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殘寇

龍騰世紀 第一百二十二章 攬士 募兵 文 / 豬太帥

    更新時間:2013-01-27

    「如今長毛攻城甚急,長沙局勢危殆,勢如累卵,這左季高怎麼直至現在還沒有到呢?」

    城中巡撫大堂內,湖南巡撫張亮基滿心焦躁,彷徨無計。

    自七月間『發匪偽西王』蕭朝貴趁湖南兵力南調,長沙城內外空虛之際,率偏師來攻,烽火連綿已近三月。雖然長沙軍民齊心合力之下曾經射殺蕭氏於城下,洪楊大軍卻全師而來。

    長沙城外,太平軍主力圍城快有一個月了。

    如今的撫台大人面對的是倉無糧,庫無銀,人手不足,士氣低落的局面,要不是倚靠長沙這座千古雄城,城牆高厚,兵勇又是保衛桑梓地還算賣力,好幾次差點就被攻破了城池。

    暫時想不出破敵良策,張亮基真是坐困愁城,束手無策。他這段時間以來晝夜難熬,一日如度三秋,沒有一夜能睡個囫圇覺,憂慮到連頭髮都白了一半,怎一個愁字了得?

    「東翁莫急,那郭某人一眾鄉黨如此大力推薦左氏,必定是班班大才,等他一到,必有好謀算。且告急文書早已傳往朝廷,援兵早晚必至。到了那時,區區發匪必成齏粉,不足為慮。」

    他那師爺朋友跟郭嵩燾等人相熟,也久聞左宗棠才能,只能盡力說好話,勸慰這位憂心忡忡中的米飯班主。

    「也不知道中樞那些大佬們決心如何,要是馳援不力,這湖湘一地怕是要亂上幾年了。還是得靠湘人自救啊,募勇一事,各位師爺朋友還要多費心操持才好。」

    那時代的官員與幕僚師爺之間相當於僱傭關係,雙方自主選擇,往往又有得力人推薦才能入幕,各自並無人身上的依附,是以一般稱東翁、朋友以示尊重。

    早在蕭朝貴率軍北上長沙城勢危時,張亮基就數次頒發了佈告號召各地官員鄉紳興辦團練。滿清朝廷眼見八旗與綠營朽敗不堪用,也大力鼓勵地方團練,力圖利用各地的地方武裝來遏制太平軍勢力的發展,只是到現在除長沙府外,各地還沒有多大動作。

    「前月有湘中周氏、湘南李氏等眾多豪紳大族表示願意報效,現在也應該有動靜了。」

    「爺好威風!」

    「奴家要死了!」

    「蘭兒你真美嗯!唔!真好啊!」

    紫禁城內,一間宮室正中的龍床上,一個單瘦男人長歎一聲,停下了折騰,摟住身旁的女子,一臉滿足之意。

    那女子乃是葉赫那拉氏惠征之女杏貞,今年新進的蘭貴人。這葉赫那拉氏年方二九,正是年輕的時候,面容嬌好,外表端莊,看上去還是很婉約動人的。

    咸豐本是個病秧子,雖然日日臨幸,每次卻不過片刻光景,要不是她竭力奉承,還難得盡興。正是她的那一份奔放與鼓勵,讓咸豐感受到了一種做男人的威風。宮中佳麗如雲,也就這位蘭貴人貼心。

    「皇上,您有什麼心事嘛?」

    「唉,南方長毛造反,如今都打到長沙府了,南方動亂,社稷不安,我心緒不寧啊!」

    談到政事,蘭貴人一下來了興致。因為她出身官宦之家,對權力有著天生的嚮往與好奇,便也常常侍候咸豐理政,還經常給他提些小建議,倒也頗有見地。

    「可是又有告急文書?」

    「那倒也不是,那廣東民團總辦潘仕成麾下先鋒官黎某在騎田嶺大破粵匪數萬人,朕是在考慮該怎樣封賞呢。這潘氏在先帝朝業已迭次加恩賞戴花翎,先加按察使銜,後又加布政使銜。已然是二品大員,朕都不知還有何等獎勵可以賜予了。」

    「這是大好事啊,臣妾恭賀皇上!」

    聽到一方商紳才幹如此,蘭貴人也頗為欣賞,就在龍床上伏低拜賀,入眼滿目春色令咸豐龍顏大悅,終於放下了心中猶豫。

    「這潘某倒也算得上是粵省紳士中最為出力的一員了,那就給他一份前程吧,免得外人說我愛新覺羅氏小氣。蘭兒,幫朕擬旨,著升潘仕成為兩廣團練總辦大臣加兵部尚書銜,總理團練事宜,部屬自黎明以下諸將各有升賞」

    安化縣磨子街,落地秀才胥致遠家中,年近四旬的教書先生愁眉不展,與三子兒女悲慼無語。

    今年太平軍一路北上,湖南局勢動盪,成千上萬的饑民或是南下往廣東,或是往東去江西,或是北上往益陽、長沙一帶避禍,不知道有多少人撲倒道旁。

    而有些無良豪紳地主、投機商人卻乘機囤積居奇,牟取暴利,致使全省各地米價暴漲,到**月間,由原來的每石米二兩六錢漲到近日的四兩三錢,而且是每天一個價,天天都在漲。

    胥致遠平日靠教幾個學生度日,生活倒也過得去。但這近半年都有亂民起事波及到湘中湘北,市面上受到影響,治安惡化,慢慢的學生都不敢出來了。

    失去了生計,他家用度日艱,吃不起大米,只能靠紅薯煮糙米拌野菜果腹維繫。前數日胥秀才好不容易湊了百多文錢,叫妻子去買一升米下鍋,等她到米店時漲到每升米一百三十文。她只得回去借了十幾文錢湊齊,等下午再去買米,米價卻又漲了。

