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網游動漫 > 夢還楚留香

龍騰世紀 學而遠行之----明朝十六帝三 文 / 諸葛靈霞

    朱元璋進行上述變革和調整的根本目的是進一步強化君權,主要手法是分化、弱化大臣之權,他對地方行省、中書省和大都督所作的一系列變革莫不如是。朱元璋罷丞相,是對一千多年中央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不設丞相,六部直接將全國政務奏請皇帝裁決,實際上是皇帝兼行相權。皇帝不得不處理更多的政務,據說朱元璋每天要看200多份奏章,處理400多件政事,相當辛苦。由此,**主義皇權到了朱元璋手中得到了空前的加強,他也成為歷史上最有權勢的皇帝之一。不過,如此高度集中的皇權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因為沒有相應的約束機制,明代中後期皇帝為所欲為,極度腐朽,甚至數十年不上朝。

    設立特務組織。朱元璋生性雄猜,加強了對大臣的監視。開始時,他派遣一些檢校、僉事明騎馬武士俑等人暗中偵查大臣的舉動,也沒有逮捕和審訊的權力。當時最著名的特務是高見賢、夏煜、楊憲和凌說,專門刺探別人的陰事,"四人以伺察搏擊為事","專主察聽在京大小衙門官吏,不公不法及風聞之事,無不奏聞"。"惟此數人,譬如惡犬,則人怕"。朱元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讓大臣對自己和大明江山忠心無二,要他們知道恐懼,防止他們營私舞弊、結黨亂政。事無鉅細,家長裡短,都被朱元璋探知。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例子,可以看出當時的恐怖情景。錢宰被征編《孟子節文》,罷朝回家做了一首詩:"四鼓鼕鼕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第二天上朝時,朱元璋告訴他昨天詩作得不錯,只是並沒有"嫌"他遲,不如改成"憂"字更好些。錢宰聽後大驚失色,嚇得直磕頭謝罪。類似的事例還有很多,所以大臣們都提心吊膽,就連李善長、徐達這樣的功臣也人人自危。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為了加強監視,特別設立了特務機構錦衣衛,成為他實行特務政治的重要手段,也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明代特務政治。錦衣衛隸屬於皇帝的親軍體系,長官為指揮使,下領官校。官為千戶、百戶,校為校尉力士,因穿橘紅色服裝,騎馬,故又稱"緹騎"。明初"緹騎"只有數百人,明中後期達到十幾萬人之眾。錦衣衛下設鎮撫司,有監獄和法庭錦衣衛木印

    ,成為"詔獄",直屬於皇帝,權力很大。錦衣衛職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太祖時,"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獄中,數更大獄,多所斷治,所誅殺為多"。

    朱元璋設立錦衣衛為明代後來的皇帝做了一個惡劣的開端。永樂十八年,成祖朱棣在錦衣衛外,另設東廠,因設於東安門北而得名。成化十三年,憲宗設西廠,由汪直統領。正德初年,權閹劉瑾奏設內行廠,自領之,職權更廣,雖錦衣衛、東廠、西廠亦在偵緝範圍之內。正德五年,隨劉瑾被誅而內行廠廢止。終明一朝,西廠、內行廠存在時間不長,而錦衣衛、東廠則存至明亡。這些特務機構,成為維護皇權的重要手段,但更多的時候是被專權的太監如劉瑾、魏忠賢等人所利用,成為打擊報復大臣的有力武器,不知有多少忠臣慘死其中。

    朱元璋所進行的這些制度更張,儘管後世或臧或否,評價不一,但基本實現了他的初衷,也算稱心如意。只是有一件事,卻困擾了他近30年,遲遲無法解決。

    陷入定都困擾。朱元璋登基稱帝前後,對於國都的確定幾經周折。最初朱元璋參加農民起義軍後,一直活躍在江淮之間。然而這裡土地貧瘠,民生艱苦,而且接近元朝的軍事力量,不利於自己的發展壯大。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成就不世之偉業,必須另擇一個既有經濟保障又地形險要的根據地,這樣金陵就進入了朱元璋的視野。金陵,北有長江天塹,為形勝之地,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五代十國的南唐都曾以此為都城。馮國用首先向明南京城牆朱元璋建議攻取金陵,"金陵龍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為根本,然後四出征伐,倡仁義,收人心,勿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陶安也建議先取金陵,據形勢以臨四方。葉兌也上書請求定都金陵,然後就可以拓地江廣,進軍兩淮,北征蒙古,退軍又可以據長江以自守。元至正十六年,朱元璋聽取謀士的意見,攻取金陵,改稱應天府,修建宮殿,以此為爭奪霸業的基礎。此後十餘年間,朱元璋南征北戰、四出征討,將江南群雄依次消滅。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在即位詔書中稱應天為京師。

