總管暫時鎮兵北邊,待明年春暖這際再班師!工部劉尚書在單于都護府任職多年,那裡的情況他熟悉,想必經此幾戰巨大勝利手後,各部落都不敢再輕舉妄動,叛我大唐的,朝廷應該趁此機會,加強對北邊的治理,以免再生亂!」
武則天的話,給了這次御前會議以一個最終的討論結果,接下來的朝議自然也沒太多大臣反對此議,朝廷也很快下令,加大徵召青海及西寧都護府境內的青壯年入伍從軍的力度,這批軍士將發往北邊,鎮守北疆。在徵召令下達的十天後,朝廷再發詔令,同意兵部尚書陳易所請,重建安北大都護府。
重建的安北大都護府治所設在雲中城,以裴行儉暫攝安北大都護之職。待裴行儉將安北事務安頓好,朝廷將另派官員到任。安北大都護府包括瀚海都護府和單于都護府全部所管之地,瀚海都護府掌管大漠以北的那片地域,其下設八個都督府,九州府,以莽布支為瀚海都護,各都督府和州府朝廷將委派漢人或者歸降的胡人官員擔任;單于都護府管理大漠以南的那片土地。下轄六個都督府,十州府,以蕭嗣業為都護,各都督及州府主官也全由朝廷任命。
挾定襄道大軍的兵威,朝廷以強硬姿態對大漠南北進行了直接的治理,這與以往羈縻相治的方式是完全不同。各部落頭領自然不服。不過我十數萬大軍盤居在大漠之南,只要天氣適合,可以隨時出大漠清除叛亂。阿史那奉職和阿史德溫傅兩部近三十萬叛軍在幾天之內就灰飛煙滅,如今情況下,大漠南北的任何一個部落力量能不能與阿史那奉職和阿史德溫傅部相比,前車之覆,後車之鑒這是至理名言。十萬餘唐軍精銳鎮守在陰山以南,沒打算歸去,聲名顯赫的裴行儉、劉審禮等戰將也未歸朝,那些有異心的部落頭領,即使想做點什麼,也不敢在這個時候做。
朝廷的詔令下達後,各部落唯一能做的,也就是接受了朝廷的命令。
或許他們不願意看到漢人官員直接治理一直屬於他們的土地和牧場。但反抗不是現在,不是十萬唐軍精銳虎視耽耽地駐守在邊上時候,或許這個時候唐軍將領就是希望有什麼不服朝廷命令的部落跳出來,成為他們試試手中戰刀鋒利程度的靶子。
沒什麼人願意去當這樣的倒霉蛋。
而裴行儉這位暫攝安北軍政事務大權的當朝尚書左僕射,在朝廷詔令下達的同時,也發佈了他的軍令,要是有什麼部落頭領不願意聽服於大唐。想脫離大唐的統治,那鄰近部落不需要定襄道行軍部的命令,就可以起兵剿亂,他會將軍功上報朝廷的。這無異於給了部落間相互爭鬥找到了借口。在隨後一兩年時間內,各部落為了爭奪牧場及牲畜,時不時起爭鬥,而鎮守在這片土地上的唐軍,趁機坐收了漁翁之利,當然這是後話。
很快冬天就來臨,年關也快到。
因為武則天的強勢表現及李顯的退讓,朝堂上的局勢幾乎複製了李治當皇帝時候的模樣,大部朝務都是被武則天重新接手,而李顯只是處理那些相對不太要緊的事務,大部事務都是由武則天做最後的決斷。這當然是不正常的事態,皇帝已經成年,理當自己處理政事了,只不過李治躺在病榻上多年,武則天代為處理朝務已經讓許多大臣們適應了,再加上李顯表現的懦弱,許多大事上沒能力做出強勢的決定,甚至連決定都下不了,讓不少大臣失望,而一直表現強勢的武則天總給以最好的方式將事兒解決好,就如這次重建安北大都護的事。
李顯的觀點是待裴行儉回京後,問詢他意見後再做決定,但被武則天否定了,武則天的意見是裴行儉和劉審禮這兩位在突厥人中很有威望的戰將在安北時候,將事兒搞定。
武則天的決定自然比李顯的意見更得群臣的認可,可以說,在李顯當皇帝後,武則天雖然不像李治為皇時候那樣理所當然在干涉朝政,但李顯表現的無能,卻讓武則天沒辦法不出來理政。六位顧命大臣,裴行儉率軍遠征,劉仁軌年事已高,不願意理事,賀蘭敏之時不是對李顯質詢,陳易又想在武則天和李顯面前表現的平衡,不會有過激的表現,而李敬玄又是武則天一手提拔上來的,可以說,能給李顯以實質性建議的只有薛元超了。
