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天一天過得很快,眼看著半年的產假即將結束,誰來帶孩子,成了擺在他們面前最迫在眉睫的事情,秀和海,已經就這個問題進行了再三「磋商」但一直存有分歧。舒嘜鎷灞癹
海態度很明確,堅持讓秀回章寨住,孩子自然由爺爺奶奶看著,海週三回家,週末如果秀想回西貝,就抱著孩子回來,不想回,海就自個回來。
秀不同意,在章寨的那些個日日夜夜,尤其是月子裡的是是非非,讓她一想起來,就心跳加速、頭皮發炸,這好不容易逃離苦海,現在讓她回去,打死她都不樂意。
回馮莊也不現實,這不是剛結婚的時候,一個人怎麼都好辦,現在有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孩子還沒有斷奶,需要一個人專職伺候,吃喝拉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秀娘家有四、五畝地需要種、收,還養了那麼多張嘴需要忙碌,別說帶孩子,就是不帶孩子,父母已經像陀螺一樣的轉了,再把孩子仍在家裡,秀心疼父母,實在不願意。
秀打算,讓婆婆來來西貝看孩子,老人雖然腰彎背駝,但是看著一個不會走的孩子,只要給點吃的,洗衣服、尿布、做飯什麼都不讓她做,有點辛苦,應該還能湊合,這樣,秀就能每天回西貝了,也解決了住宿和看孩子兩大難題。
說千到萬,秀就不想回章寨。
但是海說了,他早就考慮並且給家裡商量過了,如果讓老太太到西貝,先不說能不能帶孩子和辛苦與否的問題,那家裡老頭子和兩個孩子怎麼辦,老太太在家覺不著,離了她,還真轉不開圈,秀一聽就惱了「老頭子又不是七老八十不能動,我看平時他嘴刁的時候,什麼飯菜都能鼓搗出來——老太婆做的飯什麼時候合過他的心意,要說兩個孩子更不是問題,現在小俊都上初中住校了,澤峰開學就5年紀了,也不小了,實在不行不能轉雲川去,老太婆已經幫他們照顧那麼多年,現在咱的孩子小,需要人帶,讓誰說也不過分吧」
「人家也沒說不給你帶孩子,你把孩子送去唄」聽女人嘮叨,海無奈的爭辯,
「給我帶孩子,是我一個人的?他可姓章,不姓馮,你聽好了,她不是給我帶孩子,那是他們的孫,是你們章家的種,如果你讓孩子姓馮,我就理直氣壯的交給我媽帶,我爸媽一准連半個不字都會不說。」秀窩著一肚子的火氣,正無法發洩。
三番五次的吵吵嚷嚷,每次都是不歡而散,最終秀開始上班了,小兩口也沒有拿出最佳方案,秀就先住在了娘家,孩子當然也是交給了母親。
正是8月流火,地裡活相對輕鬆,該收的也收了,該種的也都種上了,平時主要的就是田間管理,除除草、打打藥,隔三差五的上點肥料,許多男人都趁著這個農閒或是找個建築隊打打零工,或是開上三輪車到市場上販個西瓜,倒騰個青菜筐,魚簍子,賺幾個零花錢;而女人主要就是在家帶帶孩子、做做家務,家務活沒有數,想幹就干,不想幹,也沒有人嘮叨,只要一日三餐料理好就行。
秀娘家也一樣,只是家裡餵了十幾頭豬和上千隻蛋雞,一年四季也沒有閒著的時候,那些雞呀,豬呀一直都是由父親操持,母親平時就是一日三餐或給父親打個下手,給雞添點水,拾個雞蛋什麼的一些輕活,像出豬圈糞,出雞圈糞這些重活,幾乎都放在週末進行,主要是秀和海回家都能幫一下忙。
現在秀要上班,孩子就先交給母親帶著。
父親發話了「不就是一個孩子嗎,成天嚷嚷有用嗎,你們也別犯愁,你公公婆婆歲數也大了,不像我們年輕,現在地裡不忙就讓你媽先給帶著,如果家裡實在忙不開,就送到章寨讓你婆婆看幾天,兩家都打把手,也就兩三年就熬出來了」
「就是,我給你帶著還不放心,一個孩子就把你們難為成這樣子,想當年,你們姊妹四個,你爸還在黑龍江打工,我既要種地,還要照顧你們,我還想你們那個晚奶奶幫帶孩子?,她不找茬罵我,我都謝天謝地了,怎麼著,我這不也熬出來了,你們一個個不都挺好的,過日子嗎,累點、忙點,也死不了人」
「就是你媽說的對,知道你不想去章寨,俺們也不逼你,你知道咱家裡餵豬、喂雞活多,你和海到家多給我們搭把手就行了」,
有了父母的承諾,秀那懸著的一顆心終於放下了,海更不會說什麼。
馮莊離鎮子空間位置不遠,只是中間一條大河相隔,讓兩地村民非常不便,在早些年兩岸的群眾,僅靠一條水泥船通行。
秀每天上班都要從河上經過。
這條河從馮莊村北蜿蜒著通向遠方,據說是京杭大運河的一個分支,秀曾聽母親講過這條河的來歷,58年,正是中國三年自然災害最嚴重的時候,主要是為了解決當地農業灌溉的問題,政府發動群眾,開挖了這條橫貫東西,寬約三、四百米大河,與京航大運河主河道貫通,全長約100公里。
這條河是平地挖成,秀的姥姥和姥爺都曾是挖河大軍中的一員,那時沒有什麼挖掘機、運輸車等現代化機械,全靠手挖、肩挑,整個雲川地區都動員開了,按縣、鄉、村逐級劃段,分段開挖,男女老少,齊上陣,密密麻麻一河道,像螞蟻搬家,更是愚公移山,歷時一年多終於成就了如今波瀾壯闊的大河,清澈的河水灌溉著沿岸幾百萬畝的良田,成了雲川市的母親河。
早年曾作為挖河大軍一員的姥姥,早已經因病作古,但每次經過這條河秀總會想起她,聽母親將,那時候年景差,姥姥挖了一天的河,晚上回到家還得趁著月色,到地裡拾凍的硬邦邦的胡蘿蔔櫻子、白菜幫和爛紅薯根子,撿回家拾拾掇,蒸成菜窩窩頭或菜粥餵給三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