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抗戰往事

第二卷 秦時明月 第032章 德國的實力 文 / 仲浦

    而德國一方呢?

    一戰後由於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德國的軍隊被強制壓縮到十萬,禁止造潛艇,解散空軍世家。但是德國走上了精兵道路,他們的十萬陸軍個個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他們用飛行員俱樂部代替空軍以掩人耳目,他們在西班牙製造高級潛艇,並把技術帶回德國。當時歐洲的形式是:法國人擁有陸地,英國人擁有海洋,德國人只能在夢中擁有天空。所以表面上來看,法國陸軍第一,英國海軍第一,德**事實力貌似遠在英法之下。

    但事實上,希特勒上台後,瘋狂擴軍備戰,原來的十萬陸軍一擴軍,個個都成了軍官;飛行員俱樂部的人換上空軍軍服,個個都成了優秀的飛行員;他們強大的技術迅速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海軍;每一個德意志男子從小時候就接受嚴格的軍事訓,並且藉機在西班牙內戰中進行了一次實地軍事演練,此時二戰尚未爆發,但是事實上德國的軍事實力,尤其是陸軍,絕對已經是世界第一了。

    二戰期間,90%以上的改造型新武器來自德國;德國的26為帝國元帥個個都能獨當一面,紅極一時;在戰爭期間擊落100架敵機以上的飛行員90%以上是德國人,二戰時期26項劃時代的武器發明中23項是德國發明的,海軍戰績相對較差,但也不落後於其他國家。蘇德戰爭爆發前,希特勒已經佔領了歐洲14個國家,隆美爾元帥也在北非叱吒風雲,第三帝國達到頂峰,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德國強大的軍事實力!

    如果不是王漢章力挽狂瀾,德國必定會以失敗告終,因為希特勒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在沒有解決英國之前就對蘇聯宣戰,這使得德國陷入了兩線作戰甚至是三線作戰的局面。結果蘇聯在斯大林的高壓政策下,頂住了德國的進攻,並於冬天發動反擊。蘇聯雖然打破路德國的陸軍不敗神話,但是不是因為蘇軍比德軍厲害,而是因為蘇聯根本不把士兵的生命當回事,死一個填兩個,死兩個填四個,一直拖到冬天,把德國活活拖死。那時,其他戰場也跟著發生了逆轉,德國開始節節敗退。美國在美洲,遠離歐洲大陸,所以相對安全,要不然也可能早就被希特勒滅了。

    雖然德國後來被英法美蘇聯合打敗,但是德國的損失遠在那四國之下。所以二戰期間的軍事力毋庸置疑是最強大的,他們的士兵素質是最高的,他們的軍官是最聰明的,他們的武器裝備也是最好的。德國輸掉戰爭,最大的原因就是希特勒在關鍵時候犯了致命錯誤,希特勒並非沒有戰略天賦,可能他太自大了,用中國話說就是小農意識太強了。如果二戰爆發之時,德國的領導人換成拿破侖,那麼也許我們今天都要說德語了。

    關於德國在沒有擊敗英國之前,希特勒就啟動了巴巴羅薩計劃,很多認為希特勒腦殘,當然這也是王漢章在後世的想法。

    不過到了這世之後,瞭解了、經歷了、打了二戰之後,王漢章也就不這麼想了,王漢章現在對德國已經頗具瞭解,知道當時的情況,美國一直在暗中積極的支持英國,可以說除了沒有直接宣戰,派大軍進攻,美國人為英國人做了一切,不但支援了大量的飛機,連很多飛行員都是美國人,雖然誰都知道,但是那卻是公開的秘密,而希特勒為首的德國政府很清楚美國的實力,一戰就吃虧在美國人身上,二戰他們會盡力避免,因此對於美國人的行徑德國人雖然極其的憤怒,但是只能打掉牙往肚裡吞。

    而德國之所以要進攻蘇聯,就是看到因為錯誤的決策,比如戈林的意氣用事等等,致使打敗英國成為了短期內不肯能辦到的事情,而蘇德表面上十分的友好,實際上斯大林跟希特勒同樣是一個極具野心的人,斯大林一直想一統歐洲,而斯大林一直把德國當成他統一歐洲最大的絆腳石。

    要問希特勒是怎麼知道的,這個其實很簡單,有鑒於一戰的教訓,就是找了意大利、奧匈帝國、土耳其帝國這樣的垃圾隊友,希特勒一直想給自己找幾個像樣的盟友,英法是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世界上絕大多數殖民地都是他們的,德國是要重新瓜分世界,拓展生存空間,因此這兩國自然不會跟德國結盟。

