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唐李揚傳

正文 第四百四十章 回京 文 / 李家郎君

    李揚接信已是開元二十五年的正月底,大笑數聲後便皺了眉頭將朵兒之書信放於一邊,半響忙是將書信扔入火盆之間燒盡,方才長呼了一口氣,這上面所寫之事是萬萬不能讓旁人看到的,若是讓人知了一點,那便是大禍臨頭了。喚了劉四進來問道:「張氏還說了些什麼?」

    「回老爺,二奶奶走時只交待了早去早回,別的沒有了。」劉四恭敬的回道。

    「哦,知道了,你先與老ど在這庭州待上二日,采賣一些特色之物捎去洛陽,所需錢財與李公支取。」李揚吩咐道,「回到洛陽不可與他人亂言。」

    「是,老爺,屬下明白。」

    喚李蒼頭進來,將事安頓了,二人一同退下後,李揚忽是想起少了一人,思了半天才想到那柳思成自小磧一別竟是未尋了回來,想必是高人自有高人的想法,大抵是遠走別處了。不過即是有了這少許的翁主之情,那日後定不會來尋了自己的麻煩,這心卻是安了些。又想及書信上說之事,李揚臉上現了溫情之色,原來思仁是自己的血脈,鹹直公主一直都未與自己離心離情,守著心中的執意,再一想武惠妃將兒抱走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起碼是認同了的,但轉而一思,卻是有些後怕,與這娘娘做事不怕,朝中那些重臣都或多或少的在宮中或是皇子中有中意的大樹,就怕參與一些朝政之事,如是那樣被人揭露了出來,定是貶官外放了,自己任外官占為官之時有十之仈jiu,但這心中一直都是想回京的,這不光光中能與妻兒相聚,而是一種被陛下看中的象徵,畢竟有幾人是想為外官的,這外官一是清苦、二是與自已的清譽也是不好。想想便是頭疼,最後想及未見過面的思仁,還是下定了決心,罷了,就賭上一次吧,便提筆寫了回信,裡面除了數筆想念之意,卻以詩經中衛風一首木瓜結尾,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二日後,再遣劉四、劉五回洛陽後便等著那邊的回話,沒想到又二日後,金吾衛長史張旭卻奉旨來了北庭督事,以制書改授北庭都護府長史李子仁為從五品上的刑部都官郎中,掌掌諸奴男女之事,除秘書郎。

    接此制書是又驚又喜,李揚謝恩後與張長史問詢了幾句便知這是李相公關照的,這其中的意思便是耐人尋味了。但張長史卻是說李揚私下說道,李相公可是極為看中李縣男,曾親自於下官說起李縣男是國之英才,可極力相交。李揚豈是不知這張長史鬧了半天也是李門中人,這話中之意便是來賣好了,但自己也樂得如此。不管怎樣說這李相公也數次表了善意,自己雖與張右丞相私下為交,但他們相公之間的事自己是不能亂插嘴的,弄好的諸人笑笑,要是弄歹了,那便如嚴挺之一般了。而張右丞陽讓王恩公接攏自己時,還不是懷著想要多結善緣好把執朝堂的心思嗎?如今想來,哪位相公也是如此,無非不是將自己當了棋子罷了。只是可憐了裴左丞相,無端的受了牽連,被除了政事。但心中深想一下,這汗便又出透了背,難道說陛下也對自己有了心思,眼看北庭之事蓋方鎮如是遷磧西節度使,那不如出左右,自己可便是接任了,這個時候將自己調回了京師,豈不是從心裡不放心自己,如此看來,自己定是有事做的過了份,讓陛下猜疑了。再想想這位至尊飄渺不定的心思,卻是越發的像這麼回事。這不過也是想想而已,但張長史下一番話卻是肯定了此想,就聽張旭又道:「李縣男,下官與你說一則笑話,近日右補闕杜進不聽李相公之言,隔ri上言國事,沒想到卻是被貶為下邽縣令,真是可笑之極。

