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烈比李良輔更早看到這支夏軍的「奇兵」。因為這支從車城側後方殺出來的奇兵,本就是衝他們而來的,距離他們更近;再一個,天誅軍觀測手段比夏軍更先進,望樓加望遠鏡,站得高看得遠;最後,當然就是狄烈憑藉著從曹吉嘴裡掏出的情報,早就防備著這支奇兵……
「終於來了!幹掉它,這場戰事就該終結了吧。」狄烈瞥了張立一眼,「接下來知道該怎麼做了?」
張立重重點頭,眼神中掠過一絲興奮與凶狠。
狄烈將手中令旗交給張立:「我把指揮權移交給你,後面的戰鬥,你來指揮。」
張立鄭重接過,向軍主致意之後,迅向傳令兵下達指令:「執行車、騎、步協同作戰條例,第三防禦預案。」
利用火槍優勢,佈置成一個類似於活動碉堡的車城作戰是個新戰術,此前從未有過,自然也無例可循。當然,狄烈也不需要什麼「先例」,他只要找一些「後例」就行了。本著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原則,車城戰陣成立之初,就曾針對戰場上的各種情況,制定了十幾個應對方案。譬如第一預案是如何避箭矢;第二預案是如何防火箭;第三預案,就是如何應對投石。
沒錯,應對投石!因為那支來勢洶洶的奇兵,就是夏軍的殺手鑭、屢屢以奇襲摧破敵陣的「潑喜軍」!
這支夏國獨有的投石軍,人數不多,只有三百來人而已,每人配橐駝兩頭,一為乘騎。一為載砲(或載石彈)。不過,潑喜軍並不是一般人認為那樣,是一支單純的陣地投車兵種,而是一支機動靈活的快遠程打擊部隊。
每臨戰,潑喜軍總會從一個敵軍意想不到的方向。突然出現,以陡立於橐駝鞍的旋風砲,射拳頭大小,重四、五斤的圓形石彈,射程可達五十步,若投擲兩斤重小號石彈。射程近百步(五馬山之戰中,筆誤為二百步)。而這聞名遐邇的旋風砲,其實就是一種小型單梢桿拋石機,機動靈便,並可轉向。通常由三人操作,一人定放。兩人拉拽射石彈。產生的瞬間最大動力,在三百斤以上,其投擲射程,接近於弩弓,而對物體的破壞力,更大於弩弓。
百步射程、三百斤打擊力、接近於弩弓的射度、可十字轉向的攻擊範圍,再加上橐駝的快運動——頗有幾分古代版的車載機槍的味道。而這一切都決定了。潑喜軍不可能是一般意義上的投石車兵種。即那種將投石車各部件運輸到預定陣地,然後耗費個把時辰拼裝起來,老半天才投出一個巨型石彈,並且固定在陣地上動彈不得的重型投石部隊。
嚴格的說,潑喜軍這種輕型投石部隊。有點類似於金軍的拐子馬,快接近,猝然襲擊,可打可走,反覆折磨敵軍步卒陣勢,直至被彈雨擊垮。所不同的是。拐子馬用的是馬,潑喜軍用的是橐駝;拐子馬射出的是箭,潑喜軍投出的是石彈。就威力而言,石彈比箭矢殺傷力更大,對敵軍士氣打擊更顯著。
三百操砲手。一百旋風砲,乘騎著五百頭橐駝,另有百騎擒生軍護衛,卯時出,頂著烈日酷暑,繞道遠襲——這就是李良輔的側擊破敵計劃。依他與野利榮所想,任何一支步軍,猝然遭到這樣的突襲,騷亂是不可避免的。稍差一些的軍隊,直接崩潰也並非不可能。
只是當夏軍兩位主將看到這鐵壁車城之後,就哀歎自己一番心血白費了,媚眼做給瞎子看,白折騰!
