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網游動漫 > 夢還楚留香

龍騰世紀 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六十一 文 / 諸葛靈霞

    回望來路,盤旋曲折如盤踞山野的長蛇,行走其間,猶如螞蟻在轉動的石磨爬行。再環望四周,竟然看不到一戶人家,只有官府所建的守關小屋孤零零站立在那裡。此時此刻,正是夕陽西下時分,烏鴉振著雙翅往家裡飛去。可是,作者那滿含悲憤而又游移不定的心啊,怎麼才能找到依附呢……一切景語皆情語。結合楊慎滿腹經綸,卻壯志難酬,進而入獄受刑、謫戌千里邊關等史實讀此詩,不禁使人愴然落淚。

    正如俗語所言,真金不怕火燒。楊慎真不愧為文人中的真金。政治生涯遭受如此重創,仕途已經走到民盡頭,但他良心不泯,正氣猶存。到雲南後,他發現昆明一帶豪紳以修治海口為名,勾結地方官吏強佔民田,化公為私,斂財肥己,坑害百姓時,不僅正義凜然地寫了《海門行》、《後海門行》等詩痛加抨擊,還特地寫信給雲南巡撫趙劍門,力陳此役「乃二三武弁投閒置散者,欲謀利自肥而倡此議」,希望其制止如此勞民傷財的所謂水利工程。

    縱觀楊慎的一生,最大功勞還在於,他開拓南疆,使滇西甚至整個雲南與中原文化發生了一次巨大的融合。

    雲南古稱滇國,雖在1900多年前即被大漢納如自己的版圖,但多年來「不以內地官守例之」,皆以本土大姓就官,實則為一個封閉的**王國。就是到了中國疆土最為廣闊的元代,其地也為梁王與大理段氏分而治之。所以,當時那裡的文化狀況,跟**、新疆、蒙古的情況不相上下,與中原文化相去甚遠。所幸的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攻取了雲南,在那裡建立衛所屯田制度,先後移民漢族人口三四百萬到雲南,使雲南人口的民族結構產生了變化;143年後,這裡又來了一位堪稱明正德,嘉靖兩朝文壇泰斗和學界領袖的楊慎,從而加速了這裡的文明進程。時年37歲的他,不間斷在哪裡開館講學,廣收學生,孜孜不倦地考察、研究和寫作。他攻詩、詞、賦、散文、散曲、雜劇、彈詞,考論經史、書畫,研究訓詁、文學、音韻、名物等,因而著述極豐。明萬曆間,張士佩巡撫楊慎老家四川,將其主要作品收入《升庵集》,編了81卷,包括賦及雜文11卷,詩29卷,雜著41卷。此後,人們又進一步收集他的作品,編輯為《升庵外集》《升庵遺集》《升庵長短句》《陶情樂府》《二十一史彈詞》等,共145卷,真可謂汗牛充棟。如此多的著作,再加上他百科全書型的知識結構和不畏強權,堅持正義的強大性格感召力,使得雲南各族人民在他之後形成了一股學習中原文化的巨大潮流。

    據有關方面統計,楊慎充軍雲南前,雲南只有20餘人寫有著述,總量不過50種。然,自楊慎入滇到明末的120年間,雲南就有150餘人寫有著作,總計超260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雲南培養出了第一個少數民族學派——「楊門七子」。七子中的楊士雲、王廷表、胡廷祿、唐錡四人後來均考中進士成為國之棟樑。

    或許就因為這些,有史學家誇讚說,楊慎與抗倭名將戚繼光一樣,是明代最傑出的民族英雄。一些雲南人還說得更通俗具體:神觀音、孔明、楊慎是他們最崇敬的三尊神。

    楊慎為封建文人,身上肯定會有不少瑕斑,但他那種不慕權貴,不為官是圖,並在逆境中關注民生、服務社會進而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高尚風範,實在令人敬仰。

    明太祖朱元璋自幼家境貧寒,幼年時還被送到廟裡當過和尚,成年之後,與農民出身的馬氏結為夫妻。

    那個時代的婦女都是要裹足的,而馬氏從小就要下地幹活,所以沒有纏足,生就一雙大腳。

    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雖然也感到馬氏大腳有損自己的面子,但出於感激馬氏多年來為他出謀劃策有功,仍然封她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

    馬氏當了皇后,深居皇宮享受榮華富貴,但對自己的一雙大腳也感到無可奈何,每當與客人相見,總是用衣服的下擺或裙子將腳嚴嚴實實地遮蓋起來。

    有一次,馬氏乘轎到金陵街頭遊覽,忽然一陣大風吹來,將轎簾掀起一角,馬氏擱在踏板上的兩隻大腳,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急忙把腳縮了回去,可人們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啦!

