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芝見劉琦宅心仁厚,無奈只得命十位銅甲衛士斷後,陳春、陳夏、陳秋、陳冬四衛將當先鋒,帶上千餘逃荒之百姓拖拖拉拉的向常山進發。
所幸天氣還好,連續幾日放晴,並未遇上流匪,劉琦一行與千餘饑不裹腹、衣不遮體的貧弱百姓餐風露宿,星夜兼程,不日到達常山真定。
劉琦率千餘百姓正欲進城,卻見城門洞開,約有幾千人馬威風凜凜從城門列隊而出,為首一位跨下白龍馬,一身白盔白甲,手提亮銀槍,約摸三十幾歲光景,生得是濃眉大眼,闊面重顏,相貌堂堂英氣逼人,此人不正是威震三國揚名古今的趙雲趙子龍嗎?
劉琦的心情一下子激動起來,史書記載果然不假,趙雲領了這幾千人馬不就是去投公孫瓚的嗎?這就叫來早了不如來巧了,劉琦身後的千餘嬴弱百姓正好堵住了趙雲的去路,正是與趙雲發生交集的絕好機會。
由於劉琦的座騎讓給了病弱的老人騎坐,劉琦雖生得高大,也只能仰視騎在大白馬上的趙子龍,讓心緒稍稍平復了下,便朝趙雲主動抱拳施禮:「來人可是俠氣沖天、義薄雲天、令貪官污吏望風喪膽的趙雲趙子龍將軍?」
「將軍不敢當,正是在下,汝可是仁德佈於民間的公子劉琦否?」趙雲於馬上一拱手,禮貌應答,先前聽人說過有位叫劉琦的公子接濟百姓,便覺著如此仁心愛民之人實屬罕見,如今剛出城便望見了千餘流離失所的百姓堵住了城門,看那十位銅甲衛士打著「劉」字旗號,不用問也知道了面前這位英姿少年就是公子劉琦了。
「將軍過譽了,吾閒來遊歷,不想貧弱百姓隨我混了口飯吃,吾聞將軍俠義豪爽,尋思著領了百姓來常山尋個定所,不想卻擋了將軍的道兒,實在罪不可恕。」劉琦依然一臉謙恭,並沒有擺譜,並未及著露出愛才之心,又朝鄧芝道:「伯苗兄,讓百姓到兩邊擠一擠,讓出條道來,擋了將軍的道兒,感到如芒在背啊。」
劉琦並未見面問趙雲要去哪裡,第一次見面,話不可多說,禮道到了就行,卻又見劉琦上前幾步扶住一個拄著枴杖的老爺爺,似乎是要說給趙雲聽的:「爺啊,米糧還能挺住三兩天,我即刻遣人回荊州運糧來,有我劉琦一口飯吃,便有爺一碗湯喝。」
老者顫巍巍,連著咳嗽了幾聲,聲淚俱下:「公子好人啊,要不是得遇公子救助,這天災**、舉目無親的,我這把老骨頭早就喂野狼天狗了。」
「爺,您慢點,天不負老百姓的,活著不容易,吾不會扔下一個百姓不管的,爺盡可放心留下來,慢點,慢點……」劉琦邊說邊慢慢攙扶老者到旁邊,一幅仁心救民於水火的姿態做得十足。
劉琦的話是說給趙雲聽的,什麼叫不會扔下百姓不管,趙雲如果見這些孤苦貧弱的百姓不管便不是趙雲了,劉琦量定了趙雲必會因自己愛民之舉而對劉琦生結交之意。
主動結交與被動結交卻是兩碼事,若趙雲主動下馬與劉琦一樣來扶老者,來關心百姓的話,加之劉琦又以禮相待趙雲,俠義的趙雲趙子龍早晚必會依附於劉琦的,畢竟先於公孫瓚與劉備結識趙雲,這結交朋友其中先入為主的妙處不是一般人能懂得的。
「公子。」正欲投公孫瓚尋明主的趙雲電光火石間,喊叫一聲公子,翻身下馬,上前與劉琦一道攙扶老者到邊上。
劉琦聽得趙雲喊叫一聲公子,心裡一熱,自知有戲,回過頭來,也是誠喚一聲:「子龍將軍。」
趙雲稍長些更顯穩重威武,劉琦正值十八.九近二十郎當風華正茂,兩位英武的男子再次四目相對,一切盡在不言中。
將老者扶到旁邊後,趙雲將手一揮,命身後三千義軍分立兩旁讓出條道來,讓老百姓先入城。
「將軍愛民,鄧芝不勝欽佩,不知將軍此行何處?帶甲何為?」鄧芝一看不好,趙雲的義軍分道讓百姓進城後,趙雲並沒有放棄發兵出城的想法,也沒有要在縣城中與劉琦一敘的意願,便即刻上前相問趙雲,準備說服趙雲留下來再說。
「適才得遇將軍,激動之餘忘了介紹,吾乃荊州別駕從事、新野令劉琦,這位伯苗兄是吾別部司馬,縣令從事、偏將鄧芝鄧伯苗。」何謂別部司馬?就是部將的意思。
劉琦說出一連串官職來,表明自己權力大得很,隱隱傳達一種含意,只要趙雲依附便會有大好前途。
劉琦想著新野也有萬名官兵了,手下的將士該提一格了,便隨口封了個鄧芝為別部司馬,這可是令人眼饞的職位,這稱從事、別部的職位虛虛實實,以後封起從事、別部來也就不會得罪其他將領,從事、別部什麼的表示是公子劉琦手下最得力的幹將了。
