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小樓蓋上了最後一片灰瓦,干了窗欞上最後一層清漆,外鄉人又找了城南最好了李木匠譚木匠,關起門來做起了傢俱木器,這譚木匠李木匠在小樓裡一關就是三個月,月桂城只看得那木料清漆一船一船的運進去。
刨花一船船拉出來,卻不免又是一陣猜測,這外鄉人要做啥子樣式的桌椅板凳床鋪塌幾,自家人用傢俱哪裡用得了這麼多的木料和工時。
只是那外鄉人這時卻早已不在月桂城內,從小樓建好後他就翻了青崖山出去,不知去了哪裡。偶爾能見到那外鄉人水靈靈的婆娘,不時出現在小樓的窗口,眺望北邊的山景,或者吹吹南邊的江風。
雨季過後,譚木匠李木匠從小樓裡出來了,那外鄉人也回來了,讓月桂人猜測了半年的謎底也終於揭開來翻過青崖山回來的外鄉人在小樓那分成兩份的門上,掛了個蓋著紅布的牌匾,又請了北城清雅書院的宋先生給選了黃道吉日,在一個桂花開了的早晨放起了鞭炮,請了全月桂城的人,到他的「南北茶樓」喝免費的大碗茶。
從茶樓北一側的門進,一進門便是一道屏風。
說來,這屏風也是讓那月桂城的人談了好久的話題,不為別的,只為這屏風上畫的,正是那月桂城的全景,從南到北,從婆羅江到青崖山,每一間房,每一棵樹,江南魚市的每一個販魚的攤子,江北書院裡搖頭背書的孩童,全都在這屏風裡,開業的當天便在這月桂城中引起轟動,至今仍常有孩童下學後溜到此處,在那屏風中找尋自己的位置,隔壁的小花又在哪裡玩耍。
繞過屏風,一樓大堂不設桌椅,卻只在窗邊席地鋪設竹蓆矮几,每桌之間以載在盆內的矮竹或石雕盆景相隔,古風盎然。
如移步二樓雅間,還可直接從雅間通向水榭,日可遠眺山景觀那滿山翠綠,夜可推窗望月聽那竹林風聲,更妙的是那外鄉人從山外帶了許多名人字畫懸掛其中,常令癡迷此道者流連忘返。
偶爾那外鄉人的妻子還會撫琴和景,清雅的琴音從水面傳來,實在是風雅之極,一時間北城的文人雅士皆以登北茶樓飲茶聽琴為樂事。
從茶樓南一側的門進,倒是普通的茶樓模樣,只是那外鄉人妻子親手煮制的大碗茶,不知是從哪裡帶來的方子,香味濃郁,甘甜解渴,喝了讓人覺得渾身通透,彷彿每一個毛孔都透出了一股子茶香,一碗下肚,好像一天的疲憊都隨著這茶香飄到了青崖山那頭去了。
加上那女子招了幾個廚娘,親自教她們做的幾樣茶點也是極其精緻美味,更是讓這南茶樓來往賓客絡繹不絕。甚至知府大人在北茶樓聽了琴,又到南茶樓吃了茶點後,也高興的當即親筆寫了副對聯給這南北茶樓南來客茶香留步,北往者琴音駐足,雅俗共賞。
從此月桂城的人知道了,原來這橋上面,也是可以住人,甚至做買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