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殘寇

龍騰世紀 第六十章 縉紳名流 文 / 豬太帥

    更新時間:2012-12-15

    兩廣之地,富紳文士頗多。

    而縉紳名流集中之地,又在廣州這兩省首善之區,這一座千年商都,人文薈萃,佔盡了風流。

    若說伍崇曜這個老傢伙和十三行大半奸商都是民賊、劣紳的話,許多行商坐賈和鄉下地主還是稱得上『良紳』、『義紳』二字的。

    廣東人有好善樂施的傳統,不管發家前是甕牖繩樞之子,或是引車賣漿者流,只要發了財,鮮有不慷慨好施的。

    而潘仕成,便是這樣一位熱心公益和文化教育的傳統士紳,被譽為「輕財好義,地方善舉資助弗吝」。

    「這裡就是海山仙館?」

    抵達一座極致奢華的莊園前,周曉峰恍若到了某位王公貴族的宅院,亦或是皇家園林,帝王行在。

    「可真夠富麗堂皇的,豪闊!氣派!」

    隨行的周義成也深有同感,他手指著偌大一座莊園道:

    「這位潘爺算得上是一段傳奇了,他家世淵源,祖上乃是鹽務官,家資頗豐,從娘胎裡帶來的富貴,加上少年得志,多年前捐資二十萬兩得了一個二品銜,是十三行裡官位最高的一位。」

    「潘老爺經營數十載,積下了數百萬資產,近年來又耗費半生心血修建了這座海山仙館,佔地數百畝,排場廣府第一,裡邊光是護院、雜役、婢女就有一百多人,還有妻妾五十多人,子女又是數十人,一家子在海山仙館過的真是神仙般的日子。」

    「妻妾五十多人?」

    我勒個去,這萬惡的封建社會,真他馬是有錢人的天堂啊,翻牌子都累得慌,尼瑪!

    「確是如此!」

    周義成心有慼慼焉,用羨慕的口吻繼續介紹道:

    「潘爺年少多金,向來風流,幾十年下來紅粉知己無數,這五十多位妻妾已經算少了。潘家之富,在廣府也僅次於伍家,他又好個收藏,海山仙館中所藏金石、古帖、古籍、古畫號稱『粵東第一』,制台大人和撫台大人私下接見洋人,也經常上這兒來呢」

    「高富帥,這位就是一位一等一的高富帥,官二代了。」

    周曉峰暗暗給這家主人下了結論。

    廣東自古富庶,十三行的風雲際會就可以算作明證。十三家商行撐起了一條路的聲名,十三行的故事更是口耳相傳。最神奇的就是在某一年發生的大火中,十三行路上熔化的銀子竟然綿延流淌數里,其富由此可見一斑。

    潘仕成就是這十三行中最成功,最富有的一位巨擘。他的先祖以鹽業起家,幹的是國家壟斷的生意,那是一本萬利,發達得無以復加。他成為十三家行商之一後,憑借其人脈和家資經營鹽業以至洋務,迅速成了十三行的巨頭。

    潘仕成不像伍崇曜那般是有嚴重道德污點的人物,在晚清,他享譽朝野。他曾經協助林則徐抗英,他出資自行研製水雷、他從國外引進牛痘,大力推廣,獲得官員和民眾的普遍讚譽。

    1841年2月,英軍攻破虎門,廣州垂危,潘仕成主動負擔了招募300名海防兵勇的雇資。再後來,他又出資數萬兩自主研究水雷,成功後,道光帝都不曉得怎麼獎賞他了,韃子皇帝糾結啊:「一個二品的紅頂商人,難道讓他官升一品?」

    作為紅頂商人,二品官紳,潘仕成平生有「三喜」:一是喜歡賑災濟貧,廣東地區常有災情,潘仕成不止一次捐款,最多一次出銀上萬兩(個人一次性捐款上億的,少見啊),平生累計捐款數十萬兩(我kao!);二是喜歡修路,方便行人;三是樂於資助教育,開辦書院。他還敢為天下先,大力倡種牛痘,並且通過他的影響力建議官府、親友推廣種牛痘,並代購進口種痘洋刀,輸送洋種痘。

    「同樣是有錢人,人和人之間,境界為嘛就介麼大呢?!」

    周曉峰不由得感佩不已。

    「確實不容易啊,一位封建官僚出身的商人,居然有如此的覺悟,眼光如此深遠,竟然能率先推廣種牛痘,稱得上是遠見卓識了。」

    周曉峰所學過的歷史教科書中,滿清就是一片黑暗,幾乎看不到半點光芒。其實在官場,在民間,還是有許多有良知,有勇氣的人物的,譬如林則徐,再譬如,潘仕成。

    他都忍不住想要快點見到這位風流豪爽的開明紳士了,老子活了三十幾年,見到過私人捐款過億,平生鋪橋修路,捐資助學無怨無悔的,嗎?

    有木有?有木有?!

    只怕是,一個也沒有吧。

    騙捐的,假捐的,挪用善款炫富的作為現代人,真是汗顏吶。那些個頂著天使光環的魔鬼,可不都得羞死?那通紅刺目的十字,倒成了莫大的諷刺。

    捐款,捐給了誰?

    「把別人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困難,把別人的快樂看成自己的幸福」

    「人生在世,只有勤勞、發奮圖強,用雙手創造財富,為慈善事業貢獻自己的所有這才是最幸福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做慈善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資產,投入到無限的慈善事業之中去。」

    「自己活著,就是為了使別人過得更美好。」

    「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

    這是什麼樣的精神?

