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都市小說 > 轉化神手

龍騰世紀 第42章 絲綢之路考古行(三) 文 / 保衛蘿蔔

    蘿蔔做了一個考古情節內容的讀者調查,已經置頂。懇請大家提意見。

    另外,求收藏,希望本周3000收藏~~~謝謝啦

    --------

    幾個助手將石條搬出來,邵志忠沉思了一下,自己拿過一把合金鍬,在石牆附近的沙堆裡挖了幾下,似乎在找什麼東西。

    沒想到他自己也用力了一點,一鍬下去發出噗的一聲悶響,幾個助手聽到了也是想笑又不敢笑,邵志忠找到位置快速扒拉幾下,一個墨綠色的石塊滾了出來,他撿起來仔細一看,再用手指擦擦石頭上被鐵鍬碰傷的地方,驚喜的說道:「果然如此!大發現,大發現啊!」

    助手都圍了過來,邵志忠拿著墨綠色石頭,放在帶齒石條上方做滑動摩擦狀,給自己的學生解釋道:「這個應該就是古人用來給穀物去殼脫粒的一個簡易石磨,這個石條比較普通,但是磨谷粒外殼的墨綠色石塊不是人工打磨的,應該是從崑崙山河流中撿到的和田玉,而最近的古代河道距離此地都有50公里遠,這可以充分證明此處確實是有古人長期居住的痕跡,並且有可能是從外地遷移過來,或者是此地居民有能力進行遠距離範圍的活動,古代這裡絕對存在過一個孕育了文明的綠洲!」

    張明癟癟嘴,就這一塊像搓衣板一樣的破石頭,加上一塊可能是從玉龍喀什河裡撿來的和田墨玉,有必要說成是大發現嗎?

    其實是他有所不知,在考古過程中,任何與遺跡真實情況相關的物件都是非常重要的物證,像這種能夠證明此地原住民生活習俗的典型性文物,才是真正的考古專業人士最為看重的東西。他只是個中途插進來的半吊子,怎麼會明白這些,在張明眼中,屍骨啊,陪葬品啊,陶瓷青銅玉器啊,這些東西才是最重要的,深受盜墓小說的荼毒。

    墨玉比人的拳頭大一點,石條也不重,有專人拍照存檔後放入背包。幾個人仔細檢查房屋殘骸,想要找找是否還有其他有價值的文物,但是沒有什麼發現。

    記下gps定位,確認此處殘痕沒有太大的繼續發掘價值之後,四人收拾起行囊繼續前行。時間還沒到正中午時分,所以邵志忠副隊長決定繼續徒步前行,準備到3公里預定位置處搭帳篷休息。

    b隊今天運氣非常好,在距離斯皮爾古城遺跡北部2公里處,又發現了一根斷裂的石柱。

    石柱看起來有一個成年男子雙臂合抱那麼粗細,應該是天然岩石形成,沒有人工雕琢打磨過的痕跡。石柱所在地也處在一個比較高的地勢,埋在沙中顯得很顯眼,被眼尖的一個考古隊員發現了,幾個人輪番上陣,很快就挖出了原貌。

    張明站在石柱前思考著,這裡所在地相比周圍環境算是一個高處,石柱根部深插入硬化的土地,露在外面大約有兩米多高,所以只要是用心觀察,這個稍微高一點的沙丘很容易被人發現。

    挖掘時,因為石柱周邊沒有出現任何建築痕跡,所以張明一個人就包攬了挖掘任務,圍著石柱挖了一個直徑兩米的漏斗型的大坑,一直到碰到硬化土地為止。

    如果是沒有沙漠的掩蓋,平地突兀豎起一根不規則的天然石柱,張明就會覺得很奇怪,但是邵志忠等考古專家卻不以為然,因為很多遺址中都會有石柱和石陣,很多都是古代人的精神圖騰,是最原始的膜拜,天然岩石長相各異,說不定這裡的原住民喜歡這種天然石柱,是生殖上的崇拜也說不定,況且這根石柱看起來確實有點像一根巨型的男子器官。

    不知是因為現在大家都已經乏力了,還是什麼別的原因,幾個人都喊累,不想再看這個石柱了,一個個都說這個東西沒有什麼太大價值。

    邵志忠副隊長自己也感覺有點不適應,也就沒有在此地過多停留,吩咐幾人快速拍照取證,記錄gps,幾人繼續前行,來到3公里處紮營休息,躲避中午最毒的陽光。

    等到了夜幕降臨,b探索隊也回到營地後,發現整個營地充滿了歡樂的喜慶。

    原來今天白天大部隊迅速對遺址進行快速發掘摸底,最後根據最表層的表現,還有關鍵位置的證據挖掘,畫家已經模擬畫出整座古城的立體圖,得出的結論就是,這座古城,很可能就是西域三十六國中的渠勒國都城!

    這個消息讓b隊的幾個人也驚喜交加的相互抱在一起,自己竟然也會參與到這項重大考古發現中來。如果真的在遺跡中找到確鑿的證據,再還原出當時的生活場景,那麼就會填補西域史上一個歷史空白。

    畫家繪畫的3d草圖中,整個斯皮爾古城分為四層。最外層是土質結構,第三層是林蔭大道,第二層由紅柳枝和胡楊樹幹組成,最內層大約長18米,寬15米,應該是內層最大的議事廳建築,內層和內二層都帶有自己的甕城,就是為了加強自身防禦力。整個建築風格明顯屬於漢代的四重城,據吳博士自己所說,這在整個塔克拉瑪干沙漠南部極其少見,北部所見也不多。

    最讓人驚歎的是,第三層林蔭大道絕對是經過正規的園林設計,統一種植,樹種和年份都幾乎一模一樣,是人工種植的楊樹林,夾雜著少量的胡楊和沙棗樹。如此多的樹木能夠存活,說明在過去此地就是一個伊甸園般的桃源綠洲。