    買不到米,腹中饑荒,他娘子真是叫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絕望中便含憤跳了資江。

    胥致遠聞訊後,悲痛欲絕。打撈起妻子的屍首,守了幾日靈,親友鄰舍送來的糧米也已經吃完,困頓無法子可想。

    望著搖曳的油燈亮光,想到自己家道敗落,雖有才華卻屢試不第,如今生計艱難以致愛妻投河,子女飢餓,家無隔夜糧,自己又手無縛雞之力,前途渺茫,胥致遠不由得悲從中來:

    「人生淒涼若此,不如死了算了!」

    「兒也,寧做太平犬,不為離亂人。」

    「我的妻哎,我們這就地下相會去。」

    父子六人訣別,相擁而泣,放聲大哭,這就要割腕自盡。

    「篤篤篤!-」

    門外響起了敲門聲。

    「秀才公在家嗎?我替新化縣周家送聘書來了!」

    十月中旬,周曉峰回家後的第五天,周文山親自帶著周義成上門拜訪了寶慶知府吳嘉興。

    見著身穿五品官服的周義成,吳知府甚是高興:

    「周兄,粵軍驍勇善戰,騎田嶺陽山關大捷一戰成名,前幾日看了軍報,兄弟我是稱慕不已啊,恨不得相見,昨日見了你的拜帖,終能見我湘中豪傑一面。兄大才,果然名不虛傳。」

    周家是本地的大老虎,家族子弟當官的,發財的怕不有上百人,他一個流官,那是萬萬得罪不起地頭蛇的。如今周家在外的子弟立下大功,眼看著就要陞官發財,他自然是下力氣巴結了

    而此時,按湖南巡撫張亮基簽署的命令,湖南各地商紳可自行立團練。周曉峰抓住機會,發動十六家在湘中附近州縣招募新兵。

    周家坐鎮新化,馮建武祖孫三代坐鎮雙峰縣,李先雲坐鎮湘鄉縣,陳忠標帶人去了漣源,其餘劉永豐、王文寬、張偉新、楊新豐等人各自領了任命,前往四面八方有根腳有關係的地方募勇。

    周曉峰這幾個月來通過絡繹不絕的車馬隊,早已往湘中一地運來了無數錢糧,後隊人馬還在源源不斷而來。

    為了提前爭奪人脈,免得曾國藩如同歷史上一般依靠十幾年積累的人脈繼續崛起,他重點在湘中湘東南招攬人才與兵勇,十六族在四境設了數十個招兵點。按周曉峰的吩咐,招兵只看三條:農民出身,身體健康,肯吃苦,走的就是書生加農民的路子

    「賣核桃咧,又香又脆的大核桃喲。」

    一個壯實的漢子,推著一車核桃沿街叫賣。這時,他見前面城門口圍著一群人,便也擠過去看。

    「各位鄉親父老,得了巡撫張亮基大人的鈞令,我周家特在安化境內募兵五百……」

    一個湘籍粵勇站在佈告欄前大聲解釋著,諸多百姓圍在佈告旁邊,議論紛紛。

    「每個月二兩銀子的餉銀呢?兄弟,我們一起去啊,總好過在街上游手好閒。」

    「聽說還有一石米的貼補呢,要是能當軍官,一人當兵養十個人都有餘。」

    「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還是算了吧。」

    「免了,兵頭喝兵血,別提多狠了。每個月能拿到二兩才怪。再說了,入了營,子子孫孫都要當兵了,沒出息。」

    那念佈告的士兵聽了這話,連忙正色說道:

    「這位兄弟你這可錯了,我們都是湘人,本鄉本土說來都是弟兄,周家一直也從沒做過虧心事,待遇沒的說,更絕不會有剋扣之事。」

    「大家知道陽山關大捷吧,就是我們跟著周家五爺打勝的,我們湘軍啊,進來的個個都是好漢,出息的都是英雄。一人當兵,全家不愁,入營就發十兩銀子安家費,從古至今哪裡有這樣優厚的條件,說起來還是周家仁義啊。」

    「是啊,是啊,周家確實是累世行善積德的大善人家啊,投他家不會錯的。」

    近日陽山關大捷被寫成了評書,送到各地茶館酒肆中去宣講。各地的老百姓,對陽山關大捷可是街知巷聞了,都把這是湖南人自己的功勞。

    招兵處的兵士都選的伶牙俐齒者,加上還有人在人群中做托,陸陸續續的,就有些年輕後生投了軍

    這一日,安化縣招兵點來了個人,他推著一車核桃,看到那佈告,聽到所說的待遇,便放下車子,奔著招兵點而去。

    「幾位兵大哥,早就聽說周家仁義,我許某人信得過,你們收了我吧。」

    領頭的軍官看這人甚是高大健壯,長得黑塔一般威武,登時也喜歡上了。

    「你叫什麼名字啊?」

    「我叫許大力。」

    「好,許大力,我就看看你到底有多大的力氣。」

    這黑漢四周看了看,看到城門口有個石磨盤,怕是有三五百斤重,他闊步走了過去,雙手抓住邊緣,大喝一聲:

    「起!」

    那磨盤舉在漢子的頭頂,臉不紅腿不顫,還在路上走了一圈方才放在原處。

    「真是好神力,你這兵我周家收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