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賈詡處事的老道圓滑,即便心裡再怎麼驚訝,也不會訴諸於外。接下來著一老二少還是走馬觀花,書院的全貌也漸漸展示在三人面前。
書院的專業分得很細,單是所謂的文院這邊,就分出了政法、商貿、經濟、文史、藝術、教育等諸多學院,每個學院之中,還有細分。比如諸葛亮等人剛剛遇見的政法學院,下面就分出了律法、公共政務、民生等幾個專業。
一般的學員只須學習自己的專業就可以了,不過,若是在完成學業之餘,還有餘力,也可以兼修多個學科。
書院中隨處可見的討論,內容各異,性質卻都差不多,都是各專業涉及的內容。諸葛亮和龐統甚至聽到了幾個文史專業的學員正在議論王羽關於稱帝的那番論述,各自表達著自己的觀點。
有人認為王羽此舉大公無私,為後世豎立了好榜樣,開萬世之太平。
也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神器無主,有德者而居之,若是王羽不肯登上大寶,又何以保障江山永固,時代太平呢?
新舊觀念,各有不同,在爭論中醞釀、發酵著,引起了諸葛亮、龐統的思考,直到另一位少年一語道破天機,他說:驃騎將軍若要稱帝,那將來維護的就只是一家的統治,不稱帝,他要維護的就是涉及整個天下的政治體制。
諸如此類。
在王羽刻意的培育下,在思想還沒有儒家全面禁錮,飛揚著個性的漢末,思想的火花相互碰撞著,閃爍著,正在中原群雄的知覺之外。漸漸成形,總有一天會成燎原之勢。
錯非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諸葛亮怎麼也想不到,這個被世人簡單的當成王羽聚攏人才的泰山書院,竟然有這麼多特異之處。無論多麼離經叛道的思想,在這裡都可以暢所欲言,光明正大的公示於眾。
這個書院未來到底會有怎樣的發展,以諸葛亮的聰慧。一時也難以揣測,但有一點他是確定無疑的,如果留在高唐,留在這個神奇的書院裡,生活一定會變得很有趣。
龐統雖然沒說話。但眼中卻也閃著光。
特別是在看到了書院的藏書閣之後,兩名少年的眼睛一下瞪得溜圓,眨都不眨一下,更別提移開視線了。
「天啊,這裡怎麼會有這麼多書?」諸葛亮失聲叫道。
不是諸葛亮少見多怪,只是這個時代,書籍是極為重要的財富。在紙和印刷術沒有流行前。書多半都是刻在竹簡上的,老師教學生,一般都是口授,學生記在腦子裡。等老師講完,自己想辦法記錄下來。記憶力若是不好,連入門都難。
至於贈書,就像張良與黃石公的傳說那樣。老師贈書給學生,差不多就是衣缽相傳的意思了。那些名聞於世的大儒。通常都有相當規模的藏書,就和武將的兵器一樣,書,就是文人的存身之本。
而書院的藏書閣中,藏書足足有數萬冊!只是一眼望過去,那一排排,擺放得齊齊整整的書架就讓人目眩神馳了。
就算是將當世名聲最響亮的幾位大儒的藏書加起來,恐怕也達不到這裡藏書的十一,天知道王羽到底從哪裡收刮到了這麼多書。
而且,這些書不是寫在竹簡上的,而是紙質的書。書頁上的墨跡尚新,發散著淡淡的墨香,令得整個藏書閣都充滿了書卷翰墨的氣息。
「陽人之戰後,董卓花錢買路,逃回關中,當時的條款中,就有這麼一條……」
在這樣的地方,賈詡的話語中也帶了一絲莊嚴肅穆之氣:「在這裡的,有大半是宮中的藏書,董卓不識貨,連討價還價都沒做,就將書送給主公了,不過,當時的情形,他也沒有多少討價還價的餘地……」
賈詡語氣變得滄桑起來,感慨著,回憶著:「有了宮中的收藏,書院就有了最好的基礎,再加上蔡中郎、幼安先生等教授的無私捐獻,以及主公討平冀州,從敵對的那些豪門世家手上的獲取,最終就有了這裡的四萬三千冊藏書!」
「你們應該知道,書院是免費招收學員的,說是不用花費,但力氣還是要賣的,這裡的書,都是青州紙問世後,學員們謄抄下來的……當然,付出了辛苦,也不會沒有回報。但凡是書院的學員,都可以任意借閱這裡的書籍……」
在後世,圖書館的存書量,就是評估大學水準的重要指標之一。在這個時代同樣不例外,單是憑這四萬多冊藏書,泰山書院的底蘊就已經超過鹿門山了。
再考慮到這項借閱制度……也就是這個時代信息傳遞的太慢,否則的話,泰山書院的大門只怕早就被蜂擁而來的士子擠破了。
只要讀過書,求過學的,誰不知道書的珍貴?
