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科幻小說 > 埃蘭

龍騰世紀 第二百四十三章 有對比才有快樂 文 / 不死書蟲

    談判完畢,那麼就是開工。

    如果是一般的鋼鐵廠,作為高等權力機關,又有**oss級別的技術人員存在,這一套實際上沒有任何難度。選址,施工,採購,安裝,都是一套成熟的流水作業。

    但是做塑鋼,這個就得另說了,一切等於從零開始,用蔣辰陽的話說,「辛苦學習幾十年,一朝回到大學前!」

    一般的鋼鐵生產流程,大概是這樣的,鐵礦石——燒結球——高爐煉鐵——轉爐煉鋼——連鑄——連軋——貿易。

    煉鐵現在基本上都是高爐,因為經濟性的原因,很少有其它的方式了。

    煉鋼方式到很多,因為需求不同,轉爐、電爐、感應爐等等都在用,有些地方甚至還在用淘汰的平爐。轉爐、電爐多是普通鋼,感應爐基本都比較小,應用於特種鋼冶煉。

    出鋼水,從前是模鑄,也就是一個個模子並排,然後龍門吊吊起鋼水包,澆築出一個個鋼錠,現在則基本都是連鑄,用水冷結晶器,凝成一個硬殼,然後從結晶器器下方連續拉出,形成長長的連鑄鋼錠,剛出來時硬殼內都是液態鋼水,然後等鋼水全部冷卻,就切成胚料,送軋機軋製成所需型材,方棒,圓棒,厚板等。

    如果是軋制薄板,就沒這麼麻煩,連鑄連軋是在一起的,連鑄機拉出的連鑄鋼錠,直接送到連軋機上,最後出來就是成型板材。

    基本上,一般的鋼鐵冶煉都是這麼個流程,**不離十,相當的普適。

    但冶煉塑鋼,這個流程就徹底費了,塑鋼流程看起來很簡單,只有三步,材料粉碎,金屬熔煉,模具澆築。

    但就這三步,洪森魏槐,夥同越來越多,快有上百人的專家整整的封閉研究了近半個月,才大致的搞定初步方向。

    首先是原料,塑鋼對原料要求相當苛刻。

    任何材料,都一定有雜質,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實,但塑鋼要求材料有相當的純度,而且成份要非常均勻。

    這一點,讓負責原理解析的華科院金屬研究院支援來的那些個研究員深惡痛絕,認為這傢伙是世界上最難伺候的爺,沒有之一。

    這點魏槐深表贊同,感觸頗深,實驗室裡也只有80%的合格率,這可不是白說的,有時候控制再精細正確,也保不齊產品不合格,原因就是原料的純淨度,尤其是幾個關鍵點,偏一點就是廢料。

    這並不奇怪,絕對的精確,鑄就絕對的品質,想一下塑鋼的那些參數,沒有足夠的精確性,憑什麼用那些挺普通的材料,製造出嚇死人的效果,真以為摻雜點鈦錳銅鋅之類的,這鐵就能比鑽石硬?

    扯淡,一切在於精密控制之後,在金屬材料中形成的奇特微結構,就像石墨超軟,金剛石超硬一樣,都是碳元素,但晶格結構不同,物理性質就跨越了兩個極端。

    塑鋼也是如此,內部結構異常的複雜,各種金屬原子構成一層層的滲透鍵,彼此嵌套,互相支撐,所以才得以形成嚇死人的外在特性。

    一般來說,越是精密的,越是容錯率不高,就像一斤米裡有一粒砂子,飯還能吃,但一斤米裡摻半斤砂子,這飯除了磨牙沒別的用處。

    塑鋼說了,你敢不精細,我就敢出廢品。

    如果能用吹塑機製造,倒也簡單,金屬離子直接塑形,一切雜質都是紙老虎。

    可惜,一來吹塑機根本沒法大批製造,唯一一台還是埃蘭帶回來的組件,二來,這東西流出去,絕對會對科學發展造成巨大衝擊,直接讓很多應該出現並儲備下來的技術胎死腹中,三來,沒人打算當小白鼠,這東西拿出去怎麼解釋啊?!第四,不用第四了,這三條一列,四人就一致pass了。

    所幸,現在有個叫粉末冶金的東西,把金屬用各種方法製成1∼1000微米的粉末,然後加入石蠟、油脂等增塑劑,再用高速沖壓,或者爆炸成型之類的手段壓製成形,最後燒結成所需的器件。

    相當不錯,但跟塑鋼沒關係!

