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國曾對滿洲進行過多次打擊,被稱為「犁庭掃穴」,滿洲元氣大傷。僅從明宣德八年至明成化十五年短短的46年間,滿洲即遭受明軍入討5次。其中明宣德八年、明正統二年、明成化三年、明成化十四年、明成化十五年,各年度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殘暴討伐,每次均以「可屠者屠之盡滅乃已」,滿洲「流離四散,其餘存者無幾」,致使滿洲數十年後才得以復甦。
滿洲屢遭重創後,努力大衰,長期一蹶不振。在明景泰元年時,因凡察被明廷處死後,明廷以凡察長孫納郎哈包庇董山為由,將其拘留,不久又處死。為此,滿洲人人膽顫心寒,滿洲大首領兩年無人敢襲職,形成一片散沙的局面。後來明廷脫羅為滿洲左衛都指揮同知。李滿住孫子完者禿為滿洲右衛都指揮同知。
脫羅、卜花禿、完者禿降襲父祖職以後,滿洲十分殘破,對外已無能力進行掠奪和戰爭,對內也必須團結互助,才能共渡難關。滿洲三衛的首領論輩分是卜花禿最高,其次是脫羅,完者禿輩分最小。但三衛自動調解,三衛掌印全由完者禿負責,對外處理事務和對內處理糾紛,皆由完者禿出面,實際上他成為三衛部落聯盟的大首領但有事關三衛大事,左右二衛,與中衛共同協商,作出決定,由掌印者指揮執行,一般無所爭執。
明成化三年後,完者禿、脫羅、卜花禿和滿洲右衛的另一名指揮同知羅下,及三衛部眾都居住在佛阿拉城及周圍一帶。佛阿拉城,今稱舊老城,在新賓二道河子南山上。明廷稱之為「滿洲老營」或「虎攔哈達城」,簡稱「虎城」。完者禿等分別率領本衛的塔坦重建家園。塔坦,即「一堆火」一個鍋吃飯之意,原來是指狩獵民族野外打獵的宿營單位,但此時由于氏族組織漸被破壞,由狩獵單位演變成了軍事和行政組織,每衛都分成幾族和幾十個塔坦,有些像今天村下面的小組。他們努力從事狩獵、采捕生產,然後,由衛主率領部眾從漢人區易換農具、耕牛,積極恢復農業生產。
滿洲各部每年從三月至五月和七月至十月,各塔坦分別編隊或十人一夥兒,二三十人一幫,結隊進入山林。遊獵的人或騎或步,住地連布結幕。一幕三四人,或率領妻子單遍及民用工業而居。季節一到,是女真人「布在山谷之時」,紅圍小獵,「漁梁幕宇馬跡,遍滿山野」。滿洲人狩獵時規模有大有小,規模大時有80餘戶「空落而出」,或60餘人「載綱出獵」,規模小時,甚至是一家單獨「結幕,挈妻子往來」。他們經常是「農事半年收穫畢,且從漁獵作生涯」,有的男子「田獵資生,未嘗在家」,呈現一派漁獵繁忙的景象。
明初到明中葉,東北廣大地區的女真人分為建州、海西、東海三部。最初,建州女真分佈於今牡丹江、綏芬河及長白山一帶;海西女真分佈於今松花江流域;東海女真則散居在黑龍江及庫頁島一帶。
自明初至明中葉,在女真住地設置衛、所,逐漸增加,多達384個衛、所,總屬奴兒干都司名下。衛、所的長官如都督、指揮使、同知、僉事、千戶長、百戶長等,均以女真酋長擔任。明廷給予印信,允許定期赴京朝貢。並先後於廣寧、開源、撫順、清河、□陽、寬甸等處開設馬市,進行貿易。
此類衛所稱為羈縻衛所,故仍受遼東都指揮使司節制。海西女真人亦失哈,為明廷內官,在明永樂九年(1411)至宣德八年(1433)的20餘年中,屢受朝命出使奴兒干,並於永樂十一年(1413)和宣德八年興建和重建永寧寺於奴兒干都司所在地,兩次皆立碑於寺前,前者額題《永寧寺記》,後者額題《重建永寧寺記》,詳細記載奴兒干都司及永寧寺建立經過與亦失哈屢次出使情形。碑上刻有漢、女真、蒙古、藏4種文字,題名均由亦失哈領銜居首,以下數十人,有漢、女真、蒙古等多種民族成分,為明朝東北部疆域及女真各部臣屬明朝的歷史見證。
