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抗戰往事

第二卷 秦時明月 第039章 中東戰爭(三) 文 / 仲浦

    穆斯塔法·伊斯麥特·伊諾努,畢業於伊斯坦布爾軍事學院,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任第4軍團司令。他是凱末爾的主要軍事得力助手之一,曾率軍在兩次伊諾努戰役中擊潰希臘入侵軍。

    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後,伊諾努出任總理(1923∼1924,1925∼1937),是土耳其政府的二號人物。1938年總統凱末爾逝世後,伊諾努成為總統和執政共和人民黨終身主席。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當伊諾努總統得知德國居然拒絕的自己的請求十分惱火。儘管土耳其獨立後一直排斥跟阿拉伯的關係,而是強調自己突厥人的血統,但是他們內心一直期望能夠像奧斯曼帝國那樣再一次建立一個地跨亞非歐的大土耳其國家。

    伊諾努得知以色列建立,阿拉伯人的怒火被徹底激起後非常的興奮,認為這是拉攏阿拉伯人的最好時機。

    當然他還有另外的打算,那就是萬一幹不掉英法美支持的以色列,他們也可以佔據敘利亞擴大領土面積,此時大軍進駐敘利亞就是一次為借口,可憐敘利亞人還一位土耳其是真心來幫助他們的。

    土耳其此時迅速的派遣了5萬大軍進駐敘利亞,如果不是為了估計敘利亞的感受,同時為了避免敘利亞警惕,他們直接派十萬大軍了。

    土耳其方面想跟敘利亞為首的阿拉伯國家達成協議,土軍作為主力部隊指揮所有的阿拉伯軍隊,畢竟土軍有豐富的作戰經驗,軍官也熟習歐美軍隊的戰法。

    而伊朗、埃及、敘利亞則不同意,土耳其脫亞入歐之後,他們就一直把土耳其當成異類,何況以前的奧斯曼帝國就是他們的宗主國,經常欺凌他們,好不容易獨立了,他們不想土耳其人在阿拉伯國家獲得太大的影響力。

    這些國家都希望自己是阿拉伯國家的領頭人,所以極力的排斥土耳其,但是他們又希望能夠從土耳其火大大量的軍火,畢竟在這些國家當中只有土耳其才有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

    因此最後達成協議,土耳其不作為主力部隊,也不領導阿拉伯聯合軍,土耳其軍隊只是最為預備部隊參戰。

    根據這一協議,伊諾努立即作出調整,他改為讓部隊暗中搗鬼,令阿拉伯軍隊損失慘重,特別是敘利亞軍隊,讓他們損失的無兵可用最好,只有這樣到時候土耳其就可以借口保護敘利亞而留在敘利亞,甚至直接佔領。

    而阿拉伯聯合軍軍事長官最後由敘利亞的**擔任,而埃及則負責從西奈半島進攻。

    9月28日,阿拉伯國家迅速而混亂的集中了25萬大軍以及20萬從巴勒斯坦地區逃出來的青壯準備對以色列發起了進攻。

    而埃及則也已經完成了對西奈半島的兵力部署,不過他們只有5萬軍隊,因為英國人一直不允許他們擁有太多的軍隊。

    現在整個中東地區亂象叢生,背後很明顯看得出英法美操縱的跡象,首相除了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比較有自主權,其他的國家,諸如敘利亞,伊朗,埃及都是英國的半殖民地,英國居然允許他們對以色列進攻。

    如果沒有英國的允許,這事不可想像的,就算這些阿拉伯人在怎麼群情激憤也沒用,而約旦這個國家則受到了警告,他們被告知不得參與對以色列的圍攻,可能英法美也擔心一面是海,另外三面被圍攻以色列這個剛剛成立一個月的國家會頂不住,到時候要是自己插手就不是很方便了。

    如果以色列人撐不住了,幫助以色列必然得罪阿拉伯人,平時無所謂,但是眼下這個時候,國際局勢對它們很不利,要是阿拉伯人過來搗亂,也是一個不小的威脅,所以他們只能命令約旦保持中立了。

    而他們這些國家對於羅斯柴爾德家族和猶太人還是非常忌諱的,讓他們獨立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他們不能像德國那樣那麼**裸的屠殺猶太人,但是又希望給猶太人一個難忘的教訓。

    而英國人還想順便賺點軍火費,同時打擊一下阿拉伯這些國家的實力,以色列人要是把這些天天鬧著要獨立的國家的軍隊給消滅了,那這些國家的實力必然大大的受損,想要獨立的可能性也就更小了,而英國則需要時間彌補二戰的創傷,所以借助以色列人的手去消耗他們,又能賺錢可以說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

    9月的最後一天,阿拉伯人最後一次警告無效後於10月1日對以色列發起了進攻。

    本-古裡安此時早就做好了準備,雖然這些以軍是剛剛招募的,但是在歐美都有持槍的傳統,這些人經常被排斥,所以家裡都有槍,槍法自然也不賴,另外還有很多人在各國的軍隊當中服役過,因此以軍還是一直比較強悍的部隊。