    魏槐只是借鑒了粉末冶金的第一步,金屬原料粉末化,這樣成本很高,但粉末化後,金屬成份就變得均勻了很多,配比會相對容易,先成功,以後再說改進的事情。

    原料問題暫時解決了,然後就是最讓人撓頭的事情了——「複雜到蛋疼的工藝」,這是金屬研究院那些傢伙的原話。

    這就是第二點,爐子問題。

    塑鋼,雖然是借鑒產物,但歸根結底,還是埃蘭產品,埃蘭的科技基礎是磁,而不是電,所幸的電磁一般不分家,兩者的轉化還沒到無法沾邊的地步。

    洪森第二次去埃蘭帶回來的那個學生筆記,裡面紀錄的那種金屬材料,也就是塑鋼的前身,冶煉使用的是一種磁流體渦流冶煉爐,當然,名字是洪森給起的。

    這種冶煉爐,用的是埃蘭特有的磁流體科技,磁流體超高速迴旋,爆發出強烈的磁力線不斷攪動爐體內金屬材料,從而產生勻質的高溫,融化金屬,這種原理,跟地球上一種電磁感應爐基本一致。

    這也是為什麼根據這種配方來試驗的原因,不是自暴其短,其它的還記錄了不少東西,但是根本看不懂,搞不明白說的是什麼。

    像一個壓力震盪熔煉法,說是用x力場的力場線勻質穿越,然後調頻起振,使金屬產生同頻物理震盪,自我摩擦達到調節金屬成份的目的。首先x力場是什麼東西,洪森就沒搞明白,後面的勻質穿越啦,調頻起振啦,物理震盪啦,都什麼東西更不明白了,反正看了看,就只能捨棄。

    所以說,那麼多的資料,只能拿出四個成品,不是沒理由的——by洪森。

    言歸正傳,洪森和魏槐用魏槐舅舅工廠裡的一台老式中頻感應爐,改造成了山寨版的磁流體渦流熔煉爐,把埃蘭的磁能,改成了地球的電能,雖然看起來複雜了很多,但反正是弄出來了。

    鋼水包加了亞真空環境,防止氧化污染,並加裝雙層殼體,添加了環式注射入料口和內嵌式原料包,可以一次性冶煉,無須多次開爐入料。

    加料時間,鋼水溫度,成份解析,一切都使用自動化控制,無須人工干涉,實際上也不能干涉,很多時候,反應就在瞬間,人可沒電腦快。

    原本恆定的交變電磁場頻率,改成了二百赫茲到二十萬赫茲可調,順應內部不同的融化區間變幻,並調整電磁攪拌渦流結構,讓鋼水旋轉更加均勻,加熱速度更加快速。

    …………

    等等等等,改造後的中頻感應爐,除了電線還是原裝的,其它都是新的,補丁摞補丁,還能不能算中頻感應爐都兩說,應該是不算。

    當然,一開始的時候,沒這麼自動化,人工操作佔了大部分,成品率也低的可憐,直到第三次洪森去埃蘭,專門找依蓮把改造方案再次優化,回來後,再次對那套中頻感應爐大肆改造,才讓成品率穩定到了八成上下,當然,前提是操作夠熟練,原料夠純淨,夠均勻,否則……

    現在這套冶煉爐,基本上已經成熟,除非打算拿出更高的技術,否則改進餘地不算大。一套成本算下來大概在230萬左右,夠買原本那套中頻感應爐五台還多。不過,跟塑鋼的性能比起來,還不算貴。

    唯一有問題的是,這套冶煉爐的產量實在不高,一爐大約只能出鋼水500公斤,一次熔煉需要5個小時左右,也就是說一天最多4爐,產量只有2噸左右。

    原本無妨,畢竟最早的打算,是把這東西雪藏的,後來又從依蓮那裡拿回了大批的金屬配方,塑鋼也就不怎麼起眼了,之所以改進,完全是因為自家寶寶自己喜歡的心態,畢竟是辛苦研究出來的東西,所以洪森只打算自己用用,根本沒想過要製造更大產量的爐子。

    但現在陰差陽錯,塑鋼拿了出來,進行工業化,一期完成40萬噸的指標,一個爐子一天兩噸,這算下來就得550台爐子,算上維修檢修的冗余,一期工程起碼得建造800台感應爐,才能完成指標。

    800台,就是18.4億的投資,按照一期預計投資50億來計算,並不多。

    但是,這個詞總是讓人火大,金屬研究所的人那麼大牢騷的原因就在於此。

    知道塑鋼冶煉多麼複雜嘛,這一切幾乎都體現在爐子上了。

    錢是付得起,時間可付不起!

