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新順之鋼鐵世紀

龍騰世紀 第1章 寫在最前面的話 文 / 克裡斯韋伯

    《新順之鋼鐵世紀》是我的第二本書,也是我一開始就作為長篇小說而寫的第一本書。很多老讀者都知道,《天下節度》一開始只是一個在龍空上發佈的兩千字出頭的小片段,是在列拉狐和很多朋友們的支持和鼓勵下,才成為一本兩百多萬字的歷史小說。

    以前和編輯聊天的時候,曾經有說到過一個現象:很多作者的第一本書都很不錯,但是第二本、第三本就泯然眾人矣,越來越差,反而沒有第一本那種讓人眼前一亮的特色,最後消失在網文界。究其原因,無非是第一本書寫之前,作者往往在資料和感情上已經考慮了多年,有了充分的積蓄,然後噴發出來,自然精彩的很。但第二本第三本雖然文字越發純熟,但腹中的積蓄卻淺薄了不少,水平就陡然下降。所以新人最難的就是第二本書,正如nba有新秀牆,網文界也有「新人牆」,翻不過去就被淘汰,翻過去就是另外一番天地了。我聽了後,當時頗有些有些戰戰兢兢,但也有些躍躍欲試,想要看看自己是泯然眾人,還是能夠如蟬脫蛹,又是另外一番天地。

    在確定第二本書的選題的時候,我也猶豫了一段時間。坦率的說,網文是一種市場化程度非常深的休閒娛樂方式,作者很多時候極大的受到讀者們的傾向性的影響。我確定的這個題材肯定是不如三國、明末、靖康之類的討彩,畢竟這些歷史階段已經有了很多先人的開拓,讀者一般都對當時的歷史人物比較熟悉,也比較容易形成代入感,自然也比較容易紅。而寫新順這個架空題材,相對於來說讀者不容易讀進去,可能會出現仆街的現象。但是我覺得一本歷史小說如果要真的叫好,能夠抓住讀者的心,讓讀者記住,就要做到以下兩點:一、提出了一個問題;二、令人信服的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幾年來最紅的幾本歷史小說無不是如此,例如《竊明》、《篡清》、《1911新中華》等。這些小說幾乎都有一個看法,中國近代化的深重苦難相當大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是一個少數民族集團建立的,由於這個少數族的統治集團的利益和主體民族的利益往往並不重合,所以在遇到強大外敵的時候,統治者往往會選擇出賣整個國家的利益,而保存自己這個小集團的利益。而且這個只佔全國人口極少數的集團為了保住自己的統治地位,還採取了各種各樣的手段來愚化和弱化作為主體民族的漢族,還對其先知先覺的精英加以屠殺和摧殘,所以中國的近代化進程才如此的艱難,付出的代價是如此的慘重,以至於今天的中國人還感受到其餘患。於是小說的脈絡就很簡單了,一個來自現代的全知全能的穿越者回到過去,扭轉了歷史的車輪,推翻了異族的統治,然後中華民族就能順利的走上近代化的道路,blabla……。再誇張一點的還有「勒石燕然,拓疆萬里!」云云。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我們將目光放到整個全球的範圍,近代化成功本來就是一種極其「罕見」而且艱難的現象,除掉位於西歐、北美幾個資本主義工業革命的發源地的列強以外,剩下的幾乎所有的後發國家的近代史都是極其悲慘和黑暗的,充斥了恥辱和欺凌,並非只有中國一家如此。在這些國家裡,遭到屠殺和掠奪簡直是司空見慣,亡國滅種也不是什麼罕見的事情。在這些後發國家裡,很多統治者可是屬於國家的主體民族的,可是大多數一樣失敗了,甚至直到今天,很多欠發達國家的還只是形式上的獨立,整個國家還在近代化的過程中,更勿論現代化了。

    即使那少數幾個近代化成功者,難道他們當時的生活就光明嗎?導致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餓死近百萬人的愛爾蘭土豆枯葉病;克里米亞戰爭後,俄羅斯為了向國外出口大量穀物換取工業化資本而採取了所謂的「解放農奴」,讓農奴為自己贖身付出大量的金錢並且剝奪了村社的公有土地,交給善於經營的農場主,結果在糧食出口大幅增加的同時,農村卻出現驚人的饑荒,失去了村社保護的農奴成群結隊的餓死;日本明治維新時被賣到南洋做妓女的農村少女和勞作終年,卻吃不到一口自己種出的大米的農民。這些都是近代化的成功者,可是他們的日子也不比那些失敗的好到哪裡去。難道在1644年某一個漢人英雄崛起打敗了滿人的入侵,最後一個王朝是漢人,中國的近代化革新就能成功?那些苦難就能減輕?人民就能過的好一點?

