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估計總數在二十三萬左右,其中男性佔六成……」看著手裡的統計數據,盧諶的話音變得非常艱難,雖說從道義的角度來看,應該接受這些漢族流民,但是,這可是整整二十三萬啊!而且這個數字只會多,不會少。
董閏的臉色也很不好看,雖說他只是個將軍,但他也知道突然增加二十三萬無依無靠的流民,會對整個遼西的安全產生多大程度的衝擊,如果處置不好,是會嚴重影響到遼西目前「平穩」的社會治安。
跟盧諶一樣,董閏早已經實實在在的融入了冉閔的團隊當中,事實上他比董閏知道的更多,畢竟在西北面,漁陽和上谷那邊的真正情況,董閏比盧諶知道的更多。
「主上,我看要不將這些人分化開吧,一部分引導去漁陽和上谷,那邊也需要人,一部分去北平,正好參加新城的修築工作!」董閏見冉閔一直沒有開口,便開口說出自己的想法。
他的想法得到了冉閔的肯定。
「你說的沒錯,其實我也是這樣打算的!」冉閔臉上帶著微笑,看著眼前這一文一武兩個手下。要說治理遼西,現在看來,董閏和盧諶也的確算的上是不可獲缺的人才了:「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分流,漁陽和上谷那邊大概需要三萬的戰士和技工、農夫,算上他們的家庭人口一共就是八萬人左右,剩下的人全部去北平,不管現在築城還是將來開展農耕,都是需要這些人手的。」
冉閔一邊安排著流民的去向,一邊心中默默估算著這些人口進入遼西之後,對遼西糧食儲量的影響。
「我們現在手中儲存的糧食,能夠堅持到明年收成的時候麼?」冉閔將頭轉向盧諶問道。
盧諶的眉頭皺了起來,他吸了口氣,隨後搖搖頭,「不可能的,若是沒有這些流民倒是沒有問題,就目前我們的糧食儲量來看。」
擺擺手,冉閔打斷了盧諶的話頭,他並不需要聽到一個準確的數字,他只是需要一個結論而已,既然遼西糧食的儲量不夠,那麼他就需要找人去購買了,哪怕是長安、洛陽那邊買不到,也可以不在趙國境內買。事實上因為氣候的影響,加上石虎大量征伐民夫,整個趙國目前的糧食都處在一種緊張的狀態當中。
「其實,我們可以向成漢國購買糧食,只是運輸起來有些麻煩。」董閏才開了個口,隨即就搖頭,他一想到要將糧食從成漢運輸回到遼西,恐怕一路上民夫和護衛隊吃掉的,就比他們能夠送到的還要多,這種生意完全是在賠本而已。
「你們不要那麼著急,其實我們可以向鮮卑人購買嘛,那些草原上的傻瓜們手中有足夠的牲口,而他們需要的緊緊是食鹽、茶磚和生鐵。」冉閔心中有數,有時候沒有糧食可以用牲口來代替,而對於生活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來說,漢人生產的食鹽和茶磚是必不可少的。
不僅僅這個時代如此,事實上即便到了明朝,草原上的遊牧民族跟漢族之間的大宗交易還是集中在這兩樣生活必需品上——那些遊牧民族的主食就是肉類和奶,沒有茶葉這種東西,光是吃肉會造成極其嚴峻的後果。
「跟鮮卑人交易?」
盧諶的一雙老眼頓時放大,在他看來,既然冉閔已經將胡人當中不可並存的敵人,又怎麼能夠跟敵人進行交易呢?這就是思想境界的問題了,作為來自後世的靈魂,冉閔並沒有想過對鮮卑人採取經濟封鎖的手段,要知道任何時候動用經濟手段來對付敵人,都是傷敵一千、自傷八百的爛帳,是不可取的。一邊打仗,一邊貿易,盡量不讓戰爭破壞自己的國計民生,這才是一個有遠見的主權國家應該做的事情。想想後世的美帝,人家為何如此熱衷在世界各地挑起戰爭?不僅僅是因為國內軍火商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這樣可以源源不斷的為國內經濟輸血。
雖說現在的世道還談不上經濟,但是冉閔相信,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並不會影響到民間的貿易,尤其是對於那些處在貿易天平弱勢一方的遊牧民族來說。難道打仗他們就不喝茶不吃鹽了?
