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恩?你怎麼看?」見的乾隆問話永恩的臉一下子拉得老長,李塵這一招卻是是恨,這個時候永恩突然想起伍秉鑒前一段時間提醒自己的『李塵不可小視』可是如今呢?這一下李塵便將了自己一軍。
永恩看看和珅,卻見和珅在哪裡低頭不語,長時間的和和珅接觸,永恩哪裡不懂得和珅的心?和珅這人雖說愛財,可是卻不局限於財,若是乾隆皇帝贊成的和珅永遠不會反對,因為和珅清楚明白的知道乾隆只有抓住乾隆皇帝的心,和珅才能賺得大批大批的銀子。若不是如此,李塵這個額駙就是和珅兒子豐申殷德的。
雖說明白這些但是永恩卻不敢回話,這搞不好一下子得罪乾隆,他也吃不了兜著走。在大清現階段畢竟還是皇權至上,任何挑戰皇權的事情畢竟都是徒勞的。
「回皇上,永恩認為額駙所言甚是,然而面對重開市舶司永恩不贊成。」
「哦?說說你的意見?」乾隆問道。
「市舶司乃是前朝管理海務所設立的衙門,可是結局如何?想必大家也知道,在明嘉靖年間,倭寇橫行,嚴重影響了朝廷安慰,若是我大清一味盲目的照搬前朝的政策,恐怕海務不僅不會好轉,更有可能給大清帶來致命的損傷,反觀我大清朝,自聖祖以來成立廣東十三行之後,以商人自治海務,我大清海關得到長久以來的安穩發展,每年給朝廷進獻的銀子占朝廷戶部的十之有一,效果顯著,所以永恩認為李塵的提議雖然好,可是具體實行起來並不樂觀。」
「王爺此言差異,我所言的並不是有朝廷派人直接管轄,而是又朝廷監管海務,防止那些商人在欺上瞞下影響朝廷稅收而已,而且王爺所說的朝廷海關稅收占占戶部稅收的十之又一,那恐怕是雍正爺年間打理正值貪污的結果吧?就現在不是我李塵所言,廣東十三行現在占戶部稅收的百之又一夜不見得。所以為了擴大朝廷稅收,我大清對外貿易朝廷所佔有的趨勢不可擋,萬不能在讓那些商人從中謀占朝廷利益。」李塵高聲回道。
「在這裡李塵所說要成立的也不不是像前朝一樣的市舶司,而是成立一個一個新型的具有我大清獨特特色的遠洋招商局,僅僅是有朝廷負責遠洋招商,具體的實施人還是由廣東十三行的人實行。而且如此我大清對外的貿易就不僅僅局限於廣東十三行,而是由晉商、徽商、浙商、等等地方商人根據自己的具體利益通過拍賣的方式取得同外國商人的交易自主權,並且交易的物品、金額等一律在遠洋招商局登記,這樣我大清便能更好的保護我大清商人在同外國商人交易。而且可以更好的管理對外貿易,增加朝廷稅收。具體的實施辦法,李塵昨日已經以奏章的形式呈現給皇上。請皇上明鑒。」
「額?你不說我到忘了?宋世傑?把昨日刊印的額駙的奏章給眾位大臣看看。」乾隆對著身邊的宋世傑道。
「是,皇上。」說罷便見一眾小太監,一人拿了一張宣紙,上邊密密麻麻的印著幾十行子,看樣子少說也有上萬字,看來李塵準備這件事情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
「啟稟皇上,在眾大人看奏章的時候,李塵還有一件事情要回稟皇上?」李塵高聲道。
如今天氣炎熱,這一下子便又是半個時辰過去了,見大家都很專注,李塵也終於提到正題上,乾隆爺不著急。看看台下的十五阿哥永琰,永琰正一本專注的看著李塵奏章,眼神裡邊露出讚許之色。
「恩啊,先不急,宋世傑,今天天熱,你去把大門開開,給眾位愛卿涼快一下?」乾隆道。
「是,奴才遵旨。」
片刻之後,大殿的房門才徐徐拉開,一陣涼風突入起來,原來他們在這金殿的這般時間,外邊的天氣已經陰了下來,一陣涼風襲來,乾隆皇帝也暗感一陣清爽。
「李塵?你有合適回稟啊?」乾隆皇帝問道。
「啟稟皇上,昨日晚上,李塵探訪了英使馬嘎爾尼勳爵大人,馬嘎爾尼大人有奏章呈現,本來昨日李塵是準備先像和中堂請教的,可是昨日裡,和中堂不在行轅,李塵等了良久不見和中堂,因此今日李塵這才斗膽想皇上,呈上英使的使書?請皇上過目。」
李塵看了一眼和聲高聲道,和珅這才想起來昨日裡發生的事情,昨日自己在行轅之中,閒來無聊,正好福康安福大人來此,說要請和珅出去玩玩,以前和珅和福康安兩人都抹不開面子,福康安看不起和珅,和珅也看不起福康安,可是自從前段時間和琳取代福康安做了兵部尚書之後,兩人的關係便緩和了許多,昨日福康安登門拜訪,和珅字不能扶了福康安的面子,於是兩人便一同出去玩樂,直到了夜間三更才回到行轅,輕輕收拾一番這才慌忙趕來上朝?如此說來?昨日的事情也是福康安故意而為之了?可是這李塵拿來的這麼大的手段?讓福康安言聽計從呢?
其實這些說來還要看汪勇了?想福康安常年征戰在外,那些個糧草軍費,朝廷分撥下來哪裡還有絲毫?這幾十年要是不是因為徽商汪勇的幫助?他福康安哪來的這赫赫戰功?昨日裡間,汪勇登門拜訪,暗中指名了,昨日晚上,希望和珅不在行轅,福康安受了汪勇這般的好處,如今汪勇有事來求,福康安自是不能扶了汪勇的面子,況且僅僅是讓和珅一晚上不在行轅嗎?也不是什麼大事?況且福康安也確實喜歡,汪勇送來的大佛,於是便痛快的答應了汪勇?誰知?今日?誰知?誰知原來伏筆在這裡埋著呢?但是令福康安好奇的是,這李塵怎麼會和徽商搭上線的?不是說李塵和徽商沒有什麼關係嗎?福康安甚是費解。
但是福康安哪裡會想到,李塵早已經和汪勇達成了協議,而接下來呈現的英國使書,便是在汪勇這個具有超前的商業目光的參與下,全權參與制定修改的?而且在李塵的勸說下,英使馬嘎爾尼十分勉強的同意了這一份協議?
乾隆皇上拿到馬嘎爾尼的使書,靜靜的看著,也不說話,在乾隆看來,於英使談判的問題,本應該就是由李塵全權負責的?如今沒了和珅的參與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妥?
乾隆打開使書,便見上邊細細仄仄的一共列了十餘條,整體看來這使書,對大清朝百利而無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