    我看未必吧!

    近代化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並非簡簡單單的使用了先進的技術,然後就去掉皇帝,換上總統就好了。在古代世界,政治和社會生活其實只是很小一部分人的事情,其餘的絕大多數人都是一輩子生活在極其狹隘、極其封閉的小社群裡,對於他們來說,只要統治者給他們留下能夠維持生存的一點勞動成果,他們就會接受統治,至少是不積極的反抗。直到壓迫沉重到使這些淳樸的人們再也活不下去,他們才會起來反抗,然後等到下一個可以接受的統治者。生活就是這樣不斷的循環往復著,彷彿永遠也不會改變。所以古代社會無論是民主制也好,獨裁製也罷,其實都只是那一小撮人的事情,和絕大多數人無關,所以古代國家的結構和功能比起現代國家要簡單的多,人和人之間、地區和地區之間的聯繫也要簡單和淺顯的多。而近代化則不同了,商品經濟佔據了經濟的主體地位,整個地區、國家、甚至世界第一次在真正意義上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從工廠裡湧出來的大量廉價商品摧毀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極其附屬的小手工業,失去了土地的人們不得不到大城市謀生,在城市裡第一次出現了數量巨大的普羅階級,他們除了自己的雙手以外一無所有,而他們的工作特點又使得他們之間聯繫緊密,有著良好的組織性,城市又給了他們廣聞的見識,政治再也不只是一小撮人的事情了,這在人類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現象。而原先的部分統治階級成員卻在這個變革過程中失去了舊有的優裕地位,往往對變革不滿,甚至成為革命的發動者和領導者,舊世界簡單的國家機器面對這種複雜的現象是非常虛弱和無力的。中國廢除科舉制度後的新軍革命;伊朗巴列維國王白色改革失敗,原教旨主義回潮,無不是這個原因。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近代化的國家無論成功和失敗,都伴隨著巨大的不穩定,唯一一個保持著較為穩定政府的英國是因為是最先工業化的國家,而且有廣袤的殖民地,可以將矛盾轉移出去,其他的國家在近代化的歷史裡充斥著革命、政變、對外戰爭和內戰。簡單的說,近代化成功與否的因素極其複雜,絕非簡簡單單用王朝統治者的民族屬性就能夠解釋的,一個傳統的漢人王朝能夠帶領著中華民族走出這個泥潭,破了這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走上康莊大道?我很懷疑。

    以上就是我的疑問,但是如果問答案,我現在也拿不出來,或者說現在的答案未必就是未來書中的答案。人類的思維是很奇怪的,對一個問題,往往一開始認為是甲,隨著認識的深入,又會認為是乙,然後又回到甲,不過這個時候的「甲」卻並非一開始的「甲」,要深刻、豐富了很多。也許這就是我們初中在政治課裡面說的「對事物的認識總是不斷沿著螺旋形上升的,不斷深入的吧!」寫書也是這樣一個過程,隨著書情節的發展,對當時歷史背景瞭解的加深,作者的想法也不會一成不變,也是在不斷深入的,所以還是自己去看吧,畢竟一千個人心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不定我寫出來是甲,有些讀者卻看出來是乙,這不也是一件很不錯的事情?

    最後,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也希望大家繼續支持韋伯,寫出一本不同凡響的好書來!

    下面是韋伯胡謅的一首小詩,便算是本書的前奏曲吧。

    奴隸們發出沉重的呻吟

    從地底挖掘出黑色煤炭和鐵,

    製造出鍋爐和機器,

    黑色的煤炭被點燃

    燒熱了鍋爐,帶動機器運轉,

    製造出槍炮和商品,

    槍炮轟開帝國威嚴的大門,

    潮水般的商品湧入其中,

    將田園詩般的美好鄉村生活砸的粉碎,

    赤貧的人們被趕入工廠,

    新生的巨嬰將整個世界當做玩具,

    一切都顛倒了過來,

    這是一個新的世紀,

    這是黑色的世紀

    這是鋼鐵的世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