鹿門山的藏書沒有泰山書院多,借閱什麼的更是沒法比——只有被龐德公認可,打算真正栽培的弟子,才有可能接觸到他的藏書,就像是小說裡的內門弟子那樣。
而泰山書院卻是一視同仁,敞開了供應,難怪適才所見的那些人,談吐見識都高出普通士子的水準呢。不僅因為老師教的好,學術環境好,更重要的還是看得書多!
「這樣做,不怕損壞、丟失麼?」龐統也忍不住問道。
他是龐德公的侄子,當然知道鹿門山規矩的由來,不是龐德公小氣吝嗇,只是書這東西太珍貴,又太脆弱,接來接去的實在太危險了。所以他必須得考研過對方的人品之後,才能決定要不要正式引入山門。
這裡的書,都是紙質的,比竹簡更容易損壞、丟失,泰山書院雖然大氣,但也不至於這都無所謂吧?
結果他沒想到,還真就無所謂,只見賈詡大袖一甩,笑道:「這裡的書有嚴格的登記、賠償制度,用不著擔心。而且,就算真的損失了,反正原本還在,再抄一本就是了……」
他神秘兮兮的眨眨眼:「謄抄當然很麻煩,但很快就沒這個問題了,在夫人的反覆敦促下,主公發明的那項技術很快就能投入使用了。到時候,書,將會大規模的普及,連縣學中,都會建立藏書閣。想要給所有學員人手發幾本,應該也不是什麼難事。」
「……」諸葛亮二人震驚無語。
他們知道青州新政的教育體制,鄉村有教習,郡縣有學堂,都府有中心書院。如果真能把這個體系建設起來,就算是傳說中三皇五帝之治,也沒辦法在教化方面與青州比肩。這簡直就是人人如龍吶!
這麼大的體系,涉及的人何止千萬?
單以青州目前的轄地而言,人口已經超過了百萬戶!就算每十戶有一個學子,這也是十萬之眾!有泰山書院在,給這麼多人配上教習還有那麼幾分可能,可給每個學子都配上幾本書作為教材……
天!那得多少書啊?什麼技術能輕易的搞出這麼多書?神仙的仙術嗎?
直到離開圖書館好遠,都快離開文院,走到武院時,諸葛亮才從震驚中回過神來,向賈詡追問起那項神奇的技術來。
這一次,一直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賈詡卻賣起了關子,只說到時候就知道了,對實質性的內容卻一點口風都不透,搞得諸葛亮心中癢癢的,恨不得把這個胖子綁起來,大刑伺候的拷問一番。
區分書院兩大部分的名義是文武,但這個文武,和通常意義上的並不相同。用賈詡的話來解釋,就是文院偏重理論學術,武院偏重實踐應用。
用後世的說法,當然就是文理分科了。
一到武院,先映入眼簾的卻是一塊塊方方正正的農田。按照賈詡的解釋,這是給農業學員專門育苗培植用的。
古有神農嘗百草,於是有了人類的農業,在這之後,如何開發新作物、讓作物的產量更高,也算是一門學問,但掌握的,通常只有民間的老農。現在泰山書院專門將其列為一個新的專業,招募了許多年紀在六旬以上,在田間耕作了一輩子的老農作為客座教授。
農田之後是作坊。
作坊所在的位置本來就在城池邊緣地帶,現在那裡的城牆已經拆除,標誌性的幾架風車、水車高高聳立在大河之畔,在河邊還有幾座規模不大的碼頭和船塢。
這景象和書院全然就不沾邊,但卻實實在在的存在著。
緊靠在作坊背面,是一塊很大的校場,經過賈詡的解說,二少年知道,那是軍事學院演武所用。
「軍事學院也有詳細劃分,就目前而言,主要有兩個方向,即:實戰和參謀……實戰就是專門學習行軍練兵、安營紮寨這些基本功,重在實踐,如今鎮守魏郡的文則將軍,就是此道高手,也深得主公器重……參謀就是專門學習計謀策略,戰略戰術的。」
似乎說了太多話,有些口乾舌燥了,儘管看出二位少年對軍事學院更有興趣,但賈詡並未做太多說明,而是話鋒一轉,指著河岸邊說道:「主公正在此間,你們有什麼疑問,正可向他當面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