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義向兵士們傳授他初創的形意連環劈刀。舒蝤梟裻他將形意拳法中的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精髓注入刀法中,繼承並改進了劈崩刀法,攢炮刀法,橫裹刀法,雲領刀法,撩削刀法,使刀法得到延伸,刀長而意遠,結合形意拳抖崩之力。正是精拳術者,必精拳械合一,身刀合一,虎坐龍蹲,刀似猛虎,動作敏捷,進擊扑實,形成獨特的形意連環劈刀風格。
李存義愛將刀稱為「轉環刀」,但刀背並沒有鐵環。刀背加鐵環為裝飾,是宋朝以後禮儀刀的樣式,但現在持刀要對付敵兵或土匪,鐵環「匡匡」響就破壞了隱蔽性,所以不能要鐵環。刀上無環,為何稱為「轉環刀」呢?因為刀用的是「轉環槍」之法,敵人的槍架住了我的槍,我的槍不改原式,擦著敵人的槍一轉,繼續扎過去,此為轉環槍。李存義刀法也有此特點,以刀刃對著自己,敵人的刀劈過來,以刀背磕擊,碰觸之間,刀身就翻轉了,刀刃劈向敵人,便是轉環。
光緒十七年,兩江總督劉坤一又受命幫辦海軍事務。
劉坤一帶李存義參加一個海軍軍官的私人宴會時,聽到有些軍官醉漢酒後吐怨言。
他們說朝廷軍事變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裝備的低級階段,陸海軍總兵力雖多達80餘萬人,但編製落後,管理混亂,訓練廢弛,戰鬥力低下。現在北洋水師甚至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現在慈禧太后為了準備她將在三年後的六十壽誕,將這些費用來修建頤和園,以供自己「頤養天年」。兩國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與明治天皇相比,就如同一個能能腳一個下蹲坐一樣對照鮮明。
一個懂時事的軍官則講:
「四年前,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謂清國征討策略,逐漸演化為以侵略我大清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其第一步是攻佔台灣,第二步是吞併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我大清,第五步是征服亞洲,稱霸世界,實現所謂的八紘一宇。
「早在二十六年前,狗日的明治天皇睦仁登基。那種畜牲不如的人物還自稱天皇,我一直稱呼他們為狗日的。狗日的一登基,就在《天皇御筆信》中宣稱『開拓萬里波濤,宣佈國威於四方』,蓄意向海外擴張。
「但根據日本的大陸政策,日本第一個侵略的矛頭就是我國台灣。過了幾年,日本開始侵略中國附屬國琉球,準備以琉球為跳板進攻台灣。狗日的天皇下詔,單方聲稱琉球為日本藩屬。兩年後發生了琉球漂民被台灣高山族殺死的牡丹社事件。日本利用咱們某些官員的糊塗,竟稱琉球是日本屬邦,並以此為借口大舉進攻台灣島。但日本和我國實力懸殊,加上水土不服,日軍失利。在美英等國的『調停』下,日本竟向我大清國勒索白銀50萬兩,才從台灣撤軍。後來,由於朝廷的軟弱無能,日本完全併吞了琉球王國,改設為沖繩縣。」
李存義對醉漢講的話聽得很入耳,但這時有人卻對醉漢說:「你喝多了,酒壯慫人膽,酒後話多,言多必失。」
醉漢卻接著講:
「前年,小日本爆發經濟危機,對開戰的要求更加迫切,就在這一年,時任日本首相山縣有朋在第一次帝國議會的施政演說中拋出了所謂主權線和利益線的理論,將日本本土作為主權線,大清國和朝鮮半島視為日本的利益線,聲稱日本人口不足,必須武力保衛利益線,加緊擴軍備戰。」
「馮將軍,你別危言聳聽了!你喝多了!」有人高聲叫嚷
「我馮子材今天一點也沒喝多,我倒在杯裡的全是白開水!」原來此人是馮子材。
馮子材繼續講道:「今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我們乞援。日本認為發動戰爭的時機已至,向朝廷表示『貴政府何不速代韓戡?……我政府必無他意』,誘使咱們朝廷出兵朝鮮。朝中沒有識破這是日本的陰謀,於是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精銳2500人於6月6日左右在朝鮮牙山登陸,安營紮寨準備鎮軋起義,同時根據天津條約通知日本。後來朝鮮政府和起義軍達成了全州和議,清軍未經戰鬥起義就平息下去。當時聶士成就向清朝實權人物李鴻章建議迅速撤兵,這樣便使日本在朝軍隊陷於孤立,在國際言論壓力下也會自動撤軍。但李鴻章遲疑不決,最終給日本人以可乘之機。」
