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詩,寫得是揚州的景色。那二十四橋則是揚州最有名的景致瘦西湖上的一座橋,尹治平現下就正泛舟瘦西湖上,賞看著這座有名的二十四橋。
船上同行的還有李莫愁、張一邙、張一心三人,卻是張一邙特地邀了他們三人來遊湖,帶他們賞看這瘦西湖的景色,以盡他半個地主之誼。
四人之中尹治平沒來過這時代的揚州;李莫愁也只以前到過兩、三次;張一心還是當年在中原時小的時候來過一次;所以確是以張一邙對揚州最熟,來的次數最多,可添為半個地主。
尹治平與張一心這次來揚州本就是為張一邙而來,他的事情既已解決,二人也都別無他事,並不急著離開,所以都有閒情逸致來賞景。至於李莫愁,完全就是隨著尹治平,尹治平做什麼,她就跟著做什麼。
當年尹治平與張一邙在岳陽樓上初會時,李莫愁也是在場的,不過那個時候尹治平為了少生事端,卻是給李莫愁安了個莫志秋的假身份,介紹給張一邙時也是說的這個名字。這回不必遮掩,自是重新介紹過。早在昨晚飲酒之前,就跟張一邙介紹了,當時倒也讓張一邙驚訝了好半晌。至於尹治平與李莫愁間的關係,尹治平倒也沒特地說明,但估計張一心早給她堂哥透露了。
反正,今天張一邙瞧兩人時,總是把兩人瞧做對情侶來看待。不過他知道尹治平的身份有些尷尬,所以嘴上並不說破,大家互相心裡明白也就是了。
四人一邊遊湖賞景,一邊說話閒談。張一邙已決定,把中原的教務做一些簡單交待後,便與張一心一起前往西域的明教總壇。不提他答應張一明的事,單是張三槍病重,他這個做侄子的既然已得了消息,自然要趕去看望。
四人是午後過來的,遊湖到傍晚,將瘦西湖上的景致賞看一遍,趁著夕陽的餘暉而返。
入夜之後,張一邙又於眾人所居的酒樓中設宴,也是場餞別酒,因為明日眾人就要分別。尹治平、李莫愁、守靜三人明日要回蘇州去,而張一邙、張一心堂兄妹倆也要離開揚州,張一邙要去尋留在中原的明教五散人中的另一人百草仙,交由他暫主中原明教的事務。然後,便要與張一心趕往西域總壇去。
昨晚一場大醉之後做下來了糊塗事,今日尹治平卻是不敢再喝醉,而且宿醉的味道也並不好受。他昨晚本是要藉著一場大醉暫忘卻愁惱,不想酒醒之後卻是更添愁惱。
昨晚喝醉後的事情,他到現在為止還是一點兒也想不起來。這種陷入神智不清,讓事情脫離控制的情況他實在是不喜歡,心下已暗暗發誓今後絕不再喝醉,喝醉酒實在是誤事。
不過為陪張一邙盡興,尹治平在席間還是陪著他痛飲了一番。只是一有醉意上頭,他即以內力化解,不敢再敞開來任自己醉倒。
宴後,眾人各自回房休息。但尹治平回到房中後,卻是有些心緒煩擾難寧,既沒法入靜打坐,躺到了床上後卻也是睡不著。在房中坐立不安了一番,他從開著的窗戶中竄出,翻身上了房頂,躺倒在斜坡狀的瓦面上,吹著夜晚的涼風,望著夜空上的那一彎殘月出神發呆。
今日雖是算與李莫愁重新復合,但他心中卻實在難有多少高興。因為那並不是出於他本心中的意願,而是在早上的那種況下,他實在不忍也難於說出拒絕的話來。
原本他已堅定了這次要分手到底,徹底了斷與李莫愁感情上的糾葛,可才經過一晚,事情就忽然急轉地往相反的方向發展,實在是出乎意料,讓他心中一時難以接受。正是因為違背了自己原本的心意,所以他今日的心情實在不高。
這種勉強答應的復合,他不知道還能與李莫愁維持多久。而且他感覺,兩人恐怕也再難以恢復到以前的那種程度。雖是復合,但裂痕猶在。他也不知道李莫愁到底是怎麼想的,才不過一天,就忽然來了個態度大變。有時候他心底真是有些擔心,李莫愁莫不是因為受的刺激過重,而致發瘋了。
跟李莫愁的事怎麼想也是想不明白,當真是剪不斷,理還亂。他無奈地長歎了一口氣,搖頭甩開了李莫愁之事,想到了昨晚張一明跟他說過的八思巴之事。
這八思巴乃是在歷史上留下大名的人物,而且在真實的歷史上本就是個天才人物,在這個世界自然更是天資縱橫,非同小可。竟然早於金輪法王之前,就已開始修習《龍象般若功》了。若是八思巴已然練到了原書中後來金輪法王的那種程度,恐怕他現在還不是這八思巴的對手。
「可惜,那張一明沒打探到八思巴的《龍象般若功》是練到第幾層。若是能提前知道,就能提前做些針對性的準備了。他說八思巴今年已然出關,也不知現下是否已到了中原。我回頭得向丐幫知會一聲,請他們幫我留意一下,是否有什麼xizang番僧進了中原。能提前知道了這和尚的行蹤,我多少也可以做些準備。」
尹治平心下暗自思忖,拋開了李莫愁之事,倒是心緒漸漸寧靜了下來。
直身坐起,他決定在這屋頂入靜打坐一會兒,以使自己心緒調整的更加平靜。武道的修行,到最後亦要走到修心上面,心不堅,意不定,容易為外物所擾,是難於有進步的。而且心志不行,也沒法駕馭好自己所擁有的力量。
內功的修煉中,都非常強調「意」這個概念。意守丹田、意貫膻中、以意御氣等等。驅使內力在經脈中運行,靠的是什麼,就是這個意。意既是心意,也是意志、意念。意念越強的人,越能夠把內力控制的如臂指使,靈活自如,在修習內功上,自然也進步更快。
只是武林中自古以來,對於意這種東西,都並沒有專門針對性的修行功法。只能靠多歷世情,多加磨練來緩慢成長。另外,就是一些寧神靜心的功夫,對於意的成長,也有些輔助作用。這也是為何自古以來佛、道兩門,在修習內功上,都特別容易有成就。因為打坐、心齋等靜功,本就是他們的看家功夫,意自然比常人要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