    「以後,對於商紳地主,不能頭腦簡單一棒子打死啊,像伍崇曜那樣的奸商、劣紳,那是必然要當肥羊宰的,對於良紳和義紳,那是要拉攏、依靠、培養甚至是重用才行。這樣的人,才是民族的精華所在,至於流氓無產的唉!」

    「喲,是周老爺來了,快裡面請!」

    到了潘府門口,看門的僕人早已遠遠的見了,立刻迎了出來。

    周義成這些天已經是海山仙館的熟客了,進了門自來熟,也不用門子領著,帶頭就往府裡走。

    「小謝,今天你家老爺都有什麼客人在?」

    「回周爺,今天的客人,您都認識,進去就知道了,幾位爺都在喝茶呢,就等您了。」

    「呵呵呵,潘爺有心了。」

    一路行去,只見樓閣廊台,假山池塘,湖光水色,花草林木,無不講究到了極致,處處透著心思,那是費了無數能工巧匠幾年辛苦建成的園林奇觀。

    「曉峰,前面那間水榭,就是潘老爺平日會客的場所了,他為人爽快,朋友那是極多的。」

    聽得腳步聲響,亭子間內已經走出了一位儒服老者。

    「啊呀,周老弟,你可是來晚了!」

    「梁公,多日不見!」

    「這位氣度不凡的小哥,想必就是老弟你屢屢提起的周曉峰周大少爺吧。果然,果然英氣逼人!」

    「梁先生,晚輩有禮了!」

    周曉峰朝對方拱了拱手,那份卓然超群的風采令對方又是一陣嘖嘖誇讚。

    出門訪客之前,周曉峰也是做過功課的。

    這位梁廷柟梁章冉先生乃是當世大儒,有個別號叫籐花亭主人,他精研史學,兼擅詩文戲曲,但科場失意,三十多歲才考中副榜貢生,曾任澄海縣教諭,廣州越華、粵秀書院監院,學海堂學長,粵海關志總纂,廣東海防書局總纂等文職。一生著作三四十種,數百卷可謂是著作等身了。

    梁老算得上是睜眼看世界的人物,他寫出了《粵海關志》、《耶穌教難入中國說》、《英倫偶說》、《粵道貢國說》、《合眾國說》等著作,詳細記述了廣東海關沿革、中外通商歷史情形,為時人瞭解海外各國打開了一扇窗戶。

    他在著述中指出西方國家的長處,旨在正告國人:不能再沉迷在「天邦上國」的酣夢中,應當正視現實,迅速採取對策抵禦外侮。

    時人評價梁廷柟先生「堪與放翁(陸游)抗衡」。

    與這位謙謙老者交談不過片刻,便令人有如沐春風之感,果然是位博學鴻儒。

    「曉峰,來,我帶你進去引見各位賢達,同輩。」

    「梁老先請!」

    進得屋內,早已有十餘人就坐,梁老夫子拉著周曉峰,一一為他介紹。

    「這位是陳澧陳蘭浦,人稱東塾先生,他教書數十載,桃李滿天下啊。」

    陳先生是海山仙館的常客,他在《荔灣話別圖序》一文中曾生動地描述到:「晨出永清門,乘紫洞艇,抵荔枝灣,泊海山仙館,入門,步長廊,坐池上之堂。」

    這『池上之堂』,就是這座水榭了。

    陳澧是一位學問家,文理兼通的「四俊」之一。陳澧先生博學多才,對天文、地理、歷史、數學、詩文、樂律、文字學、書法均有造詣,與盧同柏、桂文耀、楊榮緒一起譽為廣東學界「四俊」

    他無意仕途,醉心學問,除了一度赴京趕考之外,一生從沒有離開過廣東甚至是廣州半步,潛心治學,可謂是除了文章,別無蹤跡。

    「見過陳先生!」

    「小老弟多禮了。」

    「這一位是我南海的奇人鄒伯奇,他剛剛製造了一台照相機,在博物一道上,舉世難出其右者。」

    「梁老謬讚了!」

    「這位小老弟是黃秉常小黃老闆,他家數代經商,自己卻常年遊歷泰西各國,上個月才從花旗國回來,很有見識,你們多親近親近。」

    黃秉常是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雖然也和周曉峰一樣頂著一條豬尾巴,從他的氣質上,周曉峰卻能感覺到一種同類的氣息。

    四目相交,彷彿能濺起火花,那是男人之間惺惺惜惺惺的認同感。

    在座這十幾個人,不是有名的學者,就是商場上的行首,要不也是各界後起之秀。

    這是廣東一地的縉紳名流在此聚會了,真是高朋滿座啊,周曉峰暗暗感歎。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這位潘老爺,不簡單吶!」

    下節預告:許你一場富貴

    ******

    兩天收藏漲了近百枚,倒也不算少了,二流也免了群裡跳鋼管舞。臨近週末,兄弟們是趕著要交公糧麼?嘿嘿!

    有收藏過《殘寇》的兄弟表示腰不酸了,腿不疼了,一夜辛苦,自家兄弟依舊堅*挺,精神煥發,連老婆對他的暱稱都改成了——『晨博』,這是真的。

    要不,試試?

    推薦一位新弟兄的大作,鏈接在下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