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武俠修真 > 一劍平天

正文 第十章 端平入洛 相位之爭 文 / 西襄子

    史嵩之領著尹治平與呂文德直向後園而去,今日的午宴,設在後園的一座軒閣之中。到得軒中,三人分賓主坐定,史嵩之即命開宴。今日午宴,他便只宴請了尹治平與呂文德二人,並未邀旁人作陪。

    席上先上了茶水、點心、時令瓜果等,勸過了一回茶,史嵩之方開口談論正事。先是對呂文德與尹治平二人這次造就的襄陽大捷表達了高度讚賞,又說這次襄陽大捷意義重大,功在社稷。

    呂文德聽罷,忙謙虛道:「相公過譽了,文德不敢居功。此次襄陽大捷,一是尹真人於十萬蒙古大軍中刺殺敵酋忽必烈,使敵軍群龍無首,士氣大喪,遂能得此大捷;二是相公您苦心經營襄陽十餘年,使得襄陽兵精糧足,這才能為我們此次大捷打下基礎。否則若襄陽糧秣不足,兵員不精,早已被蒙古一戰而下了,何來我們今日大捷?」

    呂文德這番話倒也不全是諂媚讓功,以取悅史嵩之。事實上史嵩之在任職地方時,確實曾長期在襄陽一帶為官,他先後出任過襄陽府通判與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陽府。其餘升調,也多在湖北路。

    紹定元年,史嵩之在襄陽屯田,積穀達六十八萬石,成效的確不小。紹定三年,他又在襄陽下屬縣的棗陽屯田,也再次獲得了成功。也是因襄陽屯田之功,史嵩之被連升兩級。

    史嵩之能坐到現在的位置,除了有其叔父史彌遠的餘蔭外,也是因他確實做出過不少政績。是憑實政而一步步陞遷上來的。他悉心經營襄陽十數載,使得襄陽糧草充足。兵備精良,確有不可抹殺之功。

    史嵩之任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陽府時。距現在也不過就七年時間。而因他知襄陽府時所做出的政績,此次襄陽大捷,也確實少不得他的一份功勞。而且他現在任右丞相兼樞密使,督都兩淮、四川、京西、湖北軍馬,襄陽兵事本就受他督率轄制,從這方面上說,襄陽大捷,也少不得他的功勞。

    這些也都是在來臨安的路上,尹治平從呂文德口裡瞭解到的。只是呂文德這番話雖也算得是實話。卻也少不了拍馬屁之嫌。處在史嵩之這等位置上,好壞也是從兩方面來看。襄陽戰事,此番大捷,確實要算他有功。可若是大敗,這番過失卻也要算在他的頭上。

    自史彌遠後,宰相兼樞密使為常例,凡任相者皆軍政大權一把抓,權力極大。但權力越大,相應責任也就越大。若為相期間。出了什麼大的過失,也少不了追究宰相這一把手的責任。出了差錯,往往宰相便得要引咎自辭,不自辭下面也有人攻奸彈劾。如果皇帝還想要任你為相。那就會下旨挽留;可如果皇帝也不想留你,想要換人,那你就只能下台了。而有時候過失太大。滿朝風議,皆要求換相。便往往連皇帝想保也保不住。

    端平年間,當時的宰相鄭清之所主持的「端平入洛」計劃失敗。而且使宋朝遭受了極大的損失。鄭清之便不得不引咎辭相,雖理宗下旨挽留,但因滿朝風議,彈劾者眾,到最後鄭清之還是得去相下台。

    端平入洛的計劃失敗,實在頗為可惜。當時的宋軍先鋒全子才一度已收復洛陽,並進軍到汴梁。只因糧草不濟,才最後慘遭失敗,使得宋朝失去了收復河南的良機。

    端平入洛的失敗,非是全因宋軍戰力不行與糧草不濟。這一進軍收復河南,並據關守河的計劃失敗,其主要原因非是在前線,而是在後方的朝廷內。

    當時金國剛剛被蒙古聯合南宋而滅,蒙古大軍北撤休整,河南空虛,乃是收復河南的良機。時任淮東制置使的趙葵看出了這一良機,提出了進軍河南,據潼關而守黃河,收復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歸德這三地故京,光復中原的計劃,這便是端平入洛的全計劃。只是計劃雖好,執行卻不到位,使得全盤落敗,還遭受極大損失。

    當時宰相鄭清之非常支持趙葵的這一計劃,也在朝堂上全力推動以使實行。只是計劃才一提出,便在朝堂上遭到了不少反對,尤其是以副相喬行簡為首的許多官員。雖然他們提出來的反對觀點是這一計劃關係到南宋的存亡,不可輕忽行之,而且計劃一旦失敗,必然得罪蒙古,給蒙古以攻宋的口實;但實際上喬行簡則是出以私心。他早有謀劃取代鄭清之相位的企圖,如果鄭清之所支持的這一計劃成功,必是一件大功,會使得鄭清之的相位更加穩固,所以他才極力反對。

    史嵩之也是當時上表持反對意見的人之一,不過他的反對卻不是為了給喬行簡打下手,而是為了他自己。

    一來是他與淮東制置使趙葵不和,如果計劃成功,提出這一計劃的趙葵定然是首功,必然要因功而位居其上;二來他時任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陽府,已經營襄陽十餘年,在襄陽屯田大獲成功,而他又一力促成了聯合蒙古攻滅金國之事,也是大功一件,已有了入朝謀取相位的聲望、政績與資歷。