    然而朱元璋只是暫時肯定了應天作為京師的地位,並沒有正式確立國都。作為自己成就霸業的地方,朱元璋為何不肯確立應天為國都呢?首先,朱元璋覺得以應天為國都的歷朝都是氣數不久,似乎不太吉利。其次,有些大臣認為"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頑",明南京聚寶門藏兵洞

    而且應天偏處江左,在位置上作為國都不是十分理想。三月,朱元璋派兵攻取汴梁。許多人建言定都汴梁。朱元璋很重視,於四月親自前去實地考察。他認為汴梁雖然位置適中,但是無險可守,四面受敵,論形勢不如應天。八月,朱元璋正式下詔,以應天為南京,汴梁為北京。朱元璋既然對汴梁不甚滿意,為何又要定為北京呢?原來他考慮到汴梁是宋朝的舊都,北上征討元朝時可以喚起北方民眾的民族情感,有很大的號召力;而且當時西北未定,需要將汴梁作為運送糧草和補充兵力的基地。

    雖然確定了應天、汴梁的兩京制度,但是朱元璋並沒有修建汴梁的打算,他還在尋找更加合適的地方。洪武二年八月,平定陝西。在這種情況下,定都之議再起。九月,朱元璋召集大臣商議國都之地。大臣各抒己見,主要集中在長安、洛陽、應天、汴梁、北平等地,"或言關中險固,金城天府之國;或言洛陽天地之中,四方朝貢,道裡適均,汴梁亦宋之舊都;又或言北平元之宮室完備,就之可省民力"。朱元璋在分析各地利弊之後,提出了以臨濠為中都的想法,"所言皆善,惟時有不同耳。長安、洛陽、汴京,實周、秦、漢、魏、唐、宋所建國,但平定之初,民力未蘇息,朕若建都於彼,供給力役悉資江南,重勞其民。若就北平,要之宮室不能無更,亦未易也。今建業長江天塹,龍蟠虎踞,江南形勝之地,真南京莫愁湖勝棋樓足以立國。

    臨壕則前江後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為建中都,何如?"臨濠在元朝時稱為濠州,洪武七年改稱鳳陽,是朱元璋的家鄉,群臣豈敢有異議?這樣,明初就形成了南北兩京、中都並存的情況。從九月開始,朱元璋下令仿照南京規制在臨濠營建中都。他之所以決定以臨濠為中都,甚至一度想遷都臨濠,除了這裡是他的家鄉,還與優待淮西功臣集團有關。眾所周知,朱元璋在起兵反元建立明王朝的過程中,淮人多隨同他東征西討,立下功勞,成為開國功臣,包括丞相李善長、徐達和功臣湯和、耿君用、耿炳文、郭興、郭英、周德興、常遇春、陸仲亨、曹震、張翼、陳桓、謝成、李新、何福、張龍、張赫、胡泉、陳德、王志、唐勝宗等人,其中湯和與周德興還是朱元璋同村夥伴。能夠光宗耀祖、榮歸故里,當然是他們所願意的。

    然而洪武八年四月,朱元璋在巡視中都修建情況後,突然下令停止修建。此時中都修建達6年之久,已經頗具規模。停建的理由是勞民傷財,其實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朱元璋與淮西功臣集團矛盾日益加劇。淮西功臣恃功自傲,多有違法亂紀之事,而且在朝廷中結黨謀取私利,與朱元璋加強皇權背道而馳。他擔心在淮西功臣集團的老家建都,會更加助長他們勢力的膨脹。洪武十一年正月,朱元璋下詔改南京為京師,定都問題才算告一段落。

    其實,朱元璋對南京一直不是很滿意,遷都的想法從來沒有打消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巡視關中,頗有遷都關中的打算。當時,明朝的主要威脅是蒙古草原上的北元殘餘力量。遷都西北,可以加強北方邊防,安定邊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