雖然如此,卻並不意味著潑喜軍就沒用了,他們依然可以利用遠程打擊的優勢,向車城內射石彈,摧折敵軍;向戰車直接投彈,盡力摧毀戰車。倘能如此,則重騎兵或許仍有用武之地,從擊破的缺口趟過去,碾壓敵步兵。如此一來,此戰仍大有可為。
這就是李良輔與野利榮的翻盤計劃,一切,都要維繫在潑喜軍身上。
潑喜軍一出現,夏軍擒生軍就奔出三百騎,前往護衛,以防被天誅軍騎兵衝擊,同時其餘七百擒生軍騎兵也加緊對天誅軍騎兵的攔截。不過,天誅軍騎兵並沒有動,因為車城中傳來的旗號指令是:保持原狀,無需出擊。
第三預案令下達,整個車城頓時忙碌起來:重甲長槍兵、刀牌兵與炮兵又回到戰車內;輜重兵取出一張張厚氈,將每一輛運輸車牢牢裹嚴實;工兵們也快取出厚實的牛皮卷,張開後將巢車與望樓層層包裹,只有望樓的北面因是砲擊的反斜面,不需防護,作為觀察指揮面而留空,其餘三面,只露出幾個巴掌大小的觀察孔;醫護都士兵離開涼棚,進入加固的中軍旗鼓帳中躲藏。
做完這一切後,根據潑喜軍所來的方向,輜重兵與役夫們全躲到東南方的一百輛戰車內側面,抱頭、下蹲,盡量蜷縮身體。之所以選擇躲避在這個方向的戰車下,同樣是因為此為砲擊的反斜面,根據拋物線原理,從這個方向投擲來的石彈,不可能擊中緊貼車體另一側的物體,這是一個投擲或拋射的死角。
在這個時代,能夠有這般先進的預防砲擊的理念者,除了狄烈,不會再有第二個了。
所有士兵都完成了規避動作,只有工兵們還在忙碌。他們利用運輸車所圍成的子城,以東南面一排運輸車為支撐,豎起一塊塊丈二高、九尺寬的鐵皮厚木擋板。這些都是戰車的備用擋板,現在臨時用來充當掩護板了,它們要掩護的東西,就是——投石器!
鐵壁車城的子城內,一字排開,共有八輛投石器,造形簡易而獨特:高度齊胸,長、寬各五尺,由底座、卡簧、包鐵滾軸、一個磨盤大小的堅木包鐵絞盤、一根長丈八(約五米)的投臂,以及鐵曲柄及特製扭筋絞索組成。
這就是天誅軍軍工司。新近研出的扭力式投石器——飛彈器。
中國古代投車器,一直到兩宋以前,使用的都是人力拉拽的方式,不但需要大量人力,射程也很令人喪氣。就拿北宋末年的各類投石器來說。有單梢砲、雙梢砲、五梢砲、七梢砲、車行砲和行砲車等。無論單梢、雙梢、五梢、七梢等炮,基本結構是相同的,都是在一個由四根腳柱構成的方形炮架上裝置炮梢,按輕重之分,最重的七梢炮,可以把九十至一百斤重的石彈拋擲到五十步遠。有拽索一百二十五根,需用二人定炮,二百五十人拽索。比較輕便的單梢炮,只用一人定炮,四人拽索,可以把二斤重的炮石拋擲五十步遠。將雙梢以下的砲裝置在輪車上。即為車行砲。
一台重型投石機,竟要幾百人操作,這在實戰中可行性實在太低。由此不難看出,這時代的人力拉拽式投石器,相當雞肋,除了長期圍城,或者是守城。在一般野戰的時候,很難運用。而夏國的旋風砲,在構造工藝上,有獨特之處,可將人力拉拽效果提升到極致,使用人力既少,投擲石彈的重量及距離,過同類投石器近一倍,且又有橐駝負載,自由移動。這才成就了潑喜軍獨一無二的威名。
但這一次。潑喜軍遇到了針鋒相對的對手——飛彈器!
飛彈器的創意,自然來自於狄烈。狄烈是在打下平定城之後,從庫房裡現了幾台陳舊的雙梢與五梢砲,然後讓人逐一操演,才驚訝地覺。這時代中原的投石器竟是如此落後。
一直以來,天誅軍在中、短程方面的殺傷與打擊很猛很犀利,唯獨缺乏遠程大威力殺傷手段。說到遠程殺傷,做為後來者,狄烈當然明白,最強莫過於火炮,但他暫時沒有造炮的想法。原因很簡單,他不認為以這個時代的科技水平與工業基礎,能造出後膛炮與退殼彈來。如果造出來的是明朝的那種所謂「紅夷大將軍」,那是純防守的前裝炮,射的實心彈,嚇人的效果遠遠大於殺人。
天誅軍現階段需要防守嗎?不用!天誅軍未來需要防守嗎?不用!
在狄烈心裡,天誅軍未來幾年的戰略,都是進攻、進攻、再進攻。與機動靈活的金軍作戰,你得比對手更機動靈活。難道要士兵推著幾十門近千斤重的大炮,跋山涉水,慢騰騰地追著能一日百里的金軍騎兵的屁股吃塵?
