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二年五月初八,京師傳出了一個非常重大的消息,當今聖上崇禎帝下旨首肯了於孝天此次清君側之舉。
五月初九在大理寺以及刑部、都察院三堂會審之後,判定楊嗣昌、高起潛、劉宇亮、薛國觀、張其平等一共二十六人犯有貪鄙等罪名,並且身為朝廷重臣,不能為國分憂,還暗中構陷盧象升,導致盧象升之死。
每個人都羅列出了一大串的罪名,搜集了大量的他們在位的時候的罪狀,在五月初九當日,將他們的罪行以公告的形式張貼出去,昭告天下,並且崇禎在當日同時下旨,將這二十六人棄市。
棄市當然就是問斬了,這二十六人當天被宣旨判罪之後,便立即被拖上了囚車,拉往了宣武門之外,正午時分斬首示眾。
楊嗣昌等人各個披頭散髮,被綁在囚車之中,一路緩緩從刑部大牢被拉了出來,沿途相當多的大明百姓都聞訊跑到街上,為他們夾道相送,亂七八糟的屍塊土坷垃還有爛菜下雨一般的朝著他們丟去。
楊嗣昌滿頭滿臉都是污穢之物,被老百姓的投石打的是頭破血流,但是他還是強自裝出鎮定的樣子,大聲疾呼說他冤枉,並且破口大罵於孝天乃是逆臣賊子。
但是現在他們這幫人早已經被於孝天搞臭了,而且是被搞得臭不可聞,僅僅是通過盧象升這一件事,老百姓就恨死了這些傢伙,哪兒還會有人覺得他們冤枉,都認為他們死一萬遍也不夠。
高起潛這個時候,早已被嚇得成了一堆爛泥一般,吊在囚車之中,哭的是一塌糊塗,而那個張其平,更是臉色蒼白,兩眼呆滯,一路走還一路喃喃的說:「不是說過不殺我嗎?不是說過不殺我嗎?為何還要殺我?為何要殺我,我已經降了,我已經降了……」
這二十多個人的表現各自不同,但是卻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不甘心,也不願意死,認為他們很冤枉。
於孝天沒有親自出面去觀斬,對於這種事情,他沒有一點興趣,雖然這場鬥爭以他的勝利告終,這些人不過是一些犧牲品罷了,要是這時候他還興沖沖跑去觀斬的話,就有點太有點低他的身份了,這些人都是失敗者,在失敗者面前抖威風,對他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五月初十,崇禎接著下旨,以於孝天孤師奮戰力克建奴入關大軍,獲得空前的靜海大捷,當場斬殺建奴奴酋多爾袞,此功不可沒,故此下旨擢升其為中軍都督府左都督之職,以中軍都督府為首同時兼領其餘四個都督府,總領天下兵馬。
同時加封於孝天為上柱國大將軍的勳銜,使之一躍成為大明目前武將序列之中的最高級別,正兒八經的正一品武官。
而且於孝天還被擢升為太保之職,有監國職責,可於內閣大學士共監國事。
另外京師也傳出消息,說當今聖上因為常年勞頓,積勞成疾,身體不佳,暫時不能視事,今後一段時間,不再上朝聽政,一切國事由太保於孝天和內閣大學士自行決斷,如遇不能決斷之事,可上奏聖上定奪。
這就等於公開承認了於孝天對於朝政的控制權,一切大小事務,今後基本上都要於孝天說了算,而原來的內閣,則成了實際的辦事機構,雖然有決策權,但是卻必須要得到於孝天這個監國的首肯才行。
朝廷這一連串的動作,很快開始傳開,各地官民聞之消息,都頓時為之大震,有很多官員立即就大罵於孝天是個篡權的逆臣賊子,他一個武夫憑什麼可以當上監國之職?要是讓這麼一個武夫監國,那麼要他們這些官作甚?
再說了,大明從來沒有設立過什麼監國之職,而且於孝天只是一個武將,跟皇帝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憑什麼讓他監國?
於是各地官員立即呼呼啦啦的開始上表,力陳此舉不妥,並且稱於孝天乃是亂臣賊子,必須要將其誅除才行。
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官員,從中嗅出了一絲機會,認為這時候正是他們投效於孝天的最佳時機,於孝天此次入京清君側,並且成功攻入京師,把京城控制起來,已經成為了既成事實。
於孝天要是僅僅只殺掉一些大臣,那麼對他來說,並沒有什麼好處,換誰這時候都肯定要奪權的,很顯然於孝天這一次奪權成功,將當今聖上架空了起來,成了大明實質上的統治者。
對於這件事,就看眼下各地官員怎麼看待了,當然他們可以不承認目前於孝天的實際控制權,但是卻面臨著一個問題,於孝天現在已經公開代表了大明朝廷,不聽他的,便等於是不再接受朝廷的管制,就等於不再承認朝廷對他們的領導權。
這麼一來,以後他們為誰當官,為誰做事,就失去了法理上的依據,他們總不能說眼下的朝廷不合法,他們不再聽朝廷的聖旨,各自自立為王吧!