流民們終於被放行了,在遼西軍隊的引導下,進入遼西的流民們被分開,一個浪頭向著北方,另外一個浪頭湧向東北方向。
無論是哪個方向,這些流民身邊都有軍隊士兵在控制著,按照冉閔的要求,無論如何都不准這些流民脫離控制,這些餓瘋了的人若是衝擊到當地的郡縣,就會成為致命的災難。從現在算起一直到後世的滿清,為何農民一旦形成流民,是最為可怕的?流民本身是一群不事生產的蝗蟲,而他們到達任何一個人類聚居點,就會徹底的破壞當地的社會秩序和生產秩序,從而造成更多的流民,若是任由其發展,最終流民就會成為席捲全國的力量,再也無法阻止。
所以不讓這些流民進入郡縣等任何人口聚居點,就是這些士兵的任務。
當然,若是僅僅依靠武力,冉閔並沒有那麼多的兵力可以使喚,有棒子還得有胡蘿蔔,而冉閔的胡蘿蔔就是一早一晚兩頓粥加上每人一個饃,最後就是分配的良田——冉閔承諾,只要能夠安定的到達目的地,每戶人將會免費分配到至少十畝土地。
是的,是十畝土地。
在冉閔口中說出來的是土地,可是聽在那些流民耳中,土地就被他們自動替換為「良田」,這個時代的人們最需要的是什麼?自然就是土地了!只要有足夠的土地,再加上勤勞的耕耘,除非是像羯人朝廷那樣的橫徵暴斂,否則足夠一家人幸福和美的生活下去。
有時候百姓的要求真的不高,他們只是需要活下去而已。
在大棒和蘿蔔的雙重作用下,流民們非常自覺的按照要求,加快速度向著兩個方向前進,甚至有些流民已經在開始規劃,要如何抓緊這個秋冬的機會,將土地搗騰的更加肥沃一些,如此一來等到明年春暖花開之時,就可以順利的播下種子,等待收穫了。
說起耕種,胡人就是騎上傳說中的千里馬,也攆不上以農耕為主業的漢人,那些口口相傳的經驗,並不是簡單一兩代人就能積累起來的……
對於冉閔來說,流民只是他需要處理的事情當中,極小的一件事情,還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他來處理。
比如說,鮮卑人的使者,已經出現在漁陽城當中。
不用奇怪,草原上民族的生活習性決定了他們永遠不會是鐵板一塊,即便是草原民族最強盛的時候,也要分成無數個大小不一的勢力。事實上慕容鮮卑目前只能算是鮮卑人當中強勢的一族而已,但整個鮮卑人卻不僅僅是只有慕容鮮卑。
所以有鮮卑勢力的人到達漁陽,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漁陽城的崛起,對於冉閔來說是件大事,對於那些急需食鹽和茶葉的鮮卑人來說,同樣是件重大的事情。事實上這些鮮卑人勢力的使者拖到今天才出現在漁陽城,冉閔已經是等得有些不耐煩了。
只不過有些時候為了佔據談判桌上的優勢,耐性是必須的。
這一點,哪怕是不識字的鮮卑人,也是懂的。
在經過了去年一個冬天的交易之後,漁陽城以北的那些鮮卑人勢力,就已經深深的「愛上」了漁陽城,不僅僅是因為漁陽城有著充足的貿易商品,更重要的是,在漁陽這樣一個屬於漢人勢力的城市當中,主持對外貿易工作的,竟然是個鮮卑人!
對於這些頭腦有些簡單的鮮卑人來說,既然漁陽主持對外貿易的是個鮮卑人,那麼在漁陽做生意,就肯定比在其他地方做生意更加安全和有利。
這種邏輯固然有些詭異,但事實上,在看得見的地方,慕容秋一總是遵照冉閔的囑咐,盡量讓鮮卑人感覺獲益,以保證漁陽城在鮮卑人心中的份量。這樣一個要求在最初並沒有什麼好處,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鮮卑勢力的使者逐漸匯聚在漁陽城時,總算是顯現出來了。
所以冉閔又必須趕往漁陽城,他要親自跟那些鮮卑勢力的使者們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