    「哦,那杜明府可真是無珠不識明言。」李揚隨口附合道,心中卻知這大概是那李相公要堵眾人的嘴,好大權獨攬吧。

    宅中也無什麼可收拾的,去辭了蓋嘉運,蓋嘉運倒是有些捨不得,拉於其手道:「君走後這北庭何人能職之,本使又何去來尋一暢心之人。」說的真真切切,好似多年相交之友。

    李揚也感這行伍之人的爽快,本來二心有隔,沒想到一次西征,便是成了好友,幾多相談又有幾多豪飲,方才化為真情二字,不由的動容道:「方鎮,今日一別何嘗不是明日之會的相邀!何必如此落了性情,天下之天亦有再會之時,莫要送了,來日再行痛飲。」

    又是去了軍中一次,卻是未見了封常清,聽旁人言道,少年腿已瘸,便躲著去了他處。李揚望遠而眺,彷彿見了一位已是成人的男兒頂天立地的站於天下。

    二月過二,李揚一行自庭州行往京師來,一ri至涼州,路遇上使內給事趙惠琮,施禮後李揚問道:「上使自哪裡來?」

    「李縣男,奴自京都而來,陛下如今已是回了長安龍踞南大內,你莫要往洛陽去了。」內給事趙惠琮笑著言道,且帶著一絲的恭敬,誰人不知這李縣男可是勾著鹹直公主那呢,那如今不差鹹直公主風采的仁安縣主又是其的頭妾,如今武惠妃正寵,哪個敢不看幾分臉面。

    李揚笑而道:「謝過上使了。這倒讓本官差些走了冤路。」

    「嘿嘿,不敢勞謝。李縣男可是要赴刑部上任?」

    「是極」

    內給事趙惠琮哦了一聲,笑道:「那奴可是祝李郎中高昇了,日後也好抬舉奴一把,奴可是聽說那小猴子可是認得你這個貴人呀,如今人家可是從八品下的內謁者了,正紅著呢。」見李揚茫然掩口而笑,「還不是托了你這個不知名兄長的福嗎?仙童,牛仙童可是好生的念著李縣男。」

    李揚笑著輕搖手道:「哪裡的事,都是昔日少年輕狂隨口亂說而已。當不得真。」心中卻又是一驚,這自己這個外臣豈能傳出與他那個內臣有來往之事,這可是大忌諱!心道,回至長安尋個機會讓朵兒或鹹直公主進次宮中,好好的說下以免讓陛下生了誤會。

    「呀,與李縣男交談甚歡,可差些誤了事。李縣男,你這是要拜會崔大夫嗎?」趙惠琮見李揚所行之向是往節度使牙,便問道。

    「是,正是要拜會崔大使。」

    趙惠琮卻是驚叫道:「呀,那可真是不巧的很,李縣男可晚些來,今日奴是奉旨來宣敕書的。」

    「哦,那本官先告辭了,明日再來。」李揚施禮後便走。

    趙惠琮笑著恭送,而後擺正了馬頭往使牙行去。

    後上一人陪笑墜一馬頭道:「天使,為何要阻這李縣男?」

    「你這武夫,你我之事豈能讓外人知道。這李縣男可是人中精英,要是讓他聽出些什麼來,你我可是要死無葬身之地,真是個蠢才!」趙惠琮冷臉罵道,「要知道,此事只能你知我知而已,露了馬腳舉不了兵,那沾血的刀可就要砍在了你我的頭上。」

    「是,是,是,天使說的極是。可是我家崔大使能聽命嗎?」那人又問。

    趙惠琮瞪眼道:「孫誨,你連跟隨崔大夫多年,連他的性子都摸不清楚,真是個狗頭廢物!陛下之言誰敢不聽!更莫說這相知陛下心思的崔御史大夫了,別看他任了這河西節度使就能長了膽子,從心眼裡他還是那個書生,終不是行伍決斷之人!好好的跟著我,該說的說,不該說的可別亂說。」

