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葬清

龍騰世紀 第二十二章 大風起(下) 文 / 純潔的小龍

    更新時間:2013-05-21

    舟上,袁崇煥對著身旁的冉義歎道:「吾所做足否?」

    冉義無言,向著袁崇煥一拜,這一拜,他是代表龍辰。

    「本帥就是讓他知道,為了整個大明,為了這個漢家江山,本帥什麼罵名都敢去背,都敢去扛!就看他龍辰有沒有這個魄力去做了,希望,他不要讓本帥失望……」

    ……

    遼東只要消息靈通的人都知道陳繼勝已經投奔了龍辰,現在為龍辰手中一大將,然陳繼勝亦是在兵部造冊的東江鎮將領,袁崇煥將東江鎮交與陳繼勝是名正言順。當然,是名正言順的將東江鎮送給了龍辰。

    這個禮,不可謂不大,這份信任,不可謂不重。據傳,當龍辰接到這個消息時,曾經在城樓上靜坐一夜,無人可知這如今權傾朝鮮的大元帥究竟在思慮什麼。

    數日之後,在朝鮮水師的護送下,李聚親領兩千兵馬陪同陳繼勝接手皮島事宜,斬不聽號令者上百,震懾軍心!自此,東江鎮防區基本也落入了護龍軍手中。

    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在袁崇煥斬毛文龍後的一個月,八旗鐵騎與蒙古騎兵合流,組成十萬滿蒙聯軍,在一代天梟皇太極的率領下,破關而入!

    大軍先是繞道以避開忠於明朝的山海關總兵趙率教的防區。十月二十七日突破大安口,至十一月初連陷遵化、三屯營,巡撫王元雅、總兵朱彥國自盡。

    京師震動而戒嚴,同時崇禎詔令各路兵馬勤王關,各省官員招募丁勇趕赴京師。

    薊遼督師袁崇煥對後金此舉,已有所料。為此,袁崇煥曾正式向崇禎皇帝上疏,說:「若順天等處,則聽督撫為政,臣不敢越俎而議者也。」

    意思說得很清楚,薊門比較薄弱,應當設重兵把守。不僅如此,袁崇煥又上了一道奏疏,說:「惟薊門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萬一夷為嚮導,通奴入犯,禍有不可知者。」

    因為寧錦防線堅固,皇太極打不破,就會以蒙古為嚮導,突破長城,來威脅北京。

    九月己丑,袁崇煥以清兵欲西,先請駐寧遠增戍關門,至是遣參將謝尚政等往備。順天巡撫都御史王元雅曰:此虛警耳。遣其眾歸,師果不出。」

    崇煥隨奏:「臣守寧遠,寇被臣創,決不敢侵犯臣界。只有遵化一路守戍單弱,宜於彼處設一團練總兵。遂以王威為請。兵部以王威新奉部劾,不肯即予,留難移時。」

    蓋崇煥自任復遼,殫精拮据;甫及期年,錦寧一帶,壁壘改觀。正擬器械馬匹,稍有頭緒,決計渡河,惟慮薊門單弱,請宿重兵。已特疏言之,再疏催之。

    但是,袁崇煥的兩次上疏,都沒有引起崇禎皇帝的足夠重視,派出的援軍也被遣回。不幸的後果被袁崇煥言中了。

    崇禎二年即天聰三年(1629年)十月二十六日,八旗軍東、西兩路,分別進攻長城關隘龍井關、大安口等。時薊鎮「塞垣頹落,軍伍廢弛」,後金軍沒有遇到任何強有力的抵抗,順利突破長城,於三十日,兵臨遵化城下。遵化在京師東北方向,距離京師三百里。

    十一月初一日,京師戒嚴。

    (在這裡小龍想廢話幾句,這次滿蒙大軍入關,兵鋒達到了京城,直接促發了袁崇煥的悲劇下場。見過很多自以為是,自認為懂歷史的人在這裡評判袁崇煥在這次防禦中的不作為,居然讓皇太極這麼輕鬆地打進去了。

    首先,小龍想說一點,袁崇煥的官銜是「遼東巡撫,薊遼督師」,似乎薊門也應該在袁崇煥的直轄之下,皇太極從這裡突破也應該是袁崇煥的失職。但上述袁崇煥的奏折裡已經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袁崇煥根本就沒有對薊門重鎮的指揮權。聯繫實際想想,估計也就是官帽子給得大了,給了好看了,但實權並未全都給下去。和當今共和國內很多部門類似,掛著這個大牌子只是做做樣子,根本就管不了下面的事兒。

    崇禎已經將遼東全權交給了袁崇煥,又豈會再將薊門這一重鎮也交託給他?這點帝王心術崇禎還是有的,也就是說,袁崇煥是名義上薊門的掌控者,但根本就管不了薊門,那麼薊門被皇太極當作突破口,該不該算袁崇煥失職?大家心知肚明。

    第二點,小龍曾看過一本書,名字記不得了,是老蔣和他的一批將軍們敗退台灣後編寫的,裡面涉及了很多古代戰事,其中就有這一次。書中對皇太極的進軍路線表現出了高度讚歎,被那幫真的上過戰場的老將們當作神來之筆。雖然國民黨被我黨打敗了,但我們無法否認,國民黨將領們的軍事素養還是很高的,而且人家也是真的打過仗,比我們這種只會看看歷史書意淫下的小白們高出了無數個層次。

    網上有些人,就看了一點文字記述,就開始大放厥詞,指點江山,列出一系列袁崇煥的失職之處,反而對皇太極的表現隻字不提,小龍只能說「呵呵」)

