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唐李揚傳

正文 第五百二十十二章 安亂 文 / 李家郎君

    待萌生知覺時就知有人在急推了自己,耳中哭聲傳過,隱約數人痛聲大哭皆是語其不詳,紛紛擾擾實是雜亂的很。

    睜眼就見張氏朵兒雙眼腫紅,撲在自己身上哭道:「阿郎,你快些醒來,可是出了大事!」

    「娘子!」李揚發出聲來,只是怪異為何如此嘶啞。

    「阿郎!阿郎!」太真眼中無神,艷麗無雙的臉上泛起絲絲悲傷之神色,身子卻倚著余燭,斷續的哭語,「你,你可是醒過來了。可是!」卻是說不下去,翻轉臉而抱住同為哭泣的余燭大聲號哭起來。

    「這,何事?!」李揚只覺心中不妙,至床上直起身來急問,想從眾人口中得不與心中不同的結論。

    一干人等皆是不敢接語,只是相互看望,哭著再而低首不語。

    左右看過,見卻無正妻小荷,此心便知其事必與此有關係,但也不敢肯定了,心中難過不已,暗恨言是風門之人好恨的心!李揚便是哈哈笑起,笑的眼淚自臉上滑落,以手撫著仍為二八年歲時絕美天下之朵兒俏臉,柔聲喚道:「娘子,你,說吧。」

    「阿郎,自長安行路,義父母便與公婆借言要與阿郎說話同乘一車,又語車中憋悶喚了公子莫難上車。妾等以為是美事,卻,卻不料後過河水往蒲州時,過蒲津橋時牽牛不知因何而驚竟然衝撞亂奔。妾身各守車中,執事皆眼見車往水中跌去,於是大叫呼喊方是聽見急出來相看,卻只見阿郎從車中被公婆推出,而公婆等」朵兒伏首痛不相語。

    李揚搖頭,早知會有如此結果,自暈迷之前就是已感要出事端,卻沒料到會是如此!心中悲痛異常,身子朝後仰倒,大聲悲呼:「天!」便重重的跌於床上,二眼無神的落淚不止,緩緩自胸中呼出難嚥之氣,吸入鼻泣,哭而問道,「可是尋人不見!」

    「阿郎,你莫要悲傷。這永濟太守已派了好水之士於上下五十里內尋找。公公婆婆、義父母與莫然應是無事。」明知此話連自己都不信,性情軟弱的朵兒還是心憂李揚,哭著說道,「如今之計,請阿郎振作一些,李門上下數十口皆看阿郎調度行事!」

    李騰空哭的極是悲痛,此時咬牙恨道:「都是那老匹夫所害,如無他生事,郎君豈能遭了此難!阿郎,怨妾身無禮,如今李門之中妾身實是無臉再侍阿郎身側!」癡望李揚,無盡之綿綿情意盡露於眼,嫵媚而笑,淚湧如泉長呼,「阿郎!」便是推開眾人衝出了房門。

    「騰空!何苦!快擋下!」李揚豈是不知她之心意,急聲呼喚。

    眾人又豈能讓她這般走去,chun桃與夏蓮早已跪阻門口將其擋下,騰空見此跺腳跌坐於地上放聲大哭起來。

    眾女呼姊喚妹的將其拉回,李揚望她之面上,喃喃而問:「娘子,你是否忘去你我相遇、相識又結為夫婦之時,千百回之翹首方換此一世的離合輪迴,你不珍惜此緣,豈是負了上天之意!娘子,世事難料,去者皆去,往者皆來,此為天道,你又何必如此執著呢?為夫被貶事及自身之言行,又豈是能讓一家之言所擾聖心呢?娘子,你想的多了!你若這一去,我等夫婦之意便是盡了,你心何甘,夫心又豈能何甘!母親、父親大人、我兒、岳父母大人如是再世,見你我之如此,豈不難過至死!愚蠢!娘子糊塗!」見騰空面色緩合,便又問朵兒道,「楊氐哪裡去了?」

    「阿姊聞訊悲痛過甚,已是臥躺在床,阿姊放心不下阿郎,堅決讓妾身等人齊來此房中服侍阿郎。妾身不敢諱拂阿姊意,就讓幾個房中之人去服侍。」朵兒此時心中難過稍好些,便能言語,又轉了臉著急的喚了人去回小荷,就道阿郎已醒來,請大、奶奶切莫擔心了。

