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維斯基此舉不得不說也是在冒險,雖說耶維斯基在起義軍的地位不乏挑戰者,但是作為名義上起義軍的最高統帥,耶維斯基的地位不得不說是舉足輕重。
雖然之前奧古斯特的使者明確的告知耶維斯基三千波蘭軍隊的指揮官科恩約爾是奧古斯特的心腹,但是畢竟戰場上任何的變故都是可能發生的,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耶維斯基依然敢於潛入波蘭軍營,其人格魅力可見一斑。
在與科恩約爾達成協議之後,耶維斯基便在科恩約爾的安排之下離開了波蘭軍營,幸好科恩約爾成功的瞞住了庫利奇科夫安插在波蘭軍營中的耳目,不然的話耶維斯基一行人能否安全的離開波蘭軍營確實是一個大問題。
第二天一早,在庫利奇科夫的號令之下,三千俄軍和三千波蘭軍隊在起義軍的防線對面擺開了進攻陣型。
為了能夠盡快的消滅對面阻擋道路的起義軍,庫利奇科夫命令俄軍部署在了中央,而將波蘭軍隊部署在了兩翼,在庫利奇科夫認為,雖然對面的起義軍看起來比較精銳,但是充其量也就是一幫經歷過一定訓練的農夫,面對三千精銳俄軍的進攻,也許只需要一個衝鋒就能擊垮對面的起義軍。
庫利奇科夫對於起義軍的認知並沒有太大的錯誤,雖說這些民族主義者在起義軍組織了隊伍中的中堅力量進行了一定的軍事訓練,但是受限於波蘭政府和俄軍的壓力,他們都只是將人馬匆匆的聚集在一地簡單的進行隊列的操練而已,為了防止政府和俄國人的察覺,這些起義者連射擊都沒有進行訓練。
而在起義成功之後,因為起義軍頭上籠罩的主角光環,所以在一路的攻城略地之中,往往就是起義軍一亮出自己的旗號,所圖的城市便不攻而破,這樣看似輕鬆的戰果卻也讓起義軍沒有受到什麼樣的磨練,而一支缺乏磨練的軍隊與歐陸一流的俄軍之間的差距更是顯而易見。
自信滿滿的庫利奇科夫看著不遠處的起義軍陣地,臉上浮現了一絲笑容,而與之驚人相似的是離他不遠處的耶維斯基也是一臉笑容的看著俄軍。
俄軍中的炮兵將一門門火炮推到了前線,在這個時代歐陸各國所用的火炮基本上也只有野戰炮、加農炮、榴彈炮以及圓柱體底倉的臼炮。
其實火炮劃分體繫起源於法國,1730年的法國野戰軍使用著五花八門的彈藥,由法國本土製造或是從外國進口,口徑也各式各樣。這樣的炮兵彈藥體系是所有炮兵後勤軍官們的噩夢。火炮運輸則是另一大挑戰,因為那時的大炮通常是極為笨重的。比如,一門12磅野戰加農炮需要9匹馬拖拽,有時甚至要用上小牛。由此可見,這些大炮車是極不靈活迅捷的。
1732年10月7日,法國皇家政令通過了瓦利埃爾體系,替代了先前法國陸軍中繁雜的其餘體系。該體系最主要的目的是精簡各種繁雜的彈藥口徑名目,以及使加農炮身管與臼炮身管標準化,使彈藥與火炮均可以在法國本土被製造。
新生的法國陸軍炮兵體系包涵4磅、8磅、12磅、16磅與24磅加農炮,以及8寸與12寸臼炮。儘管不存在官方定義,4磅、8磅與12磅通常被認為是野戰炮,而那些更沉重的大炮則更適合於城戰。所有火炮的運輸機動方法都是統一的,火炮的射速與口徑成反比。
但是新生的體系僅僅是使用了一段時間便落後了,在奧地利繼承戰爭中,輕型的野戰炮成為了緊急的需要。因為輕型火炮擁有足夠靈活性,可以伴隨步兵營戰鬥。在瓦利埃爾體系的基礎上,各種輕型火炮被逐漸加入進去,大部分是由當年法軍第一名將薩克斯元帥臨時添加的,這些添加大多是倉促中完成,缺乏清晰的系統。
在七年戰爭中,對輕型野戰炮的需要再次被提出。1757年1月20日,兩門瑞典樣式的4磅輕炮被發配給每個步兵營。在1759年,羅斯坦炮也被加入進去。但是,這些小規模的改革無法立即見效,也無助於改善一支從根本上老舊的炮兵的現狀。不僅如此,在城戰中,臼炮的表現也令人擔憂。
而該體系還有一個重大的缺陷便是缺少野戰榴彈炮,榴彈炮在17世紀末已被荷蘭人與英國人大量使用了。這一新型火炮引起了不少人的興趣,因為它相對輕量,並且可以發射爆炸彈、榴霰彈與實心彈。榴彈炮的缺乏在奧地利繼承戰爭中變得很明顯,因此野戰炮兵軍官們一直極力主張引進它們。
而現在就不得不說一位名人,那便是讓.巴普蒂斯特.瓦蓋特.德.格裡伯瓦。