    若讓端平入洛的計劃成功,不但趙葵會因功位居其上,支持並主持這一計劃的鄭清之也會因功而相位更加穩固,他便沒有了入朝爭相的可能。所以,他也極力反對。

    但因理宗皇帝也支持端平入洛的計劃,最後這一軍事戰略行動最終還是成功實施了。史嵩之經營襄陽多年,在襄陽屯田大獲成功,襄陽糧草豐足。所以理宗下旨讓史嵩之負責入洛大軍的督運糧草一職,為勸慰史嵩之,理宗還特給史嵩之加兵部尚書銜,宰相鄭清之也親自寫信給史嵩之,希望史嵩之能負責好此職,通力合作。使計劃成功,收復三京故土。但史嵩之卻不答應。力求辭去此職,只是最終在皇帝的嚴令下。還是勉強同意了。

    史嵩之時任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陽府,在襄陽經營十餘年,以京湖路糧草最為豐足,而且京湖離三京最近,進兵最為方便,後勤補給也容易解決。同時,京湖不穩也必然有礙於進兵收復三京。

    而史嵩之經營襄陽十餘年,根深蒂固,影響力極大。如果臨時撤去史嵩之京湖制置使一職。換人頂替,新任在短時間內必然難以控制京湖局面,對發兵入洛不利。所以理宗皇帝與丞相鄭清之最終還是把端平入洛督運糧草這一重任交給了史嵩之,並對其多加籠絡。

    但史嵩之卻是一個為達目的,不惜手段之人。當時皇迪令,而鄭清之亦勢大,進兵入洛的計劃已難以阻止,所以他也只有答應了下來。但在接下來的戰事上,他在後方督運糧草卻多加推拖諉頓。最終使得前線兵馬糧草不濟而致大敗。其時後方非是無糧,而是有糧史嵩之卻找各種借口以拖延,以使得前線糧草不濟。

    端平入洛計劃的失敗,一是朝中以副相喬行簡為首的官員對丞相鄭清之多加掣肘。在政令下達上不予合作,多加刁難;二則也是最主要的,便是史嵩之這後方督糧官運糧不力。故意造成了前線缺糧的情況,使得前線兵馬因缺糧而大敗。

    能做到丞相之位。鄭清之自然不傻。端平入洛的失敗,其中究竟有哪些原因鄭清之也明白。但自古以成敗論英雄。鄭清之所全力支持與一手主持的端平入洛失敗了,並使大宋遭受了極大的損失,所以他最後只能辭相黯然下台,還落得個貪功冒進之名。

    只是鄭清之下台,相位卻也沒能落到史嵩之手上,而是被聲望、地位僅次於鄭清之的副相喬行簡上台扶正。不過史嵩之也很清楚,相比起鄭清之來,喬行簡要更容易對付得多。而且喬行簡年紀挺大了,已活不了多久,便是喬行簡想霸佔著相位不放,也霸佔不了幾年,他卻還年輕,等得起。但鄭清之的年紀卻不比他大多少,如果讓端平入洛的計劃成功,使鄭清之的相位更加穩固,他要等鄭清之老死、病死,恐怕要多等個一、二十年。

    在謀相位之路上,誰是他的對手,史嵩之看得很明白。事實上,他看得也很準。嘉熙二年,他拜參加政事,這已是實際上的副相。而這時候,喬行簡已是八十餘歲的高齡。三年,喬行簡因病辭相,他便拜為了右丞相兼樞密使,進得相位。

    現在是嘉熙四年,這也就是去年的事,史嵩之也才上位一年。而他剛上位不久,就得襄陽大捷,不得不說,實在是讓他大為增光,尤其這大捷還是發生在他經營了十餘年的襄陽,更是給他長臉,也使得他在朝堂的相位更加穩固。所以他這時看著給他造就了襄陽大捷的尹治平與呂文德,心中也很是歡喜,對他們二人更是不吝贊言。

    關於端平入洛的始末以及後方朝堂爭鬥的背景,尹治平也是從呂文德那裡所瞭解到。實際上,呂文德最初便是被淮東制置使趙葵所發倔出的將才,趙葵實於他有知遇之恩。端平入洛之戰,呂文德也曾有跟隨趙葵參加,自是對其中細節瞭解清楚。

    而理宗皇帝也是因為端平入洛的失敗,看清楚了史嵩之對於襄陽的影響,所以在調史嵩之入京為官後,才故意把呂文德這個跟史嵩之不對付的趙葵的手下安插到了襄陽去。同時,把襄陽史嵩之手下一系的官員,也各自調去不同地方,使史嵩之在襄陽的勢力不能再抱成一團,尾大不掉。

    而史嵩之想要入朝為相,就不能在襄陽這等軍事重鎮上擁有太強的影響力,以免有擁兵自重之嫌。佔據相位,再在地方上手握重兵,這皇帝哪還敢再放心去用。對於皇帝拆解打散他在襄陽的勢力,史嵩之也只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必要的時候還得主動配合。入朝為相,就不能再擁兵自重,這本也是題中應有之意。

    不過這個時候呂文德大拍史嵩之的馬屁,卻是有另投門路,轉換門庭,要傍當朝宰相這棵大樹的意思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