    李揚壓了心中的悲傷,緩緩道:「莫要去了。來,與我穿衣,與為夫去看看。」

    穿了衣袍出門,吸清新之空氣,望院中之槐樹,轉眼見門外劉氏兄弟持守,見自己出來紛紛激動而躬身施禮,又瞧門外有雜役之人不時得朝這邊張望,當中有一流外驛丞焦急的探頭觀看,便知如今大抵身在哪一驛中。便讓婢女去與之說下,等稍時再與其表了謝意。吩咐過,便領著眾女齊至小荷這邊。

    入門,小荷早已得了消息,正要掙扎起身,李揚忙是疾行至床邊,摸其手輕言呼道:「娘子!」

    「阿郎!莫然不見了!」但在心底的壓抑此時盡情的施放了出來,小荷軟軟的倚靠在郎君的懷中,一手緊緊的抓住李揚之前襟,放聲的大哭起來。

    李揚輕輕的朝後揮手,讓朵兒等女退了出去,將懷中佳人緊緊的擁著,貼其耳小聲的說道:「娘子莫要傷心,莫然無事!父母大人、岳父母大人皆是無事!相信我,他等皆是活著!」

    「阿郎休得騙了妾身,如今妾身雖是心痛不能自己,但也知濤濤之水無情,豈能活得下來!阿郎!為何妾身如此之命苦!女兒已非女兒,如今這兒郎卻是早折,老天!為何還要帶去奴之父母公婆,天理何在!」小荷哪能聽得明白,痛聲愈加,其臉色忽是發青,呼吸急促起來。

    李揚嚇著,急忙之下掐了其人中又呼喚道:「娘子,不可!」

    不時小荷幽幽轉過,其人卻是無了精神,只知癡癡落淚哭敘:「此生了了,痕去痕滅!為盼家人,殘餘其身!夫之寵妾,受之難堪!兒女除二,莫非天譴!不祥之身,豈再害人!阿郎,你放心吧,妾身悟了,但願此殘身入道,以養孤燈。」

    「娘子!莫要!莫要如此!」李揚心中大駭,知其愛心傷過甚,已有了異樣之想法,便緊緊抱著喚道,「娘子!為夫豈是來以假語來哄你!你仔細聽著。」於是便將風門之時一一道來,只是除去她是大隋之隱公主,只是言語自己是他等要相拉攏之人。又語之,「早知如此,為夫還不如應他等之意,不然哪能如此!」

    「阿郎!你,你說的可是真?妾身的莫然只怕還在此世上?他等為何有如此歹毒之心意!」聽過解釋,小荷方是好轉一些,隨即又擔心起李揚來,「阿郎,我等逃吧,此官也莫要做了,尋個山水清明之地,好好的相守一生也罷。」

    李揚點頭道:「娘子此意,為夫也是想過。此去雲中其實為夫心中也是借官事以養老,如是斷然乞鄉,只怕至尊不許,不妨先安穩官居邊州,平淡就此而過餘生,也就罷了。」

    「莫然!願我兒好好的待在公婆、父母之身側,過得平安!」小荷默念於心,心中稍是鬆懈下來,一股無盡的倦累湧上,便是合眼倚著李揚沉沉的睡去。

    李揚不敢枉動,小心的將其抱好,慢慢的將身子靠在床頭,心中念道,我不yu出人也不想投地,只想平安與妻兒過此一生!他人yu是強迫,我自拋命所拼,他人yu平凡與之,我便亦是平凡而過。世上之多爭鬥,我只yu靜心而待,不及已身,斷不得糾纏,不為自己,只為家人!這便是一生之寫照!世人言我軟柔,罵我事jiān,左右謀其好事,此非我意,但也是為人之道。不為他,莫為人,只為家中之人!錯、對!皆與我無關,我只是一凡人!爭來爭去何干,不過早逝晚死罷了,帶不得一文之財,裹不走世間之珍!我之為,為父母,為妻兒,為平安!逝於鄉,葬於穴,只是遺憾未能與家人長壽,始於情,終於愛,此方為我之追求,行於路,過於途,世上之百幻又與我何干,不過徒添一笑耳,我之夢,我之想,卻還是家!

