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暴君劉璋

正文 第980章 冊封 文 / 不死奸臣

    帶著士兵分到車碾兩旁,好厲害黃月英一左一右,隨劉璋進入車碾,然後侍立兩旁。

    「好大的馬車。」劉璋一個人坐在裡面還真覺得空曠。

    伏壽帶著文武百官進入正殿,在門口,太監從伏壽手上接過詔書,大聲宣讀擁立新帝的詔命。

    待宣讀完,上千文武,上萬士兵一起下拜:「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新帝登基,國運昌隆。」

    隨著太監的尖聲唱幕,劉璋被一名太監扶持下來,緩緩走向殿門,後面好厲害,黃月英,張任,黃權,蔣琬,折蘭英,樊梨香,趙雲,馬超等依次跟隨。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劉璋踏上玉階坐上龍椅,殿中群臣參拜。

    公元209年十二月十二日,伏壽下懿旨立劉璋為大漢新帝,以元和為年號,210年為元和元年。

    「眾卿平身,自黃巾之亂到如今天下一統,已近三十年,據董卓入京,也已二十年,大漢終於重歸一統,百姓得享太平,諸位皆勞苦功高。

    燕王黃月英,自襄陽跟隨,屢敗強敵,政略奇謀百出,功勳當居首位,朕冊封黃月英為太師,領中書令,參議軍部。」

    「謝吾皇。」黃月英下拜,三省六部制已經和群臣通過氣,這些人倒也知道什麼是中書令,三省六部制三大文官,尚書令,中書令。門下侍中,中書令看皇帝賦權,權位可大可小。

    至於太師,那不過是一個榮譽虛銜。

    「現在由燕王宣讀恩詔。」

    黃月英上前一步:「新皇登基,尊皇太后伏壽為太皇太后,大漢從元和元年始,啟用三省六部制。

    三省為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六部為吏部,戶部,刑部,禮部,兵部。工部,諸部職權皆明細於書,發封諸臣。