「失敬失敬。」趙雲朝劉琦、鄧芝一拱手,臉上平靜如常,心裡卻熱浪滔天,打起了肚皮官司,敢情面前這個仁德愛民卻又有風雅氣度的公子劉琦是荊州別駕呢,更兼縣令一職,官位比起公孫瓚的名頭還大些了。
「鄧司馬所問及吾欲何往,又將何為?實不相瞞,當今亂世,生靈塗炭,吾欲帶三千甲投明主,前往幽州投奔仁德的伯珪公。」趙雲所說伯珪公,正是公孫瓚,字伯珪,趙雲將欲投公孫瓚之事如實相告,但語氣上卻顯得有些底氣不足。
趙雲活了三十七八,也算是見多識廣之人,欲前去相投的公孫瓚也只是聽說仁德而已,且又好戰,而眼前的公子劉琦卻是實實在在的仁德愛民,乃是不顧自身饑寒散盡家財濟民的英雄少年,且兼具漢室宗親的身份與地位,此人必非池中之物,大有一飛沖天之勢啊。
「將軍欲投明主思報國之心,難能可貴,令人敬仰。吾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鄧芝捕獲了趙雲眼中閃過的一絲猶疑的神色,此時正是鄧芝發揮口才勸說趙雲依附劉琦之際。
趙雲見三千義兵已快速分列兩道,千餘百姓扶老攜弱緩緩入城,心裡有些急,道:「鄧司馬有話請講。」
鄧芝直言不諱,道:「伯珪公雄據一方,子龍將軍乃當世豪傑,英雄豪傑彙集乃風雲際會之時。生逢亂世,奸賊當道,天子受虐,庶民受苦,值當有一明主舉旗號令天下,清除亂黨,匡扶漢室,救民於水火方為英雄之舉。當今世道,朝綱不正,誰能舉義旗匡扶漢室號令天下?恕吾冒昧,非伯珪公,亦非子龍將軍,乃仁義播於四方、忠心可鑒日月的漢室宗親公子劉琦是也。」
「鄧司馬所言非虛,只是,公子為何不舉義旗而遠走他鄉,實在令人匪夷所思。」見劉琦一幅波瀾不驚的帝王氣派,趙雲已被鄧芝說得心動,但還不至於就全信了鄧芝的話,要棄公孫瓚直投劉琦。
鄧芝哈哈一笑:「子龍將軍安知公子不舉義旗?公子拋卻襄陽錦衣美食,只帶二百親兵赴新野剿匪安民,你道怎滴?不出半年,在公子的仁治下,方圓五百里,荒野變沃土,饑民成富戶,百姓有田種,有衣穿,有飯吃,有歌唱,一個小小的新野縣城可比洛陽、長安之繁榮,一時人戶數十萬,義軍投從如過江之鯽,仁義之師勇冠天下,新野在公子仁治下已成亂世一方靜土,百姓安居樂業之桃源。所有這一切,又怎一個仁字義字道得盡。」
「公子威武。」聽聞鄧芝所言,趙雲眼中盡顯崇拜之色,朝一臉沉著冷靜的劉琦一拱手,只一句公子威武便道出了心中對劉琦的敬重。
「將軍威武。」劉琦面色平靜向趙雲拱手回應。劉琦心喜獲得了趙雲的敬重是大快人心的事,越是心中高興卻越是要表現的平淡無奇,這才顯得自然而不做作。
顯然趙雲被鄧芝巧舌如簧說動,百姓避戰亂而能安居樂業的桃源勝景正是趙雲的理想,投奔公孫瓚也好,單打獨鬥也好,為的就是百姓衣食無憂啊。
為徹底打消趙雲最後一絲欲投公孫瓚的顧慮,鄧芝又道:「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吾雖為平民,卻受公子知遇之恩。公子仁義常將杯中羹分於將士百姓,且又常歎百姓受苦身為漢室宗親良心過意不去,新野數十萬百姓交口稱頌公子仁德,公子常為天下百姓憂心,奈何身邊義士太少,故四方遊歷,欲聚名士義士打起匡扶漢室的旗幟來,不知子龍將軍可否願意同助公子舉事?」
鄧芝還真能說啪啪啪一大通,問趙雲是否願意投從劉琦,問得還真直接,聽得趙雲是蠢蠢欲動。
趙雲可不傻,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對面英姿少年劉琦玉樹臨風,弱冠之年竟贏得萬民擁戴,可不得了啊。
這是鄧芝傳達劉琦的心聲呢,將公子不好當面說的話由鄧芝表達了出來,鄧芝言畢,心潮澎湃的趙雲見劉琦眼中閃露期待的精光,迫不及待地在等著趙雲表態。
趙雲可是個明白人,要是今兒個錯過了公子劉琦,恐怕今後個就要與身為漢室宗親仁義愛民的公子劉琦為敵了,那可不是趙雲想看到的結果,投奔漢室宗親的劉琦舉義旗匡扶天下,就是正統的建功立業的仕途了。
男子漢大丈夫當斷不斷,必受其亂,趙雲心下已定,在回答鄧芝是否願意共同輔佐劉琦時,趙雲脫口而出,聲震雲霄:「我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