    於是這件新鮮事傳開來,轟動了整個京城,因為是姓馬的露出了腳,「露馬腳」一詞便流傳到今天,所以現在,對不便公開的不光彩的事的暴露,都稱為「露馬腳」。

    明代,有一個能征善戰的嗜好茶的茶人,這名大將軍很喜歡收藏各種各樣的茶具明,在他收藏的眾多茶具中,他特別喜歡一個青花瓷的茶杯,此茶杯燒製精美,瓷釉光澤明亮,他經常愛撫把玩這個杯子,並引以為樂,並且他多次警告侍從和家僕一定要小心愛護,妥為保管。

    有一天,大將軍用這個名茶杯喝完茶後,又把茶杯放在手中把玩,一不小心,手一滑,茶杯差點就掉落在地上,大將軍不愧是練過功夫的人,手上反應極快,連忙敏捷地抓住了茶杯,沒落到地上。

    就在大將軍重新拿穩杯子後,他感到額頭昌汗,心裡有惴惴不安的感覺,這時大將軍頓有所悟:自己一向以不「不驚」為信條,不知多少次在戰場上,自己身處險境,不管情況有多麼的危機,自己也從未有過一絲的驚惶和緊張,然而就在剛才茶杯墜落的那一剎那,自己卻為一個廣闊不及三寸,價位不過千兩銀子的茶杯,破壞了自己的信條。

    參悟到了這一點,大將軍立該拿起茶杯,往地上狠狠地摔去,只聽「砰」的一聲響,那只將軍以前酷愛的茶杯頓時成為碎片。

    玩物必會喪志,茶品高的茶人要完全做到「不動智」也非易事,「不動智」即心靈不為外部任何事物所牽掛,心智不會停留在任何一件物品或器具上,這也就是所謂的「無一物」境界了吧!

    有明一代,狀元陞官最快的恐怕就是魏藻德,崇禎十三年中狀元。授修撰,十五年被超升為禮部右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輔政。不到三年就從正六品驟升為正三品,「亂世出英雄」。這可是前輩狀元們望塵莫及的呀!遺憾的是魏藻德做官為政一無建樹,二無學術,他的存在與陞遷只能加速帝國的崩潰,成為崇禎皇帝在用人上失誤的重要見證。

    魏藻德,順天通州人,崇禎十三年廷試的時候因為口才好,被皇帝相中,定為狀元。皇帝當時問的問題是:目前內外交困,你有什麼解決辦法?魏答道:「知恥「,之後的兩年間,還是因為嘴皮子麻溜,多次回答皇帝的提問很「到位」,於是崇禎認為魏藻德肯定有極大的抱負,破格提拔了他。

    等到魏藻德任首輔的時候,明王朝已經在風雨中飄搖了,而這個巧舌如簧極善忽悠的天子門生,竟然像變了一個人。喜歡沉默了,典型的例子就是崇禎十七年三月,兵臨城下的李自成提出了和談請求,條件是割地西北,封其為王,其軍不受朝廷節制,他則放棄圍攻北京退守河南,並以勁旅抵禦清兵。平定內亂,這個條件雖然有違君臣大義,但不失為一個緩和局面的良機。山窮水盡的崇禎心有所動,徵求魏藻德的意見。這個時候,哪怕魏藻德稍微表現出一點積極的姿態,明王朝的歷史就可能重寫,但魏藻德不願承擔責任。在崇禎三番五次的詢問下,始終沉默。不敢表態,而一向剛愎自用的崇禎偏偏喜歡在這種節骨眼上優柔寡斷,因為沒有得到首輔的支持。他也拿不定主意,最終放棄和談,能讓明王朝喘息的一線機會喪失了,所以《明史》本傳稱「藻德居位,一無建白,但倡議令百官捐助而已,」皇帝問計,他說不出來,只是建議朝廷下令讓朝臣捐錢,這哪裡是首輔的作為呢?

    京城陷落,像工部尚書范景文等一大批人死節,而我們的首輔魏藻德卻投降了李自成,然而在農民軍那裡,他並沒有受到優待,李自成責問他為什麼不去殉死,這個曾經「知恥」的狀元答道:「我正準備效力新朝,哪敢去死。」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崇敏指責其身為首輔而誤國,魏藻德為自己辯解:「我本是書生一個,根本不懂得政事,加上崇禎無道,所以才亡了國。」劉宗敏聽了大怒說,你從一介書生到狀元,不到三年就做了宰相,崇禎哪點對不起你,你竟詆毀他,說罷,命人掌其嘴數十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