格裡伯瓦1715年12月4日生於亞眠,年輕的讓.巴普蒂斯特在科學與數學領域展現出特殊的天賦,因此他的父母鼓勵他學習炮兵。1757年,格裡伯瓦被派遣至維也納,在與法國結盟的奧地利的陸軍中,擔任炮兵聯絡官一職。他抵達奧地利時,奧地利炮兵已被公認為歐洲最先進的炮兵。這一成果要得益於奧地利了不起的炮兵總長,約瑟夫.文澤爾.列支登士敦親王的努力。
親王於1744年被任命為炮兵總長,一直幹到1772年。奧地利炮兵在奧地利繼承戰爭中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戰爭結束後,列支登士敦親王迅速開展對奧地利炮兵進行現代化改造的工作。他從裝備與人員著手,甚至投入了一部分私人財產。按照列支登士敦的炮兵體系,火炮被明確的分為野戰炮與城炮兩大類。炮重被普遍的減輕了,結構也更加簡潔了。炮架擁有了依靠螺絲旋轉控制的高度調節器,而炮手所需的工具也掛在炮架兩側,方便取用。這些工具包括裝填炮彈用的通條以及手桿。新型火炮還包括其餘一些使火炮操作更為方便的改進。
一向善於觀察的格裡伯瓦將這些改進銘記在心。他已經堅信炮兵改革的必要性,早於1748年便進行了旋轉式炮架的初步設計,該炮架適用於要塞炮與岸炮,將成為創造性的發明。在七年戰爭中,格裡伯瓦積累了不少前線作戰經驗。首先是作為法國陸軍的一名炮兵聯絡官,接著從1759年開始,在奧地利陸軍中以中校軍銜參戰。在1762年,他被晉陞為少將。9月和10月,他作為炮兵與工兵指揮官,在西裡西亞的施維德尼茨要塞抵禦普魯士陸軍的進攻,戰功顯赫。10月9日,當時駐守要塞的司令官古斯科伯爵,率軍向普軍投降,因為要塞彈藥已盡。
此戰普軍付出了7000人傷亡的代價,而奧軍的傷亡不到1000人。在施維德尼茨發生的這場防禦戰,尤其是這次戰役中炮兵的作戰行動,在全歐洲廣為流傳,在格裡伯瓦被囚禁於普魯士的日子裡,腓特烈二世曾嘗試說服他加入普軍,但最終未能成功。格裡伯瓦後來返回奧地利,瑪麗亞-特蕾莎女皇升他為中將,並且寄去自己的親筆感謝信與一條鑲有鑽石的女皇畫像鏈。她希望格裡伯瓦能夠留在奧地利軍。但是,格裡伯瓦在戰爭結束後回到了巴黎。
回到巴黎的格裡伯瓦為了給關於法軍現役火炮的作戰效能的辯論畫上一個句號,特地前往了斯特拉斯堡。在那裡,格裡伯瓦將在觀察團的監督下,測試他所設計的新型火炮。這個觀察團由阿爾薩斯方面軍司令官孔達德元帥直接負責,團內包括多名炮兵專家。在馬利茨、戈麥爾和羅斯坦這些改革派軍官們的協助下,更多的改進被添加到新炮兵體系當中。最終,測試的結果牢固的證明了格裡伯瓦體系的優越性。在格裡伯瓦著寫的報告與其餘斯特拉斯堡測試結果報告的基礎之上。
法國的戰爭部在1765年草擬了宣佈採用新炮兵體系的皇家政令。該草稿得到了索瓦瑟公爵的批准,最終在8月13日的皇家議政會上被國王批准。
允許引入格裡伯瓦體系的皇家政令在1765年10月15日生效。這次改革涉及野戰炮與榴彈炮;臼炮起初被忽略了,直到20年後被再次引入。該體系最為重大的幾項改革,全部是針對野戰炮兵的。事實上,瓦利埃爾體系的一大缺點就是未能將用於城戰和堡壘的重炮,與協助18世紀線式隊形在野外作戰的野戰炮區分開來。格裡伯瓦體系,在其涉及範圍最廣的時期,包括以下內容:
野戰炮:
12磅、8磅與4磅加農炮
1磅輕炮(羅斯坦炮?)
6寸榴彈炮
要塞與衛戎炮:
24磅、16磅、長管12磅、長管8磅與長管4磅加農炮
8寸榴彈炮
12寸、10寸與8寸臼炮(圓柱體底倉)
12寸、10寸與8寸戈麥爾臼炮(錐體底倉)
15寸石製臼炮
而現在經過十餘年的發展,格裡伯瓦體系被證明是卓有成效的,所以在法國炮兵實行後不久,格裡伯瓦體系便被歐陸各國紛紛引進,當然歐陸各國之間的火炮也有著些許的差異,這樣就導致了普魯士的三磅炮的存在。
現在歐陸各國陸軍的野戰炮基本上都是由四磅炮夾雜著六磅、八磅炮使用,十二磅炮因為其運輸的不便使得除非是在大軍決戰中,否則一支小部隊是不會攜帶其上戰場的。
ps:感謝莊梁以及75321大大的打賞,在下實在是無以還大大的厚情,因為今天晚上老哥叫去喝酒,所以這個內容你們懂得,今天聽聞了一個好消息,週五再和大家分享吧,謝謝大大們的支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