明代女真各部中,建州女真為元胡裡改、斡脫憐二萬戶的部民,酋長阿哈出、猛哥帖木兒於明初來歸,先後建立三衛,設指揮使,統轄其眾。海西各衛所後來發展為葉赫、輝發、哈達、烏拉四部。因受東海女真的襲擾,建州、海西二部相繼輾轉南移,嘉靖年間(1522∼1566),建州女真定屬於今撫順以東蘇子河一帶;海西四部則散處於今開原以北輝發河流域。建州、海西二部生產力發展較快,農耕技術相對提高,已普遍使用鐵器和牛耕,迅速由採集狩獵經濟轉向農業經濟,進入奴隸制發展階段。[各部部長稱貝勒、貝子,擁有大批奴僕,成為奴隸主,平民則稱為伊爾根]。永寧寺碑明成祖經營奴兒干設立衛所的記事碑,背面有女真文,為女真文字資料中的珍品。
明萬曆十一年(1583),女真人的傑出首領、猛哥帖木兒的六世孫清太祖起兵,統一了建州各部,萬曆十七年(1589),明廷授予清太祖都督僉事,尋升左都督,後加授龍虎將軍。清太祖相繼兼併海西四部,征服東海女真,統一了分散在東北地區的女真各部。在統一過程中,清太祖將女真人原有的狩獵生產組織形式「牛錄」加以增定完善,創建了軍政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天命元年(1616)清太祖稱大英明汗,沿用「金」為國號,史稱後金。關於後金建國前及後金時期的社會性質,目前史學界各家說法頗有差異,討論正在深入發展。天命十一年(1626)清太祖死,其第八子皇太極繼大位,於天聰九年(1635)改「諸申」(女真另一譯寫形式)為「滿洲」,從此滿洲代替女真為族名,而其餘女真各部亦各以赫哲(赫真)、鄂倫春、鄂溫克等族名通行,女真一名在清代逐漸消失。
皇太極於天聰十年(1636)改國名為清,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理論來講,滿洲人確實是女真後裔,可是滿洲人是區別於女真的。有很多風俗習慣都不同。還有,滿洲人準確地說是蒙古和女真兩族的結合體,女真人其實在宋元聯合滅金的時候已被蒙古人殺光,按照記載最多殘留了5%不到,殘留部分的又是四散逃亡,一部分脫離野蠻,歸化進入漢族,另一部分則成了蒙古人的奴隸,最後被流落到東北甚至外興安嶺俄羅斯一帶,由於亡國,這部分女真人甚至倒退嚴重,忘記了他們祖先剛剛從漢人那裡學來的農耕織造技術,而重新進入了打漁狩獵的原始狀態,生存狀況極為惡劣。
這種狀況直到明朝建立,寬厚的漢人皇帝不計前嫌,允許他們在吉林一帶居住,這才使得這個種族得以延存下來,但人口極少,甚至大大少於同時居住在東北的其他少數民族。可是,到了明末,由於天災**,中原大明王朝多處發生饑荒,造成了多處農民起義,這時候明朝部隊小隊長出身的努爾哈赤看到機會,也開始想著造反了,畢竟小隊長和山大王的誘惑力是大不一樣的。為了造反的需要,努爾哈赤開始了他的謀劃,首先提出所謂「七大恨」,連把已經跟明朝和解了的舊事也重新提了出來,重新打出覆亡了300年的女真國的旗號,然後強拉周邊其他少民族,全部強迫加入女真族,否則屠殺不留一人。這樣,這個新的女真族又重新出現了。雖然真正女真的比例不到5%,且大部分是蒙古女真的混血。
所以到了皇太極當權,曾經為「後金」這個國號尷尬不已,因為一提到「女真金國」就會令廣大漢族百姓深惡痛絕,比今天咱們中國人提到日本鬼子還深惡痛絕,並且這個族名國號本來就屬於亂拉親戚,亂認祖宗,這樣所以就實在不好意思繼續叫女真了,於是考慮再三,把族名改成了「滿洲」,也把國號改成了「清」,以騙取一些漢人的認可諒解。
但後來的歷史裡,還經常有滿洲人提起「女真族」「大金國」,標榜他們曾經輝煌過。但是,一提到金國慘痛的亡國滅種史,就再也沒人繼續說自己是女真人了。
[備註:此篇章為歷史實錄章節,只在於簡化的說明當時的歷史政局,意為讓讀者在較為清楚的瞭解到箇中原由後,對《夢還楚留香》涉及到的某些情節有著更為鮮明的理解。本篇多為戲話史實,若對歷史有著更深執著的讀者朋友,不妨找來《明史》進行仔細詳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