要麼就要野戰炮,要麼就不要,這就是狄烈的觀點。而天誅軍目前裝備的排炮,其實就是一種野戰炮,不比明朝的虎蹲炮差,當然,射程挫了點。火炮終究是要研的,但那是將來的事,不是當務之急,而且炮管的鑄造與槍管有很大不同,也不是一年半載能搞得出來的。
話又說回來,既然暫時弄不了大炮,遠程火力如何解決呢?五馬山之戰中,趙梃急中生智,用旋風砲投擲**包,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狄烈也屬意投石器,以投石器投擲**包,以解決遠程火力缺乏的問題。但宋朝這種低水平的投石器著實令他大失所望,不過轉念一想,沒有理想的投石器,咱不會自己弄嗎?這玩意可比火炮容易解決吧。
投石器這東西,狄烈算不上什麼內行,但多少也懂得一點配重扭力式投石機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換一個思路,將幾十上百號的人力,換成同等重量的物體代替,再把多少百根拽索,換成絞索就行了。
大宋的工匠們不缺聰明才智,缺的是跳躍、散的思維。一旦捅破這層薄薄的窗戶紙,思路一開,在技術上根本不成問題。當狄烈提出,最好減少配重,減輕投石器自重,同時還要保證射程及射重量不變,這幾個高難度的要求時。思路大開的大匠們,舉一反三,最後索性取消了配重,純以機簧之力,創造性地研出了這種輕型投石器。
不要看它的構造簡單輕巧,就認為它的射程威力不行。在征戰太原之前,狄烈曾觀摩過這新型投石器的測試。這看似輕巧的玩意,竟然能將七、八斤重的石塊,投射到一百步之外,威力之大,直追最牛的七梢砲。而操炮手只需三人:一人定放,兩人絞盤。而七梢砲要多少人?新型投石器自重不到百斤,兩個人一抬就走,拆卸組裝都很簡便;七梢砲多重?不下千斤,組裝一次一個時辰都不止。這優勢得有多大?
看完演示後,狄烈當即拍板,就叫飛彈器,立即投入批量製造。同時專門生產為其配套投擲的八斤重炸彈。
軍工司的工匠們加班加點,在總攻太原之前,將二十具飛彈器送到三大主力旅中。可惜當時缺乏火藥,沒法展示其威力,讓太原金兵嘗嘗苦頭。此次遠征銀州,第三混成旅有了太原大量儲備的火藥原料,讓火藥匠緊急趕製了一批炸彈,再攜帶著八具飛彈器,殺奔而來。只是輕取銀州之後,竟無用武之地。沒成想,要在這荒野之地,拿威名赫赫的潑喜軍來「開門紅」。
三百潑喜軍來到車城東南側約百步距離,全軍停止,在接到主帥的攻擊命令後,開始圈好橐駝、裝砲架砲、卸石彈,準備動砲擊。潑喜軍的攻擊距離,會根據敵軍的裝備不同而調整。譬如說,敵軍若無弩弓,潑喜軍會接近至五十步,投五斤重石彈;敵軍若有相當數量弓弩手,潑喜軍則會退至八十步以上,投二斤重石彈。
此次得到擒生軍警示,敵軍有不明火器,射程可比弓弩,殺傷力巨大,因此潑喜軍為安全起見,在百步距離列陣,投二斤重石彈。希望能以密集的彈雨,大量殺傷敵人的同時,更摧毀敵人的意志與士氣。
狄烈用瞄準鏡從觀察孔裡仔細查看了一會潑喜軍的旋風砲,外形上與平定所見的雙梢砲有點像,砲梢砲索底座什麼的都類似,但結構似乎更複雜一些,大概這就是西夏旋風砲名揚各國的原因所在吧。
狄烈只是冷冷一曬,不管旋風砲有什麼樣的獨到工藝,始終只是人力拽索,在機械面前,人力終究是有窮盡時。今日就讓這夏軍最得意的部隊,感受一下人力與機械的巨大差距吧。
「一號飛彈器,準備完畢。」
「二號飛彈器,準備完畢。」
「八號飛彈器,準備完畢……」
與此同時,百步開外,潑喜軍的旋風砲隊也出相同的報告:
「甲隊旋風砲,準備完畢。」
「乙隊旋風砲,準備完畢……」
兩軍的射號鼓,幾乎同時響起。
一場人力與機械、石頭與炸彈的比拚,即時上演。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n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