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北洋天下

龍騰世紀 四、美援 文 / 準噶爾刀王

    晴朗的天空一片蔚藍,阿拉伯半島荒漠中的地平線上騰起一**如同水紋般的熱氣。第9裝甲師一千八百多輛機動車輛打破了這片荒漠上了沉寂,捲起滾滾黃沙,向紅海沿岸地帶推進。

    1940年1月,共和軍在經過一年多的準備後,分成三路向美索不達米亞和阿拉伯半島發起了進攻。整個中東戰役由張廷輔大將出任總指揮,共和軍方面共出動了4個集團軍和2個海軍陸戰師的兵力,另外由魏子浩海軍上將指揮的印度洋艦隊負責海上支援。

    作為辛亥年間武昌首義時的功臣,張廷輔大將是唯一能夠出任方面軍主官的一位,這得益於其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初期就投入到了林鑠這棵大樹之下。這使得他在民初的北洋時期依然能夠掌握住軍權,並成為林鑠軍隊體系中獨樹一幟的一派。

    隨著共和軍的不斷發展,其成份來源也越加複雜,逐漸形成了幾大派系:以林建藩為首的原棟軍系,其主要成員還有姜紹武大將和鄭以經大將,以董雲堂為首的江浙士官系,也稱舊光復會系,主要人物有董雲堂大將、蔣承渝大將和羅炳南大將,李之梁和莊翼為首的蕪湖士官系,徐樹錚、楊宇霆為首的北洋士官系,吳佩孚大將和已故的軍令部長李純上將的北洋系,蔣承越大將和張維城大將等組成的西北系,李漢銘大將為首的西南系及張廷輔、蔣作賓大將組成的武昌系等等。

    海軍的情況也差不多,各大艦隊之間自成一體,互不服氣。

    對於這種情況,林鑠也是沒有什麼好辦法,只好在各派之間不偏不倚,讓其保持著微妙的平衡。共和軍在作戰指揮上也是如此,每次大的戰役總會由各山頭輪流出戰,這次中東戰役就輪到了張大將指揮。

    總參在制訂計劃時,曾考慮過從北非登陸,不過由於與意大利人還沒有談好條件,於是決定先發起中東戰役。這主要是考慮到今後在北非作戰時,各航空部隊能夠提供足夠的空中支援。

    由於糧食和補給物品的限制,中東地區根本無法長期駐紮大量的軍隊,英軍在撤出印度後,逐漸將主力撤往北非,並無意堅守中東一片不毛之地。這個年代中東地區並不是很重要的戰略要地,每年只有150萬噸的石油產量,其價值遠不如後世那麼重要。

    現在全世界的石油產量每年約有3.5億噸,美國就佔了一多半,每年有1.8億噸的總產量,其他排在第二位的是蘇俄,每年有5000萬噸,共和中國每年1600萬噸,中亞地區每年800萬噸,蘭印地區每年700萬噸,委內瑞拉每年650萬噸,羅馬尼亞每年600萬噸,西伯利亞共和國每年500萬噸。其它所有產油區加起來也不到7000萬噸。

    與張廷輔當初想像的英軍戒備森嚴,壁壘林立,共和軍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才能順利登陸的情況正相反,共和軍幾乎在沒遇到什麼抵抗的情況下就順利地佔領了幾乎是不設防的港口城市馬斯喀特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法奧半島。

    現在唯一阻礙共和軍前進速度的障礙反而是阿拉伯半島上各港口的裝卸能力,除了馬斯喀特港,整個波斯灣內的港口設施都顯得十分落後。

    原來統一的波斯王國在巴列維國王同意共和軍「和平進入」前被肢解成了四個部分,厄爾布爾士山北麓至裡海沿岸劃給了土庫曼汗國,西北地區的阿塞拜疆和庫爾德人在共和軍的支持下實現了「自治」。被推翻的卡扎爾王朝艾哈邁德國王在阿巴斯港建立了與北方對立的新政權。

    四分五裂的波斯人都想取得共和軍的支持,以維持自己的統治。

    阿拉伯人神情冷漠地注視著這片土地上新的征服者的到來,上次黃種人以征服者的姿態出現在這裡還要上溯到數百年前,旭烈兀率領的蒙古鐵騎在這片土地上縱橫殘殺,整個大馬士革屍橫遍野,留給阿拉伯人太多的恐怖記憶。

    其後,西方人開始征服這片土地,葡萄牙人、奧斯曼人、西班牙人、法國人和英國人,數百年來,阿拉伯人就從來沒有統治過自己生活的土地。

    張伯倫宣佈辭職,丘吉爾成了大英帝國新的首相,這位首相在上任之初就是跑到了華盛頓去求援。

    英國人希望美國人能給予他們更多的支援,對於法國戰線這位首相倒不是很擔心,他覺得英法聯軍有能力守住法國,就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那樣。丘吉爾希望美國人能承擔起防衛澳洲的重任,另外就是十分擔心北非的局勢。

    馬歇爾參謀長告訴羅斯福,美國根本沒有準備好,相對於中國,美國陸軍的力量根本不值一提。但他卻主張為英國人提供丘吉爾所要求的坦克和裝甲車輛,讓英國人在戰場上去實驗這些裝備的性能,以便美**方能夠及時改進缺陷。

    由於共和軍坦克的優異表現,在這個世界,美軍裝備的m4謝爾曼坦克在1939年7月就被研製出來,並開始批量生產。

    不論是出於種族的偏見還是經濟原因,羅斯福都是積極的主戰分子。他一手推動了國會通過了《租借法案》,允許美**工向英國和法國提供足夠的物資支持,其實就已經把美國綁上了戰車。從那一時刻起,美國龐大的戰爭機器就開始運轉起來了。

    「英國人已經失去了東南亞、印度和中東,如果沒有美國的軍工支持,英國人很快就會失去澳大利亞和北非,這對於自由世界會將是一場毀滅性的打擊。」羅斯福對他的總參謀長說道:「我們要盡可能地滿足英國人的要求,以便他們能夠支持到我們準備好的那一刻。」

    羅斯福顯得很無奈,美國陸軍雖然在加快恢復之中,但總人數現在也只有不到80萬人,而且坦克和裝甲車只夠裝備10個裝甲師的,這相對於共和中國650萬的龐大陸軍而言根本無法與之對抗。另一方面,羅斯福還要應付在年底進行的總統大選,根本不可能毫無顧忌地去進行大規模地擴軍。

    現在只能先用英法等國的訂單先讓美國的軍工生產提前進入到戰時狀態。

    丘吉爾在美國這一趟總算也不虛此行,美國人雖然沒有答應他參戰的請求,卻同意每個月為英國提供400輛坦克和至少500架作戰飛機,特別是大量急需的軍用物資,確實讓裝備低劣的英軍能夠暫時緩上一口氣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