所以有些當官的便從中看出,現在不管他們樂意不樂意,於孝天實際把控朝局都已經成為了既成事實,聽也罷,不聽也罷,誰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了。
除非現在他們之中有人能站出來,糾集一支兵馬北上,將於孝天逐出京師,否則的話任誰都沒法再改變這個事實了。
可是於家軍力克建奴十萬大軍的消息,這個時候早已傳遍了大明各地,建奴自野豬皮努爾哈赤起兵造反到現在已經數十年光景,大明卻從未有人獲得過如此戰績,可見的於家軍的兇猛程度。
更可怕的是他們在擊敗了建奴大軍之後,尚有餘力再克數路官軍,並且一路長驅直入攻入京師,這就更加可怕了。
天下那些官員武將們,捫心自問一下,就算是給他們幾萬兵力,他們能做到這
一地步嗎?所以就算是給他們個膽子,他們也不敢這個時候起兵悍然北上再來一次清君側,去以武力手段將於孝天驅逐出京師和朝廷。
所以這些聖旨一下,雖然大明朝野頓時對於孝天是罵聲一片,但是卻還真就沒有幾個人,敢跳出來召集天下兵馬北上,再來一次清君側,只是口頭上罵聲一片罷了,但是卻並無多少地方做出實質上的反應。
而於孝天在領了監國之職以後,立即便開始對大明朝廷的官員做出了密集的調整,整個朝廷官場發生了一次大地震,許多人被罷免,趕出了朝廷,另外於孝天又提拔了大批官員,充實到了朝廷之中,領各部之事。
這些被拔擢起來的官員,自然是擺明了車馬,以後要聽於孝天的使喚,為於孝天效力的,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以前在官場上都是名不見經傳之人,抑或是年紀較輕,但是這一次都被於孝天拔擢到了重要的位置上來。
於孝天這麼大幅度的動朝廷的官場,無疑是在朝廷之中扶植他自己的勢力,這種事他也不藏著掖著,直接擺在了桌面上做,雖然引起了許多舊官的不滿,但是現在於孝天要權有權,要兵有兵,天底下他的拳頭最大,不服也不行。
僅僅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整個京師之中的各大衙門的人員基本上都被於孝天調整了個遍,有些官員被趕走,有些官員被吸納了進來,同時於孝天將自己這麼多年來,在福建一帶培養出來的一些吏也都填入到了這些各大衙門官署之中。
這些隸屬於於孝天海狼系統的吏們,都不是出自正兒八經的科舉出身,所以在這個時候如果對他們委以重任,很顯然是名不正言不順,故此只能暫時先給他們安排一些不起眼的職務,品階都比較低,以前都是很不受重視的位子。
但是實際上朝廷之中各大官署衙門的那些官吏們,都很清楚這些新近被於孝天填入到他們衙門之中的這些人員,其實才是他們真正的主事者,他們表面上看起來人微言輕,但是他們說的話,卻沒人敢當做耳旁風。
這些人都是於孝天一系的人,最受於孝天信任,其實把他們安插到各大官署衙門之中,就是讓他們充作於孝天的耳目喉舌。
這些人說的話,其實就是於孝天要說的話,他們要做的事,其實就是於孝天要做的事情,他們雖然官職卑微,但是卻說話份量極重,很多事情就算是主事的官員,都不敢擅自決斷,必須要先問問這些人的意見之後,才能下決定。
而於孝天直到這個時候,才發現這當權者確實日子不好過,天天各種海量的問題,都蜂擁而來,堆積在他的面前,把他累的幾乎放屁都抽不出空了。
現在他算是徹底理解了為什麼歷史上會出那麼多的昏君,想要當一個明君,確確實實是要付出非常多的精力,這天下的事情實在是太多太多了,以至於就算是生出三頭六臂,也不見得能處理的完。
於是於孝天趕緊招來了林易陽、魯通等人,命他們成立了一個秘書處,專司負責幫著他篩選處理各種事務,小事只需要按照他吩咐的原則處理便是,大事才交給他來親自過目。如此一來,他的日子才算是好過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