    二人帶天使儀仗來至節度使牙,崔希逸大開中門迎了出來,含蓄了幾句,趙惠琮便道:「陛下密旨,河西節度使、御史大夫崔希逸接敕。」

    崔希逸忙遣退眾人,躬身而待。

    「自二十一年刑白狗為盟於赤嶺,蕃以甥之禮番屬大唐以來,各守備於邊幾絕戰事。然吐蕃不聽朕命私西擊勃律,遂破勃律,實為叛逆之道,卿坐鎮甘涼,何必袖手以視!朕觀之。」趙惠琮口念敕書而瞧崔希逸之色,見其臉色惶恐便是心中大喜,知自己此次真是要立大功了。

    崔希逸謝恩接旨,拿不得主意便是問道:「上使,我曾遣使以告吐蕃邊將乞力徐道,『兩國通好,今為一家,何必更置兵守捉,妨人耕牧!請皆罷之。』那乞力徐回道,『常侍忠厚,言必不欺。然朝廷未必專以邊事相委,萬一有奸人交斗其間,掩吾無備,悔之何及!』(摘自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四)我二人商定互不捉生以安邊境之寧也,這陛下也是知道的。這要是起了兵禍,那可要連年戰亂了。」

    「崔大使此言差異,二邊安寧不備,這豈不是大好時機,陛下的意思你也是知道的,切莫要違了聖意,孫誨此子面聖已明奏了陛下,如是不戰,那陛下怎麼會下此道敕書呢!奴的崔兄長,你可莫要學那不開眼、被貶的杜進杜明府呀!」

    「哦,本使知道了。謝上使提醒,晚間備有薄宴,還請上使賞臉。」崔希逸謝著。

    趙惠琮滿意之極拱手話別,臨行往驛站時便提到:「來時之路,與回京赴職的新任刑部都官郎中李子仁相遇,本也是來拜會崔大使的,但是讓奴擋下來。李縣男少年而坐五品,這日後與之也少不得要打些交道,崔大使不妨交好。往日牛相公可是與之不少的方便。」

    「那,本使便遣人呼李縣男一同來宴如何?上使可否?」崔希逸這官場人情倒是明白的很。

    「好極,好極。奴走了。」

    送走內給事趙惠琮,崔希逸便將自己的防閣孫誨叫來問道:「陛下與你說些什麼?」

    「回大使,陛下震怒,屬下被雷霆之怒嚇的六神無主,什麼也沒聽進去,只知陛下連連說了幾個混帳東西,其它的實在是枉帶了一雙耳朵。」孫誨回想起來,這身子不由的抖動起來,滿眼驚恐而道,「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你退下吧,本使知道了。」崔希逸聽後臉色平靜之極,但心中卻是做出了決斷。

    晚間,李揚接至崔大使的請貼,還自思道,「我又未去牙中相拜,為何卻是讓他知道了。」這時趙惠琮上門面見笑道:「是奴偷嘴說起,反正是要食這崔大使,不妨眾人熱鬧些。」

    「哦,原來如此。」李揚忙是來謝了趙惠琮。見天色不早,讓人去與茉莉告假,自己便與上使齊至河西節度使牙。

    崔希逸迎將了出來,引入宴中,見坐陪有涼州五品以上官員,便知是隆重的。

    席間自是談些風月之事,已恭賀李揚再入中樞,不管品級差了二階,卻是榮歸回京,日後為相之日不遠亦。

    李揚連說不敢,只得自罰了三杯方才了事,此宴賓主皆歡。

    第二日,李揚再拜時,卻被告知有軍機之事不便相見,送了幾句賀語以表心慰,並交待了各州行以方便並讓下符的書史陪走於隴右之地。

    二月十八入關內道,二十二日至岐州,與嚴刺史拜,嚴挺之自知李揚也為張黨一派便放下清高與之相談,儘管只論詩文,但語氣之中的那股傲氣卻是難以消除的,這讓李揚又是歎了一聲,想勸其合軟圓滑一些,卻只說了開頭便讓嚴挺之打斷道:「子仁,渭涇分明,一清一濁自有後人評說,我等活的開脫罷是了。」