    ……

    牛二負責對女真一方的偵查,自然知曉了女真大軍的動向,隨即點了十幾路信使將最新情報送到護龍軍元帥府。

    護龍軍元帥府在朝鮮王京,但牛二的信使還沒到王京,護龍軍大元帥龍辰就已經現身於義州。

    這是一種姿態,這是一種態度,說明龍辰在得知女真韃子動向之後就快速做出了決定。

    護龍軍不會在這次女真韃子伐明中作壁上觀,也不會趁機發展自己的力量,護龍軍要戰鬥,他們的元帥要帶著他們親身投入到這場戰鬥中去。即使面對著強大的女真鐵騎和一直令人恐怖的蒙古騎兵,他們亦是一往直前。

    與此同時,袁鵬麾下的駐義州大軍開始開拔,在與龍辰從王京帶回來的直屬軍會合後直接壓向了朝鮮邊境,五千精銳已經準備就緒。

    方仲和金正男一起調動整個朝鮮的力量,供給著這支五千人馬的消耗。這是龍辰力排眾議的決定,大家都覺得既然去大明勤王,不說犒賞了,總歸大明朝廷會給自己供給糧草吧,但龍辰非要自己預備好糧草消耗,自家也只得硬著頭皮應了下去,這個朝鮮才剛剛恢復的一點元氣幾乎被這麼一下都給折騰掉了。

    ……

    此刻的京城遠看依然那麼大氣磅礡,流露出泰然穩壯,一隊隊流民遠眺那雄渾的京城,心裡頭似乎又出現了點兒熱乎氣兒。當異族入侵,家破人亡時,這些百姓心中最後的希望就是京城,自己皇帝呆的地方。他們幻想著,能夠在京城腳下喝點熱粥,再也不用怕韃子打來。流民們看到的或許只是整個京城外表的模樣,即使大明末世,這個京城仍然給與他的子民心裡最後的依靠。

    城內,一隊隊兵馬緊急調派著,弄得城內雞飛狗跳,一片緊張惶恐的氛圍。城內的百姓的情緒不禁被這些舉動給感染,心裡也開始變得惴惴不安。有些老人不禁歎息道:「自打萬曆爺太平到現在,安生了這麼多年現在,韃子又打來了。」

    軍情如火,滿洲兵已經快要兵臨京師,此刻的京城原本腐朽鈍化了的行政體系立刻被人為地轉動起來。

    萬歲爺下旨,京城三大營、御林軍、五城兵馬使司的兵馬,九門提督的巡捕營全都開始備戰,準備拱衛京師,擊殺奴寇。

    接到這道旨意,京城內的勳貴們不禁苦笑起來,萬歲爺到現在居然還指望著京兵呢!

    話說在太祖成祖年間,京兵確實是全國做強的一支兵馬。明成祖更是提點京兵,三掃漠北,所到之處,望風披靡。接著明朝大定,京兵出師的機會也不多了,但是武勇仍存,只要明朝皇帝一道旨意,京兵就可以迅速整裝待發,向任何敢於威脅明帝國存在的勢力舉起屠刀。

    那時候京兵雖然不復當年精悍,卻精華扔在,稍加打磨下就是一支強軍。可惜啊,明英宗朱祁鎮和太監王振兩人在土木堡將五十萬大明精銳全部敗光了,這裡面大部分就是京兵,而且都是當時京兵內的精銳,就這麼敗得乾乾淨淨。之後新組建起來的京兵都只剩下了花架子,白白吮吸著帝國的血液,卻已經沒什麼戰鬥力了。

    更讓人氣憤的是,各大勳貴豪門居然在朝廷給京兵的糧餉撫恤上大下其手,剋扣得厲害,導致京兵糧餉不足,裝備陳舊,很多原本在冊的士卒都轉身去給豪門當家丁去了,或者乾脆脫下軍服,去幹點碼頭營生。沒法子,純粹指望著軍餉,連老婆孩子都養不活。

    天啟年間,為了平穩遼東局勢,曾經選派了近萬京兵開赴遼東,天啟帝還想著重振京兵大明第一強軍的聲威,可惜啊,這支部隊實在太爛太爛,開到前線丟足了臉,最後還稀里糊塗打了個敗仗,灰溜溜地又鑽回了京城,自此大明昔日的第一強軍徹底淪落。

    此刻,萬歲爺又打起了京兵的注意了。眾臣不禁無奈了,據說前天晚上,崇禎親自查閱京兵兵馬冊,發現自己身邊竟然還有十多萬披甲精銳更有戰馬兵甲無數,崇禎皇帝當時就樂了,十萬虎賁在手,區區建奴有何懼之?

    可是兵冊上的那些東西,咱能當真嗎?看著興高采烈的萬歲爺,眾臣心裡不禁犯了嘀咕。

    更加犯嘀咕就是那些京兵掌控者,那些個世襲的世家,他們隨著成祖靖難後就世襲掌控京軍,而如今京兵的墮落,他們的功勞也是巨大!

    ps:最近狀態有點不好,感覺寫出來的文章自己不怎麼滿意,似乎不知不覺中自己的文風變得浮躁了,所以小龍直接將劇情拐進了「己巳之變」中,小龍要調整狀態,將下面的內容寫得讓自己滿意,也讓大家看得滿意!接下來一卷是小龍為本書設立的**——「忠魂依舊守遼東」,小龍會在那些人身上多下點筆墨,可能會小小的冷落下主角,但相信大家不會說小龍在水劇情,因為接下來小龍每一句都會寫得很用心。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