    另設御史台,信訪部。

    御史台之職權,可監察三省六部所有文武,貪腐舞弊,以權謀私。尸位素餐,皆在監察之列。

    御史台直屬皇帝,不屬任何部門管轄,最高部門與三省等同。各地設下屬機構。」

    眾文武驚了一下,黃月英在與眾大臣通氣的時候,只說了三省六部,卻沒說這個多出來的御史台。

    三省六部本是完善的。刑部,吏部。皆可對官員考核和對犯罪官員查處,但是現在卻多了御史台,可以監察百官。

    而且御史台還直屬皇帝,不受任何部門管轄,這權力得多大?恐怕後任何官員都要仰監察部鼻息。

    若無約束,監察部絕對是最吃香的部門。

    「信訪部之職權,皆為諫言之官,負責總結行政弊端,民間疾苦,高部門與六部等同,直屬皇帝,各地設下屬機構,直達鄉級。

    鄉級信訪部需按時調查民意,接受百姓直接上訪,各級信訪部接受來自官員和百姓的舉報。

    信訪部言官,除非謀逆之言,否則絕不因言獲罪,包括皇帝錯誤,可直言不諱,若有舉報拒不上報,有上訪拒絕接納,輕則免官,若造成重大影響,進入刑罰。

    另設錦衣衛,直屬皇帝,錦衣衛指揮使由皇帝親命,職責為監察御史台,信訪部,有跟蹤,潛入,喬裝等權力。

    凡是發現御史台不作為,與行政官員沆瀣一氣,信訪部截流不報,遏制上訪,上至御史台信訪部長官,下至御史台信訪部鄉級官員,皆可緝拿,無需向任何部門報備。

    信訪部官員犯罪,罪加一等,御史台犯罪,罪加三等,任何部門阻錦衣衛辦案,視為叛逆。

    錦衣衛僅負責監察御史台,信訪部,其餘行政部門不在監察範圍,若三省六部犯罪,錦衣衛查出,可報於相關部門,無執法權力。

    錦衣衛越權執法,嚴懲不貸。」

    眾文武唏噓不已,這三個部門,職權是一個比一個大啊,可是卻也都限制了職責範圍。

    劉璋一直就覺得,三省六部制雖然職權嚴密,但是對官員自身的約束實在薄弱,所有將後世原本鑲嵌在三省六部的兩個部門,監察和諫言兩個部門剝離出來。

    言官無罪,在古代封建社會就已經有這樣的認識,但是除了個別大膽的言官,其他言官害怕得罪人,以至於這個部門成了最沒用的部門。

    有的時期,言官直接成了個朝堂擺設,一大堆御用文人歌功頌德的人充斥其中。

    劉璋將這個部門剝離出來成為信訪部,直屬皇帝,不受任何部門約束,就是讓他們有敢於說話的空間,不用害怕得罪人。

    雖然現在底層百姓基本沒有什麼訴求自身權利的覺悟,但是如果地方官做得過分了,比如在土地令執行時舞弊,在丈量標準土地的時候,給親屬或豪門定的多,或者對四科舉仕舞弊等等。

    這些肯定會引起百姓憤怒,百姓需要一個宣洩的口子,那信訪就很有必要。

    御史台本身在後世是負責監察的,權力很大,可是也同樣因為屬於百官體系,諸多掣肘,只有剝離出來,才能給他們安全執法的空間。

    而這兩個部門很明顯,如果真的只是直屬皇帝,一個皇帝也照看不了他們,特別是御史台,要是沒有壓制,那還不翻天了。

    信訪部同樣需要制衡。就算這個部門因為不屬於百官系統,不用怕其他官員打擊報復,那也可能因為賄賂和官官相護,拒絕一些舉報和信訪,瞞報,漏報。

    那皇帝豈不成了瞎子。

    這樣的部門當然要有個強力掣肘,劉璋一下子就看重了朱元璋發明的赫赫有名的錦衣衛,這個讓人聞風喪膽,號稱無孔不入的部門。對監察部和御史台的威脅必定是巨大的。

    御史台不用害怕任何官員,但是錦衣衛無孔不入,如果是在監察過程中徇私舞弊,以職權獲利,那就必須得面對錦衣衛。這種威懾力應該還是有的。

    信訪部門要截流下面的舉報上訪,在錦衣衛面前恐怕也需要點勇氣。

    但是明朝錦衣衛的弊端更加明顯,監察百官,權力太大,以至於整個朝廷都籠罩在錦衣衛的陰雲之下,最後明朝皇帝還不得不設置東廠西廠來制衡。

    劉璋從來就不想自己這個朝廷都是陰雲密佈,三省六部制職能是勸的。需要的只是一個監察系統。

    錦衣衛的手絕對不能伸進正常的行政部門,如果只是監視御史台和信訪部,劉璋覺得錦衣衛應該好使。

    這種權力剝離,互不統屬。劉璋是從三權分立得到的啟發,但是劉璋並不知道西方的三權分立具體什麼樣子,他也不需要知道,因為情況各不相同。肯定不能照搬。

    劉璋的期望是三省六部正常行政,御史台和信訪部監督行政。錦衣衛負責御史台和信訪部的權力公正。

    若錦衣衛犯案,越權執法可交刑部,若是執法不公,群臣可直接上書於皇帝。

    這是劉璋的理想模式,但是頒布之後是不是會這樣運轉,劉璋還不知道,但是體制是時間來檢測的,暫時劉璋就想到這麼多,也是和黃月英商議過的,如果以後發現紕漏,可以再適當修改。

