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周元超,就好比是老僧入定一般的看著,李逸帆手裡拿著的簡化圖。
這些簡化圖,都是李逸帆根據自己對上輩子日產變速箱的記憶,手描出來的,那時候他也開過日產的車子,所以自己對日產的車子也做過相應的瞭解。
再加上日產在粵東的變速器工廠成立之後,他曾經化裝成採購人員,到工廠裡做過打探,所以對日產的一些技術也有一些記憶。
這輩子自己搞了一個車廠,日產的技術是不用白不用。
雖然他自己是個不太懂行的半桶水,但是他無需幹什麼都親自上陣,只要把自己的大概想法說出來,然後讓手下的研發人員去搞就好了。
畢竟這些東西都是經過日本人千錘百煉證道過的好東西,自己如果不直接拿過來,來個拿來主義,那簡直都對不起自己的重生這一趟了。
周元超在自己面前發呆,這說明他是真的懂了,並且琢磨進去了。
以他的能力,再加上他團隊能給他的支持,以及自己的財力支持,估計用不了多久,他就能搞出成品。
幾年之後就能夠推出量產產品,而且應該能夠走在日產的前面,哪怕到時候就算和日產同期推出,也不怕。
難不成到時候日本人還能跑到國內來告自己山寨不成?
別做夢了,到時候只要那個島嶼的爭端不滅,到時候日本人就不敢在國內炸刺。
君不見十幾年之後,國內的諸多汽車製造企業,就一門心思的盯著日本人再炒,不光是汽車外形在抄,發動機也一樣抄,底盤就更別提了,乾脆就直接拿過來逆向開發。
怎麼地?不服,你就去告!
這要是德國人。估計能把官司打到國際仲裁法庭,但是日本人卻連個屁都不放,為啥?
因為他們知道中日之間的關係,他們要想在華國做生意。賺錢,那他們就必須要老老實實的接受華國這一套潛規則。
這也是日本人為什麼,從來不把最頂尖的技術,拿到國內來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好比豐田的雷克薩斯,明明有著不弱於bba的實力,可以在美國開工廠,可是卻不敢在華國開工廠,為啥?
還不是怕咱們把他們的技術都給山寨走了,要知道雷克薩斯最牛的地方,就在於他們的裝配工藝。還有那套老師傅,帶徒弟的培養制度。
那些都是後話暫且不提,李逸帆現在拿出來這些東西,乾脆就是十幾年之後,日產靠著多年的技術積累。而發展至大成的cvt第七代的技術。
現在被他拿出來,那幾乎就等於絕了日產十幾年之後的飛昇之路。
要知道在日本的三家車企裡面,豐田,本田名聲在外,日產其實是一直最低調,最悶聲發大財的。
在美國他們可以和豐田,本田三分天下。在華國,他們十幾年之後,在豐田,本田全面敗退市場的時候,更是逆流而上,成了日本三巨頭裡面的扛鼎公司。靠的就是他們這套獨門的cvt技術。
節油,噪音低,換擋順滑,這些可都是日產多年積攢下來的口碑。
現在李逸帆把這套cvt第七代的技術給直接拿過來,現在也許還看不出效果。但是幾年之後,當日產想推出他們的第七代cvt的時候,看到華國早就已經推出了類似的產品,不知道那時候他們心裡會作何感想。
周元超和李逸帆討論了一上午,又和李逸帆一起吃了午餐,然後才戀戀不捨的走了。
之所以說戀戀不捨,當然不是因為他們兩人有基情,而是因為李逸帆的腦袋裡面裝的東西,對他來說正是太寶貴了。
真不知道這傢伙的腦袋是怎麼長的,隨隨便便指點一下,都能讓自己在某個領域,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這種感覺,就好像自己在某個樹林裡一直苦苦尋覓出去的路,一直沒有找到,可突然跳出來一個傢伙,隨便一指,就讓你找到了出去的路,你說這種感覺爽不爽?