    這種電爐製造相當廢時間,一沒有成熟生產線可用,二又有太多的冗餘部件,特殊部件得特殊加工,平均製造一台下來起碼就得半個月,丫的,800台得生產到哪輩子去?

    尤其這玩意還算是工藝保密產品,不能隨便拉幾個廠家來做,就更蘑菇了。

    這點是洪森沒有考慮到的,原打算分包出去,現在一看,算是扯了鹹蛋了。

    有心把單台產量加大,但想想就直接放棄,當初優化的場景還在眼前呢,那海量的計算,足以讓任何人眼暈,這不是簡單把鋼水包加大就行的,短時間別想解決。

    不得以,透過孔楠跟上面一通溝通之後,把數量降到200台,一期工程縮減到年產10萬噸,然後立項5噸,10噸,15噸,30噸的大型熔煉爐研發,剩餘的資金,全部投入到研究中去,爭取早日成型。

    於是,金屬研究院的哥們們,大爺們,痛苦並快樂著!

    最後一點,第三點,成型問題,這也是最要命的一點。

    塑鋼最大的特點就是硬,硬到離譜,這直接決定了,你別想後加工,至少在蔣辰陽把頭髮撓光,把洪森要求的高能激光表面處理機弄出來之前,想後加工是件很沒譜的事情。

    這是跟普通鋼材最大的區別。

    所以,塑鋼沒法像普通鋼材一樣製成方鋼、圓鋼、板材、棒材等胚料,留待後用,熔煉好就得馬上用掉,一次成型,所以塑鋼生產線最後匹配了大量的模具車間。

    塑鋼模具跟普通模具差不多,砂范還是那個砂范,但有一點不同,塑鋼模具必須加裝一套磁場發生器,塑鋼必須在特殊的磁場中緩慢冷卻,才能得到穩定的結構,否則得到的百分百是廢料。

    但如何獲得這個磁場,如何讓磁場穩定均勻,洪森把問題交給了工程物理研究院來的幾個電氣專家,原因很簡單,這個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東西,術業有專攻,他們足以解決。

    當然,孔楠拿出來的那摞子資料也是直接原因,那是預計要生產的各種器件資料……的目錄,厚厚的有半米高,洪森一看就直接繞著他走了。

    …………

    半個月,天南海北來的上百個各個級別的研究員,聚集於此,這裡是軍營,安全,地方也夠廣闊,方便。

    由於目前還都是紙頭、筆頭和嘴頭的交流,主要是對圖紙和技術的解析和溝通,還涉及不到具體的實物,這裡足夠了。

    來人中涵蓋了老中青三代人,入目到處都是亂竄的白大褂,乍看還以為軍營變成了研究院。

    這半個月,洪森過的很「充實」,跟大群的技術人員交流,互通有無,對技術狂來說是很快樂的事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是說腦袋裡有了埃蘭技術,就天下無敵了。心中了了,手下無能可不行,不能轉變為現實應用,腦袋裡東西再多也跟垃圾一個等級,即便是高高在上俯視眾生的埃蘭人,也要不斷的與其它文明交流才能成長,何況現在連半吊子都算不上的洪森。

    當然,如果不是一個問題要說n遍,洪森會更高興。

    總之,沸騰了半個月,該交待的交待好了,該說明的說明完了,就等著各種設備,和製造各種設備的設備,從嘴頭走上紙頭,從知識變成圖紙,最後再變成實物,工廠就可以開工建設了。

    洪森閒下來了,但剛喘了口氣,就被林子明還有餘豐鳴拽了過去,那該死的「通路」,見鬼的扭曲思路,簡直讓人欲仙欲死。

    「悲摧啊!」

    「節哀,順變,我去市區轉一圈,放心,會給你帶兩桶冰激凌回來的!」

    「要烤鴨不?」

    沐佑仁信誓旦旦,魏槐落井下石,印襯出洪森的悲劇人生。

    正所謂,有對比,才有快樂嘛!

    ————————————————

    這一章4000字,是這兩個月寫的最痛苦的一章,沒有之一,還以為今天空閒,能有時間存上一章呢,結果本章都碼到吐血,刪減下來的足有上萬字,見鬼。

    佩服一下那些科技流的大神們,想寫的有根有據,順理成章,實在不容易,誰寫誰知道。

    抱歉,晚了,而且我也知道寫的實在夠爛,無奈筆力不足,加上知識面也不夠豐富啊,將就看看吧,謝謝!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