    眾文武靜靜聽著,這新體制關係以後的為官,雖然聽著很嚴密的監察網,但是畢竟還沒有試行,眾文武都在想這些監察到底會怎麼樣。

    黃月英繼續道:「三省六部之兵部,負責軍械,兵籍管理,所有兵部官員,必須有相應從軍經歷,兵部尚書必須是老將退役,無從軍經歷者不得進入兵部。

    三省六部之戶部,負責所有軍隊後勤保障,非皇帝直接下旨,所有軍隊後勤不得越過戶部。

    另設軍部,直屬皇帝,負責管理將領陞遷,軍隊訓練,作戰指揮,以及邊軍與中央軍輪替調動。

    非皇帝直接下旨,任何軍隊調動不得越過軍部。」

    軍權是中央集權最重要的保證,如果過分掣肘軍隊,那就會讓軍隊戰力急劇下滑,可要是不掣肘軍隊,強兵猛將是練出來了,可惜大將造反概率也大大增加。

    於是劉璋決定用戶部,兵部,軍部,三方制衡。

    古代有的朝代為了制衡軍隊,將指揮權和調兵權或者訓練的將領分開,造成兵不識將將不知兵,以至於軍隊凝聚力下跌。

    劉璋沒有打算這樣做,無論是調兵,指揮,訓練,皆在軍部手上,且由皇帝直轄。但是戶部制衡後勤,兵部制衡兵員,軍部也不是在軍方一家獨大。

    兵部負責統計兵員數量,管理軍械,皇帝可以隨時從兵部知道所有軍隊的概況,防止軍部多報兵員,截流截流軍餉,貪污軍械。

    這個部門顯然不適合文官,後世用了文官的,基本都造成了弱軍,於是劉璋希望啟用退役將領,這些人才是懂兵的人,軍部要玩什麼貓膩,應該能看出來。

    或許這些人文化不是很過關,但是劉璋覺得就算是中央文官,也用不著那麼博學,在老將中找幾個人當兵部文職,應該是不難的。

    「另設軍機處,直屬皇帝,軍機處由軍機參謀和軍機大臣組成,軍機參謀按需設置,軍機大臣限定六人,皆平級。

    所有政令軍令皇帝一言而決,若皇帝不決,交軍機處,需至少四名軍機大臣簽署通過,且反對不得超過一人。

    軍機大臣不得兼任其他任何職位。」

    行政部門需要嚴密的監察網。軍隊需要控制軍權和保證士兵戰力,新設的御史台,信訪部,錦衣衛,軍部,都是為了這兩個目的,且全部直轄於皇帝。

    皇帝的權力可謂空前的大了,但是這就必然導致一個問題,就像乾隆時期皇權完全集中一般。皇帝一個人忙得過來嗎?