    至雲中,五月,萬安公主私會李揚,至尊聞之,強令公主入金仙觀,並責相幫的鹹直公主將其子楊悅抱入宮中,並以衛國公主下嫁之。

    開元八年,三月,郭子儀任雲中北,中受降城西北木剌山橫塞軍使,曾與雲中會李揚,言及安祿山成為氣候,飲醒而歸。

    四月,陞遷咸寧太守趙奉璋依掌手中之諜報所書告李林甫罪二十餘條,陛下聽信李林甫暗指使御史所言,杖斃之。其下所掌皆被斬殺一盡,事及為李揚往日壽昌所建,再貶潭陽郡司馬。

    天寶九年,二月楊貴妃怍旨歸第,至尊食飲不及,悔之,復詔送食相請,回宮寵甚過於前。

    四月,楊釗與吉溫借御史中丞宋渾坐贓之事,除李林甫之心腹蕭炅與宋渾。楊與李反目,皆與李揚書敘之,李揚閱後不語以火燭燒之。

    八月,加安祿山兼河北道採訪處置使,其族兄河西節度使安思順權知朔方節度事。

    十月,楊釗以名中為金刀,便改為國忠。

    天寶十年,二月,復加安祿山兼任河東節度使,一時之間軍傾天下,但獨憚李林甫,只因其每語必中安祿山心中所想之事。

    十一月,楊國忠為劍南節度使。

    天寶十一年,三月,安祿山逼反阿布思,阿布思名改李獻忠復判大漠,大洛公主被裹歸。

    五月,王鉷兄弟謀反被誅,京兆尹楊國忠加御史大夫、京畿、關內採訪等使職。

    十月,李林甫有疾,yu使楊國忠入蜀,楊貴妃請求不去,未至蜀而歸,李林甫聞之病甚。

    十一月,李林甫死,臨時語至尊言,楊氏懷不軌之心。至尊笑而不聽,仍以楊國忠為右相,兼文部(吏部)尚書,其判使並如故。

    天寶十二年,正月,楊國忠與安祿山謀李林甫與阿布思為父子,李林甫之婿諫議大夫楊齊宣附合,至尊大怒,於二月,下制書削林甫官爵;子孫有官者除名,流嶺南及黔中,給隨身衣及糧食,家余資產罰沒入官;近親及黨朋與坐貶者五十餘人。開林甫棺,抉取口中含珠,剝去身著之金紫袍,換以小棺如庶人禮葬之。加陳希烈爵許國公,楊國忠爵魏國公。李揚因妾李騰空之累,yu再貶龍標縣令,但貴妃求請,方是罷手。李揚已無心無仕,上書請歸,陛下恩准。

    五月,阿布思為安祿山所破,盡入其兵馬,大洛公主卻是不知去向。

    六月,渤海國上書至尊,金滿縣主因思中願而心傷,於五月去世。李揚聞之怔坐半日,語妻楊氐道,百年之後可為其立空塚。本是歸鄉,但郭子儀與書道,北疆不平,且不可枉動。便是居於龍標縣,至死方回雲中縣。

    天寶十三年,正月,楊國忠與太子皆言安祿山必反,而至尊不聽仍賞賜甚巨。

    二月,安祿山求部下五百將軍告身,二千郎將告身,其部感激。

    六月,進擊南詔,帥之無能,累及三軍,餓死受瘟瘴前後損兵二十萬餘,一時之間,中原兵枯。

    天寶十四年,四月,楊國忠於京師逮安祿山賓客李超等,入御史殺之。安祿山子宗慶密報之,安祿山又懼又怒。

    七月,中使馮神威出使范陽,回京語至尊道,幾乎見不著陛下。

    十一月,安祿山以偽敕書入朝討楊國忠為名,發所部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凡十五萬眾,號二十萬,反於范陽。兵至太原,至尊猶為不信。至此,安祿山盡反,幾月之間盡掃河北之地。

    至德元年,六月,駕行馬嵬坡,六軍殺楊國忠,逼至尊賜死楊貴妃。七月,太子李亨靈武即位為皇帝,尊皇帝曰上皇天帝,大赦,改元至德。

    二年正月,偽晉王,安祿山次子安慶緒殺父,自立偽大燕皇帝位。

    乾元元年,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即偽位。

    上元二年,史思明被其子朝義所殺。

    寶應元年,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崩,太子豫(原為淑)即皇帝位

    寶應二年,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李隆基崩。

    廣德元年,正月,史朝義自殺,安史之亂完畢。(以上摘改自新唐書、資治通鑒)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