「啥話也說,老馮膽大包天了。」有人說。
「耿直人。」又有人說。
李存義對馮子材頗生好感,便湊過去敬酒。兩人開始交談,繼而到外面交流武藝知識。馮子材對李存義的武藝很佩服,問了許多關於形意拳的事情,李存義有問必答,還表演形意拳和八卦掌給馮子材看。
當李存義表演八卦掌時,馮子材上前推李存義的掌,卻沒推動。
「我以為你在沿圓周轉,向圓心的掌沒有什麼推力的,想不到推力還挺大。」馮子材說。
「八卦如推磨,就像推碾子一樣,兩手得時時往外送兩股勁,不然碾子跑得再快也不行,碾砣除了向前跑還要向下碾。」李存義說。
「練功的心法是很重要。」馮子材說。
「正確的意念是必須的。」李存義說,「武林裡有句取笑形意、太極、八卦姿勢的話,叫『太極如摸魚,八卦如推磨,形意如捉蝦』,這只是描述外形,須知如果意念不對,魚摸上也會跑掉,米碾上也不爛,蝦碰上更會蹦走。如果意念夠強,再滑的魚也溜不掉,再硬的米也能碾爛,再歡的蝦米也彈騰不起來了。」
馮子材開心地哈哈大笑。
人們驚異兩個隔著好多級別的大官和小官能談成塊。
其實馮子材也出身勞苦大從家庭,當上高幹後從來沒瞧不起過平民百姓和窮人。他嘉慶二十三年8月17日生於廣東欽州縣城沙尾街的一個小商販之家。父親馮文貴、母親黃氏早早棄世,年紀幼小的馮子材只得獨自步入艱難時世,先後做過木工,在欽廉地區護送過牛幫,甚至流落街頭,備受欺凌。也正是由於這段經歷,形成了他嫉惡如仇,不畏強悍的性格,還練出一身好武藝,為後來的軍旅生活打下了基礎。
一天,趁劉坤一派他去京辦事,李存義去了李瑞東家,遇到大刀王五。王五講了劉坤一害人的事。
話說王五在南方有個結義朋友叫李揚才,是馮子材的老部下,因馮子材奏參過湘系官員、太平知府徐延旭,劉坤一的幕僚趙沃為了給徐延旭報仇,便向劉坤一讒詆馮子材的鎮江舊部、曾任廣西邊軍重要將領的李揚才,致使其後來無法在兩廣謀得差事,於光緒四年即1878年反叛入越。越南政府無法戰勝李揚才,遂向清政府求援,清政府因命馮子材率領廣西邊軍入越清剿。馮子材瞭解到趙沃激反李揚才的內幕後,便與廣西巡府楊重雅聯合參奏趙沃有防守邊關之責、卻沒能堵御和追剿李揚才。清政府納奏,將趙沃革職。老於官場的劉坤一早就看到趙沃的問題,但仍去函一次次為趙沃叫屈,然後做盡包庇趙沃的手腳,後來趙沃終於在中法戰前復職,繼而在戰前怯敵。劉坤一同時赤膊上陣與馮子材為難,利用職權挖空心思地迫之害之,極力主張責成馮子材帶病限期擒獲李揚才,設法為馮子材設置陷阱,逼馮子材走上絕路。所幸的是馮子材終於在清政府規定的兩個月限期內捉獲了李揚才,用事實粉碎了劉坤一的誣蔑。清政府覺得劉坤一此舉做得太過分,繼續當兩廣總督無法與馮子材共事了,便將他調任了兩江總督。
王五又講了一個段關於馮子材的故事:光緒十一年,法軍逼近鎮南關,潘鼎新不戰而逃,法軍燒燬鎮南關城牆後樹立了一塊「中國門戶不復存在」的羞辱牌子暫時撤退,中方戰局再度惡化。年過七旬的馮子材臨危受命,率萃軍迎擊法軍。為表此行決心,馮子材把兩個兒子帶在身邊,以示閤家赴難。臨行時他囑咐家人,一旦廣西守不住,就全族遷回江南(馮不曾娶妾,唯一髮妻是鎮江人),誓死不做亡國奴。全軍聞之無不感動。
在普法戰爭慘敗後內亂不止的法國其實是諸列強中戰鬥力相當弱的一國。清軍戰敗主要是因為內部矛盾重重,不但湘、淮、綠營內鬥不已,連同系統的人也不和。譬如同屬湘軍的王德榜、蘇元春,便坐視對方戰敗,互不救援。馮子材到任後開誠佈公,召集各路將領開會,勸大家消除派系成見,同心協力,以國事為重。馮子材之所以有信心撮合這班「正規軍」出身的驕兵悍將,在於不久前發生的一件事。萃軍在路過集鎮時,某米線鋪老闆揪住一位萃軍士兵不放,大聲說當兵的吃飯不給錢,引來很多人圍觀。
馮子材見狀便上去詢問,那士兵極力辯稱自己沒吃,馮子材便跟老闆說:「我們萃軍軍紀有『四斬令』——『攔路搶劫者斬,強姦婦女者斬,偷牛偷豬者斬,拐賣人口者斬』,士兵是不能上街自行買飯吃的,遑論強搶偷拿。」但老闆一口咬定這個士兵吃東西不給錢,還諷刺萃軍不過徒有虛名。士兵又急又氣,拔出佩刀說:「你不要誣蔑馮大人,我沒有吃你的米線,不信就剖開肚子給大家看!」說完,那個士兵真的剖腹自盡。馮子材含淚派人檢查,該兵腹中果然沒有米線。真相大白後,萃軍及馮子材威名大振,不單民間對萃軍敬佩,就連王德榜、蘇元春等人也都服了馮子材。淮軍大將王孝祺在會上帶頭提議:「今無論湘、粵、淮軍,宜並受馮公節度。」劉坤一、李鴻章等人眼中的「雜牌軍」領袖馮子材就此被眾將公推擔任前敵主帥,領兵出關。
李存義感覺劉坤一夠噁心人,便與劉坤一疏遠起來,並想到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