    而本-古裡安在最開始還是不打算主動進攻,第一個原因是免得落人口實,這樣就可以佔據道德的制高點。第二個就是儘管大多數以軍之前都有開槍的經驗,但是單打獨鬥跟幾十萬大軍對戰還是極為不同,何況之前都是打打兔子,野雞什麼的,對獵人本身幾乎沒有危險,但是現在卻是在炮火連天中阻擊敵人,何況敵人的數量遠遠超過己方,第一次對人開槍,沒有作戰經驗,所以還是打陣地戰比較穩妥保險,至少不容易潰敗。

    阿拉伯聯合軍仗著人多,主動發起了進攻,不過約旦被英國控制,不讓他們從約旦進攻,他們也不敢得罪英國人,所以實際上他們在北線進攻的區域是非常狹窄的,反倒是西奈半島方向的南方進攻比較方便,奈何這裡只有埃及的5萬軍隊。

    在海上,土耳其並沒有出動他們的海軍,其實他們的海軍還是蠻不錯的,不知道是因為想佔領敘利亞還是懼怕英美的干涉。

    阿拉伯聯合軍在**的指揮下,首相用飛機對以軍展開襲擊,於此同時他們的火炮也對以軍陣地發威。

    而以軍的飛機也出動跟阿拉伯空軍展開了激戰,但是阿拉伯軍隊的飛機是那種老掉牙的,最好的飛機要是土耳其從德國引進的,但是已經是好幾年前的產品了,而以軍的則是當下最為先進的美國和英國的飛機。

    好在以軍的大部分飛行員是臨時招募的,而且大多數是臨時學的飛機,有那麼幾個曾經的飛機愛好者飛的是一戰時期的那種雙翼老飛機,那種飛機自然跟現在的複雜飛機無法比擬。

    而土耳其等阿拉伯的空軍的飛行員經驗卻要豐富的多,特別是土耳其的空軍,本來他們就屬於獨立國家,軍隊建設的還是蠻不錯的,至少夠獨立,凱末爾本人和他的繼任者杜宇軍隊的建設也是極為重視。

    就這樣,因為以軍能出動的飛機比較少,經驗也不足,而阿軍出動的飛機雖然老弱,但是數量還是比較可觀,而且飛行員也比較有經驗,所以一天下來雙方居然打了個平手。

    而炮擊上阿軍的炮擊效果雖然準頭差點,但是勝在炮多,而以軍因為專業人士多,修築了大量的安全可靠的工事,己方炮兵雖然大多數沒有什麼準頭,但是也沒有遭到多大的損失。

    一連三天,雙方之間基本上只有空戰和炮戰,並沒有多大的陸軍進攻,**一直在試探以軍的火力,他發現以軍的炮戰和空戰水平也不怎麼樣。

    第四天,他開始命令陸軍發動試探性進攻了,**阻止了1萬騎兵和5千步兵在少量裝甲坦克和飛機大炮的掩護下發起了進攻。

    以軍準備充分,跟歷史上不一樣的是,以軍領導人自始至終都認為戰爭不可避免,同時英國也願意出售武器給他們換取所需的資金維持國內的戰場運營。

    而猶太人在美國的勢力非同小可,甚至可以說是控制了美國政府,以色列一成立,美國政府就在他們的操縱下承認了以色列,同時援助大量的武器給以色列,這使得以軍無論在裝備還是人員上跟阿軍相差都不那麼的明顯。

    歷史上阿軍加起來有12萬人,而開展之初以軍只有3萬多人,而且還缺少坦克大炮,飛機也遠遠少於阿軍。

    一萬五千阿軍在炮兵和飛機的掩護下對以軍發起啦了進攻,以軍有了之前三天的經驗也就不是那麼害怕了,他們在復國主義和長官的命令下勇敢的爬出防空洞趴在戰壕裡對進攻的阿軍射擊。

    以軍的炮兵和機槍重點打擊阿軍的騎兵,眾所周知在萬馬奔騰的騎兵面前,除了裝甲兵,其他地面上的部隊聽到那種大地的震撼聲都會心裡打鼓,誰都知道如果被騎兵殺到跟前,那他們基本上沒有反擊的機會,等待他們的只有被馬踩成肉泥或者被馬刀砍掉腦袋,然後再被馬踩成肉泥。

    「嗒嗒……砰砰……」機槍,步槍,隨後是衝鋒鎗對著阿軍的騎兵猛烈的射擊,阿軍的騎兵也用步騎槍還擊,不過收效甚微,只是有點影響以軍的射擊。

    但是這並不代表以軍的損失就很小,因為**趁著以軍爬出防空洞,所以對以軍陣地展開的炮轟,天上還不時有飛機助戰,一時間以軍在屠殺阿軍騎兵之時自己也被炮擊打擊的損失慘重。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