    今天的收穫除了b分隊的石墨工具之外,c分隊也找到了一些文物,比如散落的綠松石,應該是裝飾性物品,還有一把扁平的青銅雙刃劍。

    所有的文物都上交集體保管,後勤人員開始準備晚餐,第一天就有激動人心的收穫,經過吳博士的同意,後勤部多開了二十幾瓶罐頭,分到五六十個人手裡幾乎沒有多少,但是這也算是小小奢侈了一把。

    吃完晚飯,吳博士安排副隊長邵志忠在一個大帳篷裡做一個小型報告會,主要講述和渠勒國相關的西域歷史,因為渠勒國在流傳下來的正史幾乎沒有任何記錄,除了《漢書:渠勒國》對其有一句概括性的描述之外,恐怕只有在各種游吟詩歌傳說中尋找信息了。

    不過西北大學畢竟還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吳博士更是新疆文化的專家,邵志忠對著下面十幾個年輕研究生們侃侃而談,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將相關可能發生的歷史故事講解了出來,讓張明聽的是如癡如醉,被神秘的西域文化深深的吸引住了。

    在正史的歷史記錄中,說起西域三十六國的渠勒國,不得不提他的鄰國于闐國。于闐國在西域地圖中對應現在的和田[地區],是西域絲綢之路南線上,中國方面勢力最強的國家之一,佔據了南絲綢之路的重要據點,但是同樣在史書中的記載卻少而又少,這本身就很讓人不解了。

    于闐國創立於西漢時期,大約在公元前200年左右在和田[地區]建國。同樣渠勒國也是依靠著古玉龍喀什河的一個細分支產生的綠洲,西北大學考古專家們估計他們大約渠勒國建國在公元前180年左右,比于闐稍微晚一些。

    公元前138年,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這是改變了整個西域歷史的重大事件。

    張騫出使西域的事寫在很多版本的中小學教科書裡,很多人都不陌生。為了對抗匈奴,張騫帶領了100多人出使大月氏,大月氏是處於現在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張騫使者團試圖聯合大月氏共同抗敵。

    但是當時河西走廊被匈奴控制,出使過程中張騫也被匈奴抓住,強迫住下並結婚生子,但是經過13年的煎熬,張騫還是逃了出去,一路尋到了大月氏。

    不過張騫沒能完成任務,那個時候大月氏剛剛征服了大夏國並且定居下來,非常滿意富饒的土地和資源,不願意再與匈奴對戰,所以張騫只能遺憾的回到大漢。

    雖然張騫沒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但是他經過酒泉,進入玉門關,一一拜訪了龜茲,疏勒,大宛,大月氏,從絲綢之路北線進入西域,最後從南線回來,途徑大夏,皮山,于闐,一路逃回中原,開闢了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創下了永垂千古的豐功偉業,西域這個叫法也是在《漢書:西域傳》中出現的。

    渠勒國是個非常小的國家,張騫逃亡回中原的時候,從南線的于闐離開後經過了拘彌國,渠勒國還有戎盧國以及精絕國,對每個國家都有一定的瞭解。根據西北大學專家估計,渠勒與中原的關係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建立的。

    後來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帶著300人的使者團出使,由於渠勒身處南線靠近中原的地方,加上後來漢朝與西域多次貿易來往,渠勒吸取了大量的中原文化,所以都城設計成漢朝風格一點都不足為奇。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之後,整個西域越發繁華起來,與中原的關係越來越緊密。

    在接下來的兩百年內,渠勒的鄰國于闐越發強大,遊牧民族的血性天性就充滿了好戰,到了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于闐國一心向漢,甚至敢於砍殺匈奴使者,將頭顱獻給漢朝使者班超。

    當時匈奴征戰掠奪西域,西域諸國苦不堪言。班超在西域一住就是三十多年,到了公元91年,滅了北匈奴,並且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將西域諸國強制一一歸漢。

    因為兩漢都與匈奴不斷爭鬥,無心關注其他附屬國,處於絲綢之路南線重鎮的于闐國專心發展經濟和軍事,最後在公元200年左右,于闐出兵滅了渠勒等周邊小國。

    到了公元216年,最後一個單于到鄴城拜見曹操,南匈奴從此四分五裂,于闐也於五代後晉時期向晉朝表示臣服。

    以上就是西北大學的專家們通過各種有限之極的資料,連蒙帶猜估計出來的。張明聽的是津津有味,但是他心中還是存在幾個疑問,根據《漢書:渠勒國》記載,渠勒才310戶,人口2170人,只有300個士兵,簡直小的不能再小了,但是這麼小個國家,還能在于闐這麼強大的鄰國旁邊,從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的公元前100多年,一直存活到公元200年,一共存在了300多年。

    這麼小的一個國家,巴掌大點位置,又不是什麼天險要道,300士兵說出來都讓人笑掉大牙的,為什麼能存在300多年?就算是幾百年間渠勒國人口越來越多,發展越來越好,但是為什麼在歷史中一點記錄也沒有?而且這一滅亡就滅的莫名其妙,人哪裡去了?

    精絕國也是這樣,精絕文化吸引了世界矚目,富饒神秘的精絕國也是這樣一夜之間滅絕,精絕城裡全是遺留下來的正常生活用品,所有的人都莫名其妙的消失了。渠勒和精絕兩國距離很近,為什麼都會遇到同樣的遭遇?

    張明沒有問,他也不好意思開口問,因為專家們的結論很多都是基於猜測,都是自己圓自己的話而已,只有證據,最切實的文物證據才最具有說服力。

    果然是「用文物說話,讓歷史發聲」的考古啊,張明越發感興趣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