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於將軍突然間率兵直抵天津衛,一舉擋住了建奴出關的道路,以寡敵眾,以少勝多,愣是拼了死命把建奴大軍給幹掉了,解救了數十萬被建奴裹挾的百姓,這該是多大的功勞呀!
俗話說救人一命如造七級浮屠,於將軍一下救了幾十萬大明百姓,這是多大的功德呀!要是像朝廷說的那樣,他就是一個逆臣賊子,如果是這樣的話,這於孝天難不成當真腦子進水了不成,他放著京師不打,卻偏偏要去死擋著建奴,跟建奴大軍死戰。
他總共不過區區三四萬兵馬,有人沒地方用了不成,要先跟建奴死戰一場,然後才興師作亂不成,吃飽了撐的,還是嫌他手下兵將的命太長,兵太多,養不活這麼多人馬,去先讓建奴消耗一部分。
老百姓也有他們的思維定式,所有人都認為建奴很厲害,不管是誰,碰上建奴能不敗就算是好漢了,打贏建奴,更是困難重重,就算是於家軍這次戰敗了建奴,估計也損失非常大,可是朝廷愣是顛倒黑白,說人家於將軍是什麼逆臣賊子。
不就是人家沒遵詔令,擅自起兵入京勤王,可是人家這不是也是為了你大明的天下嗎?現如今人家拚死拚活的把建奴擊敗了,你就該不計前嫌,將功折罪,就算是不賞,起碼也不能罰吧!
可是朝廷卻這邊聽說於家軍把建奴給擊敗了,那邊就直接翻臉,昭告天下說人家是居心叵測,逆臣賊子,這……這……這也太不要臉了吧!
卸磨殺驢都要先把磨給卸下來再說,你倒好,人家這邊剛打贏,你連磨都不卸下來,就要把驢給殺了。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當初大明先祖朱元璋好歹也是在底定天下之後,才火燒慶功樓的,你崇禎這邊人家剛剛把建奴大軍擊敗,直接就跟人家翻臉,這事兒也做的太絕了吧!
於是城中百姓頓時就一片嘩然,在人群中自然有人就吵吵了起來,開始為於孝天喊冤,撞天屈,叫不平,當初崇禎殺袁崇煥,是因為他吃人飯不干人事,當了薊遼總督之後,浪說什麼五年平遼,可是上任不到一年,先把毛龍毛帥給殺了,接著就把韃子放入了關中,大掠京畿,直逼京師城門之外。
人家滿貴滿大帥領兵和建奴大軍大戰,你袁崇煥帶兵不去打建奴,卻在背後放冷箭,把滿大帥的人馬射死射傷不少,連滿貴滿大帥都身中數箭,險些被當場射死,後來使得滿大帥生生戰死沙場。
所以崇禎殺袁崇煥,是得到了大明上下人等一致的擁護,可以說是大快人心之舉,可是現在這事兒辦的哪兒還是人能辦出來的事兒呀!
於家軍孤軍北上抗擊建奴大軍,到了天津衛不斷的派人請援,請朝廷撥發軍餉兵糧,可是朝廷不發一兵一卒增援不說,連一粒糧食,一個大子兒都不給人家發,就這麼眼睜睜的讓十幾萬大明官軍,看著於家軍孤軍在天津衛和建奴死戰半月。
這也就罷了,現如今眼看著人家把力出了,把仗打贏了,朝廷要治罪人家於孝天於大帥,這算是什麼事兒呀!
