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狙擊南宋

正文 第二百七十三章 被遺忘的大禮 文 / 寇十五郎

    太原城,知府衙門正堂,深廣的廳堂內,高居上首的狄烈叉開雙腿,仰靠在鋪著錦緞的高背椅子上,全身放鬆,舒適地長吐一口氣——終於回來了!回到自己的城池之內,回到自己的軍隊當中,才有著滿滿的安心,才有著一種身為上位者的強力感。這一次的經歷,警示著狄烈,今後不是絕對需要,不可輕離軍隊。

    有軍隊,才能稱得上是國之梟雄;一個人、一條槍,頂多就是個人英雄。

    亂世當中,能做大事者,必是英雄;但能成大業者,只有梟雄。

    狄烈不知別人會怎麼選,但他只會選擇後者。

    這是新的月份,六月初一的卯時,當清晨第一縷陽光,從正堂左側窗格中透入時,天樞城軍政兩界將官,分文武兩班,從大門魚貫而入。左側武官依次有楊再興、關忠勇、楊奮、楊折衝、凌遠、傅選、趙邦傑、劉澤、阿術等一眾武將,全是各旅正職,副職一率留守陣地,嚴陣以待。

    文官方面,除了正在銀州談判的張角,其餘重要人員,如陳規、侯方鏡、劉二平、王友植,宗室王公及各縣官員悉數從平定及天樞城趕來。

    這是天樞城建立以來,打下的第一個具有重要意義、可成帝王基業的重鎮。如無意外,天樞城的政治、軍事中心,都將會移到太原。而河東半壁入手,地盤劇增,天樞城政權又多了許多位置,相信有許多官員目吏都會得到提升。長此以往。會有更多舊官士子漸漸被吸納進天樞城這個體系中。此次太原一下,平定諸官員無不驚喜萬分,彈冠相慶。然後城主一召,無不景從,齊聚太原,便是明證。

    對於剛打下太原,立足未定,城主就突然出現在五百里外的銀州,還發動了一場國戰,文官們是有意見的。只是他們意見最大的時候。卻找不到狄烈這個城主。等見到狄烈時,一切都已塵埃落定。天樞城勢力又增加了一大塊,還聯合了晉寧軍與麟府路,掃除了太原西北之憂。同時又與夏國達成和議。壞事變好事……面對這變幻莫測。一天一個樣的新格局。文官們也就沒啥好抱怨的了。

    武將們除了對軍主神出鬼沒出現在銀州表示驚訝外,倒沒別的怨言。身為天誅軍戰將,他們就是聽命戰鬥的。打金虜也好,打夏奴也好。軍主劍鋒所指,便是全軍刀槍所向。後果什麼的不是戰士要考慮,而且只要打勝了,後果怎麼樣都不會差吧?

    狄烈對自己此次太原失蹤,銀州倏現的官方說法是:接到情報司緊急秘報,折家投金,晉寧軍動向不明,嚴重威脅太原側翼安全,不得已緊急出動。同時為了解決以上兩軍後顧之憂,遂發動攻夏之戰,此一戰後,西北與夏國接壤的邊境,應可保三至五年的安定。而且,這種安定會隨著天誅軍今後越來越強而愈加延長……

    在場一把手的武將中,多多少少都知道這話前半段有點不盡不實,也知道其中涉及到天嬌營女兵的問題。不過,也正因如此,無人敢於深究。

    狄烈不僅是一個戰士,也不只是單純的武將,而是集城主與軍主於一身的、有上位者性質的軍政首腦。尤其是在打下太原之後,他的聲望與威信更是大大躍上一個新台階,即使是當初那些對他這個來歷不明的「王子」,心存鄙薄的宗室或舊官,到了這個時候,也再不敢置疑他有雄踞一方的諸侯之相。對於一個未來的諸侯,有損聲譽的事情,能不公開,盡量不要公開。

    就在這個天樞城與天誅軍未來數年一直使用的軍政議事堂裡,狄烈與天樞城軍政兩方的精英們,定下一系列關於政治、經濟、民生、軍事、軍隊等等未來發展的方針計劃。軍事與軍隊方面,狄烈負總責;政治、經濟、民生方面,交由陳規、張角牽頭,精選有才幹,並具有一定施政能力的官員士子出知各州縣。相信符合條件的人才,天樞城與平定城裡一抓一大把。

    不過,狄烈在這裡有一個明顯不同於宋朝對地方官吏的使用方法。宋朝的知府也好、知州也罷、知縣也是一樣,全是軍政大權一把抓。但天樞城政權卻完全不同,實施軍政分離,文官無權指揮軍隊,各地方軍隊為duli系統,只對上一級軍將負責。如此一來,不管那些官員士子們當上什麼樣的高官,總有與其同級的武將及軍隊震懾住。

