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在回到勃蘭登堡王宮之後,站在書房的落地窗前向外眺望,繁華的勃蘭登堡街道盡入眼簾,威廉的王宮就位於勃蘭登堡市中心。
述說起勃蘭登堡的歷史,它簡直就是一部傳奇。
在近代歷史中,勃蘭登堡(柏林)扮演了一個非凡的角色:它曾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一度把整個世界尤其是歐洲攪得天昏地暗。
約在1230年代,在施普雷河岸邊,勃蘭登堡建鎮,建鎮人是勃蘭登堡邊疆伯爵阿伯特。因伯爵綽號為「熊」,故它的鎮徽便是一隻站立的黑熊。如今在柏林市勃蘭登堡門附近,有一處以各國名字命名的熊的立姿雕塑群,其中也有一個「中國熊」。
1307年,「勃蘭登堡-科恩」兩鎮聯盟成立。
1415年,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吉斯蒙德把勃蘭登堡邦國賜給霍亨索倫家族,「柏林-科恩」成為勃蘭登堡邦國的首府。
1525年,霍亨索倫家族建立普魯士公國。
1618年,普魯士公國與勃蘭登堡結盟。
1701年,聯盟改稱普魯士王國,柏林-科恩及附近的三個城鎮合併,被正式命名為柏林,成為普魯士王國首都。
1815年,「德意志邦聯」在維也納成立,它包括38個成員。此後,普魯士和奧地利展開了爭奪「德意志邦聯」主導權的鬥爭。
1866年7月,普奧決戰,普軍大勝。奧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聯」,這時,還有「德意志邦聯」南部緊鄰法國的4個邦國仍舊保持著獨立,普魯士和法國都在打它們的主意。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次年普魯士獲勝,普軍佔領巴黎,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宣佈成立以普魯士為首的德意志帝國,威廉一世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俾斯麥為首相。至此,德國完全統一,定都柏林。
在普魯士時代,柏林市獲得了快速發展。
1838年,柏林至波茨坦的鐵路通車。
1881年,世界上第一輛有軌電車在柏林投入使用。
1902年2月15日,柏林地鐵正式開通,全長6公里。
19世紀後期,柏林每年新建的工廠達數十家之多,文化藝術也空前繁榮。
1713年,柏林人口約為6萬。
1877年,人口達到100萬。1905年,人口又達到200萬。
1939年,柏林的人口為480萬,戰後僅剩下了280萬。即便在今日,柏林的人口也只有350萬,尚未達到二戰前的水平。
「鐵血政策」在俾斯麥的手上獲得了成功,它對德國的影響是深遠的。然而,它的風險後來卻被大多數德國人忽視了,正所謂「成功者是不會被責備的」。
可是,即便是俾斯麥本人,對「鐵血政策」能夠成功的把握並不很大,他在率領25萬普軍與28萬奧軍決戰之前,甚至帶上了毒藥,準備一旦失敗就服毒自殺,把整個國家和自己的命運付諸一場豪賭之中。
希特勒繼承了俾斯麥的衣缽,有過之而無不及。似如赫拉克利特所言:「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俾斯麥贏了,但希特勒輸了。
1945年4月16日,朱可夫發起柏林戰役,250萬蘇聯紅軍圍攻100萬德軍。蘇軍以近8萬人陣亡,25萬多人受傷的代價,攻克柏林。4月30日,蘇德兩軍在國會大廈裡逐間爭奪,最終蘇軍戰士將紅旗插上了國會大廈的樓頂。國會大廈失守1個多小時後,希
特勒自殺。
此後,德國最高統帥部在發佈的最後一份通告中說:「德國海、陸、空三軍所作出的貢獻和犧牲,已使我們的敵人都不得不感到敬佩。每一個士兵可以以此自豪而無愧地放下武器,在我們歷史上最艱難的時刻,為我們人民的萬代幸福,勇敢而自信地去從事工作柏林上空的硝煙散盡,是從來沒有過的寧靜。和平萬歲!」
殘餘的德軍陸續從明碉暗堡中走出來,接受了德國戰敗這一事實。
戰後的柏林滿目瘡痍。二戰中柏林有5萬平民死於轟炸,約60萬套住房被炸毀,占總數的一半。建築被毀,衣食無著,公用設施無法運轉,地鐵設備全部被蘇軍拆卸運走。「柏林死了!」
但柏林人民憑藉著創業精神,在一片廢墟上又重新建起了一個新的柏林。
現在,每天參觀國會大廈的人群絡繹不絕,在門外排著長長的隊伍。在國會大廈新修的玻璃穹頂內的圓形展示牆上,可以看到國會大廈昔日的榮耀和殘跡,希特勒參加議會會議時站立著的照片也被印在上面,提醒和昭示著參觀的人們。
如今,屬於原「東柏林」的菩提樹下大街(unterdenlinden)是柏林最有名的大街,全長約1600米,沿街附近系柏林的歷史精華所在。街邊的菩提樹則枝葉扶疏。
考究「linde(n)」一詞,在北大同濟和上外合編的《德漢詞典》中解為「椴樹」,應是有所本。「菩提樹」一詞,很可能為首譯者誤譯,後人一直沿用。菩提樹原產於印度,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即如來佛)就是在菩提樹下修成正果的。
勃蘭登堡門堪稱柏林興衰的見證者:
1806年,拿破侖率部攻佔柏林,拿破侖還勁頭十足地在城門下接受了「柏林城鑰匙」;
1815年,柏林軍民在此慶祝滑鐵盧大捷;1871年,他們再度在此慶賀德國的統一;
1933年,希特勒在此檢閱部隊;
1945年,蘇軍穿門而過;
1961年,柏林牆在門前不遠處築起,勃蘭登堡門位居東柏林一側,柏林的地鐵也一分為二;
1989年,柏林市民又在此為柏林牆的倒塌而歡呼。
拿破侖率領法軍進入柏林後,曾下令拆下了城門上的女神像及四馬戰車,並帶回巴黎。1814年,普魯士在解放戰爭中獲勝,從巴黎又取回了女神像及四馬戰車,重新安放到城門上,並雕刻了一枚象徵普魯士民族解放戰爭勝利的鐵十字架,鑲嵌在女神的月桂花環中。在二戰中,女神像及四馬戰車均被炸毀,後來文物專家們根據拓下的石膏模型和檔案照片重新鑄造了一套四馬戰車及女神雕像,只是在重新安裝時
去掉了女神權杖中的鐵十字架和普魯士鷹鷲。
據稱柏林牆倒塌之時,許多柏林人流淚歡呼。在「東」「西」德重歸一統之日,勃蘭登堡門下奏響了貝多芬的《歡樂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