    李揚羞愧,心中也罵自己的不堅定,於是羞道:「挺之兄,為人之道小弟實是不堪,難望你之背!」

    「子仁莫要多心,不管為李為張,對得起自己的本份,行天下之事報陛下之恩就足亦!」挺之大笑,又喚出小兒嚴武嚴季鷹來拜。

    李揚見此子英氣過人,不由的喜愛,卻是想及一事便有些不敢親近了。開元二十二年想此子方八歲就以鐵錐殺挺之之妾,無他,唯是其母裴氏說一言父獨愛妾名英者,事後對挺之道:「哪有厚愛妾室而遠離正妻的大臣,故此兒殺之,必非失手!(改自新唐書)」又見此子眼睛直直的盯了茉莉,這心中便是著惱,忙是告辭了。

    而那嚴武自李揚離去便與父道:「李叔父之妾形態婀娜、姿色絕天下,何不與之討來與兒?」一句話說的嚴挺子舉手便打,而子卻是強強之極任憑打罵。

    第二日,心中慌慌的李揚便早早的起身上路了,卻不知那嚴武過幾刻之後來至驛站,沒見到人便是將驛中之人好一通打。

    二月底,李揚回京都,未見金光門便見一行人在五里之外相迎,走過幾步有人哭起大喊阿郎便是朝自己跑了過來,慌得身後數人緊緊追上。李揚豈能不識,原是自己的愛妾仁安縣主,忙是下馬迎跑著迎上,一把緊緊的將佳人抱起。

    「阿郎,你好是回來了,可讓妾身想思!」朵兒哭道。

    車上茉莉聞聲急是下來與之相見,二女棄了李揚相抱哭起,罷了,朵兒拭淚道:「如今阿郎已是回京為官了,不如讓公婆大人也一併棄雲州而來長安,妾身想這樣便不再受那相離之苦了。」

    李揚點頭,瞧了侍立於側的奴僕婢女,問道:「這是哪間府上的侍人為何供娘子驅使?」

    朵兒聞聲甜甜的笑了,那令百花為之慚se的容顏好是讓眾人發愣,「阿郎忘了妾身可是堂堂的仁安縣主,這些皆是新近配於妾身的奴婢,妾身見有幾人品xing尚佳,且又是二年未出宮的花鳥使便讓其做了頭目。對了,桑娘與蓮姑妾身也一併要了過來,如今在宅裡忙亂著。」又道,「鹹直公主在蘭陵坊的宅子也分出一半,自南辟了門自成一宅送於妾身了,這幾天將二個院落打掃了出來好居住。」

    「哦」李揚只是笑著聽她說話,見朵兒仍然如原來一樣如貓似的,心中便是溫暖。

    「阿郎,過來些」朵兒輕喚,伏於李揚耳邊道:「鹹直妹妹將你的書信帶入了宮中,第二日便將思仁抱了回來,現在也在蘭陵坊的宅子裡,你要是想見了,便可通過二宅中的小門而過,那邊便是她的寢室,而這邊卻是我等姊妹的內宅,這下可是便宜了你。莫說妾身心中不向著阿郎,反正大姊也是答應了的。」

    這倒讓李揚嚇了一跳,心道這些瘋女子,忙道:「胡鬧,讓人瞧見了那還如何了得!」

    「嘻嘻,阿郎莫怕,平日裡二邊皆是鎖了門的,就是人看到了又能如何,除非你與她二人同時開鎖方才能過去。」朵兒嘻笑,看樣子已被鹹直公主所收買了。

    李揚啞口也不知該說些什麼,只是將二女一左一右的抱了,棄馬一同坐了車而入金光門。

    蘭陵坊鹹直公主別院中,鹹直公主登樓而望,喜盈盈的對懷中的思仁說道:「那個冤家總算是回來了,不然母親真的要追到庭州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