    亂世之中,槍桿子決定一切。軍權在手的狄烈,自然也就穩如泰山。至於太平盛世之後,筆桿子終將要壓倒槍桿子,那就是將來的事了。

    軍事方面,目前對天誅軍有潛在威脅的只有兩支金軍:在太原以南,堵住天誅軍南下關中之路的河中府,有著虎視眈眈的完顏婁室三萬大軍;太原以北,有曾與天誅軍在天門關對峙的金國西京萬餘兵馬。

    金國駐守西京的三名重臣:西京留守韓企先、主將耶律余睹,副將耶律奴哥,全是不折不扣的的故遼舊臣,手下萬餘軍兵,也多為契丹人、奚人,戰鬥力什麼的只算二流。面對天門關這樣的險要關隘,攻取無力。兩個月前,耶律奴哥率領的數千大軍,就曾被傅選的白馬旅堵得嚴嚴實實,折損數百軍兵,始終無可奈何。最終聽聞太原城破,倉皇退兵,還被王忠植率軍追殺了一陣,又折數百人,輜重丟了大半。因此,太原以北的這支金軍,只是疥癬之疾,無法真正對天誅軍形成威脅。

    真正有威脅的,是河中府的完顏婁室。手握西路軍警銳兵馬,其本人又是金西路軍的第一戰將,身負西路軍統帥完顏宗翰的重托,誓將天誅軍堵死在太原盆地之內。現在是六月酷暑天。歷來是金軍的休戰時節,所以完顏婁室按兵不動,只是加緊對天樞城與天誅軍的信息收集。而一旦過了九月,金西路軍極有可能就要磨刀霍霍,揮兵相向了。

    因此,天誅軍目前的防禦重點,以及下一個打擊目標,就是完顏婁室的西路軍。

    天樞城地盤急劇擴大,軍力捉襟見肘的弊端開始出現,擴軍、訓練。已刻不容緩。狄烈準備先期擴軍一萬人。然後再根據衙門統計報備的本勢力丁口總數,最終確定擴軍總量。基本方針是三戶抽一丁,軍民比例控制在八比一。

    訓練方面,因為太原戰役而中斷的全軍整合訓練。即ri起正式恢復。各旅輪流派部隊回太原接受整訓。同時將太原戰役一、二階段。以銀州之戰的攻堅、破城、車戰等方面的經驗與教訓編製成冊,下發至都一級軍伍中,學習討論。並且做為整訓的一個重要實例訓練內容。

    行政方面,光是一個遷徙平定二十萬人口,將之遷至太原、石州、壽陽、榆次、盂縣、文水、介休、太谷……等等諸多州縣,就足夠陳規等人忙活的了,其他諸如統計丁口、遷移安置、分發田畝、修葺城池……陳規的工作日程,已經排到明年了。

    狄烈還是老規矩,只干自己拿手的,對不太熟悉的民生及行政方面,交給會幹、能幹的人去幹。狄烈在一年前,還只有一個普通軍人,一年來的不間斷的戰爭生涯,磨礪出了他的戰將及統帥潛質,但在政治經濟方面,他未必比得上這個時代的文臣精英。其實一個真正睿智的上位者,不可能,也沒必要事必躬親,只管抓大放小,統相御將就可以了。

    軍政會議一直開到下午,當完成最後一項各州縣的官員考核推薦名單時,與會者的肚皮都發出咕咕之聲。狄烈笑著宣佈散會,將官員核薦名單交與陳規,讓他上呈天樞城杏園內的皇后過目,最後聯合用印生效——這倒不是朱皇后要抓人事任免這一項大權,而是很多官員覺得,沒有皇室的正規印鑒,他們當官做事,顯得名不正言不順。

    嚴格說起來,朱皇后的印鑒都還不夠正式,大宋真正有公認的有效璽印只有兩個:傳國玉璽與宋自製「受命寶」。

    前者已失蹤,後者在建炎朝的趙九手中。狄烈手裡只有一個自製的城主大印,玉質很好,刻得也很精美,可惜只在軍隊中有絕對效力。在最重傳承與天命的文官眼中,這城主大印與石頭差不多,雖有效卻缺威信。

    狄烈目前所能做的,也只有慢慢積累起自身的威信,從而使手中的印章逐漸體現出應有的價值。當這種自身的威信爆表時,哪怕是用一顆普通石頭當印鑒,在臣民眼裡,也代表著至高無上的威嚴。

    當所有文武退出正堂之後,卻有一人站著不動。狄烈定睛看去,卻是多日不見的侯方鏡。

    侯方鏡這位財稅都監,算得上是天樞城的元老了,更是狄烈的第一個追隨者,相當合格的大管家。

    狄烈大笑道:「怎麼?老侯你還想讓我請你吃一頓?也行,反正咱們也很久沒一起喝點小酒嘮磕了。」

    侯方鏡心頭一暖,微笑道:「難得城主還惦記臣下……說起來,城主還真應該請臣下一頓才行。」

    狄烈一愕,失笑道:「是嗎?除非你有好禮送給我。哈哈哈……」

    狄烈當然只是玩笑,沒想到侯方鏡卻一本正經,合袖施禮道:「臣下正有好禮,獻與城主。」

    很快,有侍衛帶上四名老儒生,為首捧著一方錦盒。能被侍衛帶進來的,都是經過重重檢查,確認無危險之物。狄烈瞟了那幾名儒生一眼,有點眼熟,好像是平定官學的博士、教喻一類,據說是什麼儒學大家,在士子中很有名望的那種。此時從這幾人臉上看到的是一種驚喜與難以名狀的激動。