人群之中當然有於孝天的細作,得到這樣的消息,當然不會替朝廷說好話了,在人群之中立即便鼓噪了起來,歷數朝廷種種不是。
人心都有一桿秤,誰做得對,誰做的好,誰幹的不好,老百姓自己會在心理衡量,這事兒卻是說不過去,於是所有人都覺得朝廷這次干的太不地道,於是頓時都起哄了起來。
滿大家的百姓都吵吵著吆喝,這事兒不能這麼辦,這事兒是朝廷的不對,歷來法不制眾,要是只有一個半個人吵吵的話,估摸著順天府的差役早就蹦上去拿人了,可是一旦滿大街的人都這麼吵吵,他們也就不敢亂動了。
於是差役一邊彈壓民憤,一邊趕緊回報順天府知府,順天府知府一聽,連忙就給崇禎送信。
崇禎這會兒正要派人去先把這昭告天下的告示撤回來,等他商議好了接下來該怎麼應對再說,可是沒想到今天順天府辦事居然這麼利索,這邊人家於孝天剛把多爾袞的屍體送到京師,那邊順天府就把昭告天下的聖旨給貼了出去。
這一下倒好,京師先亂套了,崇禎一下就坐了蘿蔔,是收回成命也不是,不撤回聖旨也不是,收回成命就代表著他這個皇帝是昏君,不收回成命,弄不好就會出亂子。
於是崇禎趕緊派人去調兵,上街進行彈壓,對京師再次進行戒嚴,不許任何人再在街上喧嘩囂鬧,一旦發現就視作於孝天的同黨,立即抓入大牢嚴刑拷問。
結果官軍衝上街頭,不分青紅皂白,一通猛打,把老百姓都趕回了各自家中,而且還當場抓了不少氣不過,在街上吵吵著替於孝天喊冤的百姓,眼看著算是把城中的亂景給暫時控制了下來。
可是老百姓想不通,暫時被壓制下去,並不代表著他們就接受這樣的事實,一種憤憤不平的情緒開始在老百姓心目中蔓延開來,很多人聽聞到了這麼一個說法,這大明要完蛋了,遇上了如此昏君,大明還有什麼前途。
當今聖上,別看表面上勤勉,可是卻實在是個糊塗到家的昏君,一上台倒是扳倒了魏忠賢一黨,算是干了點明白事兒,接著就用了袁崇煥這個糊塗官,搞得建奴破關而入,直逼京師城下。
後來再看看他都用的人,接著他任用溫體仁,溫體仁現在已經是臭到家了,這廝當了首輔之後,除了想盡辦法排除異己,排擠了多少有用的官員,基本上沒干多少人事,尸位素餐了多少年,還被當今皇上信任有加,後來不是被人揭發,這廝估計到現在還是首輔。
好不容易看清楚了溫體仁是什麼人,接著就用了楊嗣昌,楊嗣昌又都干了點什麼事情,老百姓可記不住他之前干的一些有功的事情,這會兒老百姓只記得,傳言中楊嗣昌聯合皇上寵信的內侍高起潛,硬是把盧軍門給排擠的最終
戰死沙場。
而且楊嗣昌事後還提出,要趁著於家軍和建奴大戰之際,派兵配合建奴大軍偷襲於家軍,雖然事後在民怨之下,朝廷勉為其難的收回成命,停止了配合建奴大軍偷襲於家軍的行動,可是這事兒說明當今聖上,確實聽信了讒言。
還有就是傳聞中有人說建奴入關之際,當今聖上還曾經試圖和建奴議和,輸歲貢給建奴,換取建奴以後不要入關大掠。
這些事情如果沒有人有意去提醒,去引導的話,老百姓估計很難結合起來聯想太多,但是一旦要是有那麼一些有心人,故意將這些事情都串起來議論的話,那麼老百姓自然而然就會選擇輕信了。
於是崇禎十多年好不容易樹立起來的明君聖君的高大形象,短短數月之間,便被於孝天暗中散佈的這些傳言以及辛秘之事給摧毀的一塌糊塗,搖身一變就成了一個昏君,而且是昏的沒法再昏的昏君了。
崇禎這邊還沒有想好該如何處置於孝天送多爾袞屍體入京的事情,那邊他送出的聖旨,就已經快馬加鞭的送到了保定和香河。
坐鎮保定的兵部尚書兼新任宣大總督陳新甲接旨之後,不敢怠慢,而且他雖然不清楚這一次於家軍大戰建奴,損失多少兵馬,但是也篤定的認為,於家軍就算是這次戰敗了建奴大軍,肯定也是慘勝。
本身於家軍兵力就不是很多,經歷了如此巨戰之後,肯定兵力消耗非常巨大,而且是人困馬乏,肯定已經無力再戰。
所以他倒是當即來了興致,豪興大發立即親自出城,入營之中,坐鎮中軍點齊兵將,宣讀了朝廷的聖旨,叱令所有麾下的大將,這一次無論如何,都務求要謹遵聖命,不得違抗軍令,奮勇當先,務求要將這叛臣於孝天拿下。
諸將其實這會兒心裡面也都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對於這次他們坐視於家軍孤軍和建奴大軍決戰,雖然有作壁上觀,看好戲的想法,但是好歹他們都是明軍,心理上還是傾向於這些福建兵馬的。
可是他們起初聽聞,這於孝天領兵抵達天津衛的時候,朝廷居然採納了楊嗣昌的計策,想要讓他們幫著建奴側擊於家軍側翼,幫著建奴擊敗於家軍。
當時楊國柱、虎大威、王樸等山西大將,就覺得這事兒簡直就是混蛋到極點的事情,你不幫忙也就罷了,怎麼能在這個時候,還幫著建奴去打於家軍呢?
就算是這於孝天居心叵測,抗旨不尊,可是人家到了天津衛之後,並未再做出更多的不臣之舉,而是拉開了架勢,要擋住建奴出關,好歹這也算是在為大明出力。
朝廷怎麼能讓他們這些明軍,去幫著建奴打給自己辦事的人呢?後來不知為何,朝廷又取消了這個決定,令他們駐軍不進,不得給任何人幫忙,作壁上觀,就這麼看著於家軍跟建奴死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