    美國的市場本身就極為的龐大,跟英國又有血緣上的關係,加上整個美洲都是他的勢力範圍,因此也算是世界老牌的帝國主義了,英美法絕對是一丘之貉,他們一定會相互幫助打壓新興國家的。

    世界上除了英美法之外,有點力量的就剩中日蘇了,中德關係一直比較好,德國在積極的拉攏,日本也是個備胎,不過德國對於日本並不抱有太大的希望,甚至有傳言是日本人向加入軸心國,德國人不要,後來日本人賄賂了意大利人,意大利人才把日本人拉了進來,至於意大利人為什麼那麼有面子一個人的時空走私帝國。

    這個話說墨索里尼可是法西斯的創始人,1922年進軍羅馬奪取了意大利的統治權,希特勒一度十分的崇拜墨索里尼,後來在1925年的啤酒吧暴動就是效仿墨索里尼的,可惜失敗了。

    在希特勒上台很久之前,希特勒看墨索里尼都是仰視的高看一眼,當然二戰開打之後,他就鄙視墨索里尼了,但那個時候日本已經加入了軸心國。

    扯遠了,說除了中日之外,希特勒最看重的就是蘇聯了,當年愚昧的沙俄將拿破侖一百多萬遠征軍打的只有幾萬人逃回了法國,一戰中他們雖然總體上跟德國交戰不佔上風,但是德軍也沒有奈他們何。

    一戰結束後,兩國關係友好,德國因為經濟不振,海外殖民地全部喪失,因此需要大量的工業原料,英法肯定不會給德國,中美太遠了,因此近在咫尺的蘇聯是最好的選擇。

    蘇聯領土龐大,資源豐富,且這個紅色國家受到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排擠,恨不得除之而後快,這成為了合作的基礎。

    自十月革命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就一直為西方各國所敵視,在經濟上嚴密封鎖,防止任何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流向蘇聯。對蘇聯而言,雖然新經濟政策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它的現代工業仍很落後,不但鋼鐵、電力生產遠遠不能滿足國民經濟需要,汽車、飛機製造、化學合成、大型機器設備製造等大工業更是一片空白。有關數據顯示,直到1928年,蘇聯的工業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美國的1/8,全國只有不到3萬輛拖拉機,99%的耕種要靠人畜來完成。此外,由於歷史的原因,蘇聯還極度缺乏工程技術和科研人員,勞動者的素質也不高。

    在這種困難的情況下,蘇聯自然不會甘願坐著等死,經濟不發展就算這個時候打敗了敵人,等敵人休養生息之後一定還會來的,所以快速工業化成為了必然。

    縱觀世界資本主義國家,有實力的也就德國能被蘇聯看得上,這自然是因為德國的遭遇了,所以那個時候德國非常需要別人的同情,就這樣,蘇聯和德國走到了一起。

    後來蘇德在各個方面都有合作,雙方一起研究坦克,飛機等。

    希特勒上台之後,兩國的關係也不錯,一起瓜分了波蘭。此時希特勒就已經跟斯大林商討結盟之事,但是隨著瞭解的越來越深,希特勒發現斯大林的野心實在太大了。

    蘇德沒有結盟完全是因為斯大林的野心太巨大了,大的嚴重會顛覆德國,所以他們沒有結盟。

    之後二戰爆發,德國輕易的完爆了西歐國家,英國則因為有英吉利海峽保護,在戈林錯誤的瞎參合之下,最終錯過了良機使得消滅英國的計劃落空。

    蘇聯隨時都會進攻德國,加之蘇聯的人口、經濟規模,等方面都要比德國強很多,為世界第二,在世界經濟實力第一和戰有世界最龐大殖民地的美國和英國還在時,要是還被蘇聯進攻,德國敗亡將是段時間上的問題。

    在閃電戰被證明了無數次之後,希特勒打算趁著蘇聯還沒準備好,發動突然進攻,給蘇聯致命的一擊,打垮蘇聯,可是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意大利人在北非打一下被盟國打的屁股尿流,墨索里尼求援希特勒,希特勒不得不出兵,後來又跟希臘較上勁了,又被輪了一遍,希特勒不得不再一次派兵支援意大利人。

    再後來沒有在嚴冬到來之前佔領莫斯科,打敗蘇聯。之後德國就走下坡路了,最後戰爭的主動權就被蘇聯人奪了過去,要不是王漢章到來,希特勒已經在地堡裡面自殺了,德國也投降,並且德國被分成了兩個德國了。

    當然蘇聯人死不要命幾次三番的消滅大量的德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英美對德國包括其控制區的戰略性轟炸,摧毀了德國發動戰爭的軍事機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