    為首老儒恭恭敬敬將錦盒放在案前,肅手退在一旁。

    狄烈盯住那幾名老儒,不動聲色地緩緩打開盒蓋,一方古樸精美的玉印,呈現在眼前。但見此玉印螭紐交蟠,四可邊際。中洞橫竅,色澤如碧。玉不錯啊!用來做印章有點可惜了,這是狄烈第一眼看到此物時的想法。

    狄烈看了侯方鏡一眼,對方正點頭微笑。狄烈伸手抓過螭紐,翻轉過來,上面所刻篆畫作蟲鳥魚龍之狀。別說是反字,就算是正字,以狄烈的水平,也認不出來。於是狄烈將玉印在印泥上沾了沾,啪地蓋在面前桌案一張白紙上。八個鮮紅的蟲鳥魚龍之狀的篆字印入眼簾。

    狄烈皺眉道:「這是什麼文字?搞得像鬼畫符一樣。而且我也沒讓玉匠製造新的印章啊!」

    那四名老儒齊聲激動說道:「此八字為『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是也!」

    狄烈一臉迷惑,抬頭訝然道:「什麼意思?」

    侯方鏡與四名老儒齊齊跪下:「恭禧城主!賀禧城主!傳國玉璽得遇明主!」

    狄烈猛然瞪大眼睛,難以置信地看著手中這巴掌大小的玉印——這是傳國玉璽?那傳說中的和氏璧?

    傳國玉璽。據說是秦始皇滅趙之後。獲和氏璧。將之刻成國璽。之後歷代相傳,一直作為受命於天的皇命正統標誌,哪個登上皇位者沒有這東西在手。其地位合法xing都要遭人質疑,自己都不好意思見人。比如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乃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一直到貞觀四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隱於突厥的前朝皇后蕭後突然與皇孫政道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李家的皇統才算名正言順起來。

    遺憾的是,此璽在五代末年,天下大亂時失蹤。所以宋朝從建國始,就沒有這方寶璽在手,只好自製受命寶一方,作為國璽,上刻「承休延福,億永無極」八字,是為宋璽。

    趙宋皇家的遺憾,也是臣子們的遺憾,亦是天下百姓的遺憾,這諸多的遺憾,造就了一樁異事: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咸陽縣民段義在河南鄉掘地得一寶印,se綠如藍,溫潤而澤。次年正月送至京師,經蔡京等辨識,確認為秦制傳國璽。

    於是大宋官家與臣子們,彈冠相慶,認為天命所歸。之後制誥官旨,均以兩印同用。後世史家多認為此事件與玉璽,多半有問題。只是在當時,誰去管這個?要的就是個效果,至於是真是假,誰會在意?

    「傳國玉璽」再現三十年後,金俘徽宗、欽宗二帝,寶璽也被金人擄去。其中宋璽交給了金國扶植的偽楚,但隨後張邦昌就連璽帶冊加一條小命,全交給了趙九。

    而傳國玉璽卻在運送途中,遭遇了狄烈這個史無前例的超級強人。也正是因為狄烈搶掠了太多的物資,作為財務總管的侯方鏡,一直沒能完全清理那些暫時不能變現的珠寶玉器及書畫等物。直到打下太原後,政權中心西移,需要將大部分珍寶從天樞城運往太原,作為犒賞也好、軍費也好,與夏國的交易也好,都是可以用到的。

    而就在這一次清點中,侯方鏡意外發現混在無數珍寶中的這方奇特璽印,出於對皇室璽印的一種本能警覺,侯方鏡將這方印璽蓋出的印鑒,拿去給幾位博學的老儒鑒定。於是,傳國玉璽的真面目浮出水面。

    侯方鏡當時整個人就呆住了,原來手中一直有寶卻不自知!震驚過後,隨即欣喜若狂——太原入手,寶璽自現,這豈非蒼天冥冥中的暗示?

    蒼天冥冥的暗示麼?狄烈看著手中溫潤精美的玉璽,輕輕觸摸著黃金鑲補的一角——傳說這是被東漢孝元太后怒斥篡位的王莽,憤而摔折的缺角。良久之後,狄烈燦然一笑,無論這傳國玉璽是真是假,它所代表的政治意義,正是自己目前所需要借重的。所以,這個玉璽,必須是真的!

    狄烈倏地抬手,啪地將玉璽蓋在一張寫滿文字的留白處,笑道:「就讓這份議案,成為我天樞城第一道玉璽用印的命令吧!」

    侯方鏡悄悄抬頭看了一眼,但見議案書抬頭處寫著十二個硃砂楷書大字:太原陸軍軍事學校成立綱要。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