而薛元超地朝事的見解明顯不如裴行儉等人那樣有高瞻遠矚的目光,許多他給的建議,都是不得武則天認可,也被其他大臣們反對的。
如此情況下,李顯的日子並不好過,連這一個年,他都過得很不開心,元日大朝會上,諸蕃的來賀規模遠超以往任何一年,但如此盛大的場面只是讓李顯感到了暫時的榮耀,在元日大朝會結束,他被武則天冷臉說了兩句後,所有好心情都不見了,整個年他都過的鬱鬱悶悶的。
朝中局勢雖然很微妙,但李顯並未氣餒,他也在偷偷積蓄自己的力量,而最能給他出謀劃策的人物就是皇后韋氏。
許多建議都是韋氏給他的,事實也證明了韋氏所給的大多主意都是很不錯的,李顯對自己這位「老婆大人」也越加的刮目相看,有點言聽計從的味道。韋氏的許多意見自然是聽從陳易的,陳易所給的建議當然不可能鼓動李顯與什麼人針鋒相對,他只是勸李顯隱忍,待時機成熟了再動。
這些話自然是經韋氏加工後再說給李顯聽,李顯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也在武則天的淫威下,自己不露痕跡地拉攏朝中人物,想將更多的人為自己所用。陳易自然是李顯最想拉攏的人之一,只不過懷有更深目的的陳易,除了通過韋氏給李顯一點甜頭外,沒有其他任何的表示,他依然是武則天面前的紅人,因為成功地替武則天暫時恢復了精氣,又私下提議了一系列非常有成效的朝政政策,得寵程度再次蓋過了這段時間對武則天的話都有點不聽的賀蘭敏之。
陳易在武則天面前不會提什麼要求,即使不同意武則天所說的,也只是委婉地表示,除非涉及自己根本的利益,不然不會死命相爭。而賀蘭敏之不同,他一再地在武則天面前提自己的要求,期望武則天再升他的官職,並一再建議武則天,進一步攫取權力,爭取當歷史上唯一的女皇,為武家人爭光。
因為一次說起這事,賀蘭敏之的想在武則天自己當皇帝後能被立為皇嗣的心思被武則天覺察,武則天對賀蘭敏之也起了戒心,雖然事後賀蘭敏之一再解釋,表示他只是希望武則天能榮登九王之尊,光耀武家的榮譽,惠澤武家的子子孫孫,但武則天對其已經起了厭惡之心。雖然厭惡之感並不嚴重,但這種感覺起來,也讓她和賀蘭敏之間有了隔閡,就如前段時間武則天和陳易一樣。
年後賀蘭敏之所做的,就是盡心候補與武則天之間的關係,他深知自己所有的榮耀都是因為武則天的寵信,此前自己表現的太心急了,因此他也收起了咄咄逼人的樣子,學著夾尾巴做人,事事以武則天的意見為尊。
天氣轉暖的三月,韋氏終於生產了,沒有讓陳易及其他許多人失望,韋氏成功地生下了一個大胖小子,足在八斤多重。
在知道自己生下兒子後,韋氏幸福的幾乎死過去,第一時間喜極而泣了,她知道自己太多的想法可以因為這個兒子的出生而實現。不知其中緣由的李顯自然也非常高興,樂的幾天都合不攏嘴,屁顛顛跑過去,向武則天討要賞賜,並期望自己的母后為剛出生的兒子取個名。有了自己的孫兒,武則天當然也非常高興,賜名這個孫兒叫李重潤,並在小孩子滿月時候,大赦了天下以示慶賀。
陳易也高興,在初看到那小孩子的眉眼時,他就完全確信了一件事,也知道接下來幾年他要怎麼做了。一件非常大的事,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陳易自然信心滿懷,也越加為後事計劃起來。
不過計劃總是沒變化快的,接著發生了一件他始料未及的事!(。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