不過最後他還是被李逸帆趕走了,之所以要趕走他,那是因為他還有另外一個人要應付。
而這個人就是負責公司發動機研發部門的梁啟明,這傢伙是王忠發從原來的省城汽車裡挖過來的。
其實之所以選擇他作為負責人,也是無奈之舉。
國內在發動機領域,實在是空白了太長的時間了,以前是計劃經濟時代,國內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汽車市場。
當時國內就買兩種車型,一種是北汽212,另外一個就是解放或者東風卡車。
後來上汽和大眾合作,引進了桑塔納,一汽也跟著和大眾合作,引進了奧迪,東風和法國人合作,引進了富康。
國內的汽車市場開始逐步成型,可是僅有的一點科研能力,也隨著和外國車企的合資被閹割掉了。
對於那些合資企業的領導人來說,外國車企已經負責了發動機和變速器的研發,甚至連生產人家都做完了,咱們要做的就是把它們生產的東西拿回來,然後組裝到一起就行了。
而且那些產品,只要推出去就能賺錢,還何必花大價錢,自己來搞研發呢,這不是吃飽了承德嗎?
就好比搞大飛機的負責人某圖都說了,造不如買!
直接拿來就能用,又何必自己搞研發呢?於是那些原來僅有的一點研發的人員,也逐步被輪換到了其他的崗位上。
什麼設計,研發,有那錢,還不如大家多發點錢來的實在。
所以儘管已經進入了新千年,可是這時候,國內關於發動機的研發來講,幾乎可以說就是個零!
國營合資車企就不說了,人家根本不高研發。
民營車企則是搞不起研發,搞發動機研發設計,那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大手筆的投入的,而目前的國內,根本就沒有合適的人才。
所以奇瑞才會在和奧地利的公司聯合搞發動機開發,說白了就是他們給人家錢,然後讓人家去做實驗,搞科研,最後得出成果卻要共享……
而現在李逸帆頭疼的問題,也莫過於此,即便梁啟明他們以前就是搞發動機研發的,可是他們的功底,現在落後的可不是一星半點。
設計什麼的暫且先不說了,現在自己想要他們做的,就是先走好仿製的路子吧。
反正引進三菱的4g系列也算是經典,今後國內很多民營車企的發動機,幾乎都是從4g系列演化而來的。
而梁啟明他們現在要做的就是仿造。
「你們不光要盯著2.0和2.4兩款排量,還有1.8,1.6的排量,甚至1.4的排量都要盯好了,今後咱們國內汽車發動機,要走的路,就是排量小型化,這一點絕對不會差。」
李逸帆對梁啟明交代到,梁啟明聽了這話,卻臉色有些不愉。
「李總,不會吧!我看現在的高端車,可都是3.0以上的排量,而且都是本著v6或者v8去的,人家德國人甚至連v10,v12都搞出來了,咱們為啥就只盯著四缸機?」
這年頭人們對小汽車的觀念就是馬力越大越牛逼,缸數越多就越豪華,全然不懂得市場,對於未來汽車的發展趨勢,和國家發展的趨勢,完全沒有多少判斷。
要知道十幾年過後,華國成為世界第一能源進口國,每年從中東進口數億噸的石油,國內還面臨著霧霾等等問題,國家對於機動車保有量不得不進行限制,甚至還喊出汽車油耗,必須在xxx年,減小到6.9以內的口號,由此可見未來國內汽車發動機發展的趨勢。
那就是要小型化,輕量化,將來節能減排,和新技術,才是發動機的主流趨勢。
四缸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成為主流。
當然這些現在還沒法和梁啟明一一細說,所以李逸帆只能另外換了一個說法。
「梁師傅,我這麼說,也是為了夯實基礎。咱們現在連四缸機都搞不定,還去搞什麼v6?搞什麼v8發動機?你看看人家德國人,尤其是大眾,光是四缸機,就搞出好幾款類型來,2.2排量的,1.6排量的,還有他們的下一代高爾夫號稱1.4排量,而且小排量並不意味著馬力就一定要小,你看看人家給發動機加上渦輪增壓,還加了機械增壓,那功率一下就上去了,所以我琢磨著,咱們是不是最開始也是走小而精這一步。你看看本田的思域,他們的1.6發動機,光靠一個可變氣門正時技術,就能讓功率得到那樣有效的提升,咱們是不是也應該,往新技術方面琢磨琢磨?」
李逸帆的這番話,梁啟明就愛聽了。
不想搞大排量的發動機,可是卻並不意味著他排斥新技術,如果把這些新技術都整合到一台小型發動機的話,那這台小型機,有沒有可能去和大發動機拼功率?
嗯,這個想法有點意思。
老梁也聽進去了,而李逸帆看他這摸樣,也算是放下心來,終於又說服一個。
老梁啊,老梁那v6,v8什麼的你就別琢磨了,你就給我把四缸機搞好就行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