    所謂軍機處,不過就是皇帝的秘書處,如果皇帝處理不了那麼多政務,就可以選擇一些不重要的交給軍機處。

    而軍機處不設首席,六名軍機大臣平級處理。按票數抉擇,互相制衡,雖然效率稍微低點,卻能防止一手遮天。

    要是六名軍機大臣始終不能達到四人通過,可交皇帝,也不會出現扯皮的景象。

    軍機大臣不兼任其他任何職位,同樣是為了防止軍機大臣徇私舞弊。

    劉璋並沒有像乾隆皇帝一樣。給軍機大臣收折子的權力,所有折子必須按照正常程序遞給皇帝,只有皇帝處理不了那麼多公文時,才遞交給軍機處。

    任何制度不可能沒漏洞。這已經是劉璋能想出來的最好的辦法,還是和軍部,御史台,信訪部。三省六部一樣,需要時間來檢驗軍機處。

    所有新的體制全部出來。幾乎將原來大漢的體制翻了一遍,但其實改變不大,畢竟三省六部制是建立在以前大漢曹和司的基礎上,只是分工更明確了而已。

    現在要增加的,不過就是御史台,信訪部,軍部,錦衣衛,軍機處。

    「現宣讀吾皇恩詔,立王后黃玥為皇后,冊封黃權為尚書令,李嚴,蔣琬,分別為門下侍中,其餘各部尚書,由尚書令與門下侍中任命。

    周不疑,曹沖,王甫,折蘭英,荀彧入軍機處,擔任軍機大臣。

    軍部以張任為首,下屬魏延,王越,趙雲,馬超,黃忠,兀突骨,王雙,曹彰,張頜,張遼,高沛等大將。

    王緒為皇宮衛隊長,好厲害為禁衛長。

    衛溫任北方水軍大都督,甘寧任南方水軍大都督,周瑜調入北方天津港水軍,擔任副都督。

    御史台由王累擔任尚書令,信訪部由秦宓擔任尚書。

    樊梨香擔任錦衣衛指揮使。

    杜微,龐統,朱亮,蔡洺等都護府職位,邊軍職位,邊疆州牧職位,皆軍部下屬……」

    各個部門的官員依次擬定,大部分都是早已擬定好的,像周不疑,曹沖這樣的,如果委任實權,肯定有爭議,但是又不能屈才,只能進軍機處,劉璋覺得這也是他們適合的職位。

    王甫代表著地方文官,折蘭英代表著軍方,同時也是少數民族方面的代表,對於氐人首領,少數民族明顯更有親近感。

    荀彧代表曹操麾下原有文武一派,這樣算是兼顧各方利益。

    所有文武與之前通氣時的職位,並沒有什麼出入,雖然其他許多人員進入文官系統,進的卻只是新設的幾個部門。

    只是這幾個新設的部門,都非常要害,讓其他文官都倍感失落。

    但是這種失落是暫時的,因為他們知道,馬上要宣佈,是真正的大頭,封侯拜王。

    黃月英將所有詔令宣讀完,長出了一口氣,待群臣謝恩,劉璋站了起來,對所有文武道:「如今漢室一統,體制草創,諸君共同努力,助大漢繁榮昌盛。

    除職能部門,朕將加封爵位,大漢之爵位,只發對大漢有卓越之功之人。

    所謂有功,並不一定是文武官員,或許你是醫生,你發明了一種醫治以前無法醫治卻流行的病症。

    或許你是農民,卻種出一種可以普遍種植的高產作物。

    或許你是工人,發明了一種高效率的生產機器。

    等等所有,只要是對大漢百姓的生產生活,對大漢的繁榮富強有卓越貢獻之人,不管士農工商奴隸富貴,皆可享有爵位。

    當然,功勳不同,爵位也有不同,有的人可能只是惠及一方,有的卻是惠及萬年,差異很大。

    所以朕將重啟六等爵,男,子,伯。候,公,王。

    其中王爵五等,公爵五等,侯爵從以前的二十等減少為五等,伯爵五等,男爵五等,子爵五等,共三十等爵。」

    下面的文武小聲議論著。這麼多等級的爵位,是來畫大餅,還是真的封出來?

    可是這些文武都知道劉璋是個務實的人,如果不需要這麼多等級的爵位,肯定不會設置出來。也就是說,既然設置了,那肯定是要封了。

    按照這個架勢,那是要封無數的爵位啊。

    這時他們有很強烈預感,自己被封的爵位,肯定比自己預想的要高。

    「但是爵位評定非常複雜,由於諸事倉促。到現在還沒完全評定,朕只冊封幾人,其餘爵位明日再行冊封。」

    劉璋說完也不管下面文武想什麼,立即道:「黃月英為川軍軍師。勞苦功高,以燕王加封並肩王,為第一等王。」

    「嘩。」群臣大嘩,並肩王。從古到今有幾個人到了這個位置?

    黃月英是除了劉璋外川軍第一人,她獲得最高的爵位。沒有任何人有意見,而這也恰恰成為眾文武的風向標,黃月英如果封的爵位低了,他們肯定更低。

    黃月英的爵位,直接關係他們的期望。

    原本覺得黃月英封個燕王就很大了,他們的爵位肯定小不了,現在黃月英竟然是並肩王,那豈不是自己也要活得一個大大的爵位?

    「加封張任為齊王,法正為秦王,魏延為吳王,折蘭英為北海王,皆為二等王,其餘爵位待定,明日可加封。」

    眾文武原來都是小聲議論,現在再也克制不住,殿中議論聲漸漸大了,這麼多的王,真是亙古未有暗示,甚至一些一心為公的文武,都有些焦慮。

    分封這麼多王,可不是好事啊,如果坐視不理,最後肯定造成中央權力敗落,如果想要中央集權,那麼……豈不是後面又要像漢初一樣剷除異姓王?

    劉璋給文武的印象一向是務實,這些大臣現在都有點不理解劉璋為什麼要這麼做了。

    劉璋登基第一天的朝堂,眾大臣都滿意而退,雖然官職上,多出幾個要害部門都沒自己份,原本以為權位極重的三省六部,被御史台,信訪部制衡後,如履薄冰。

    但是能有一個高爵位,封妻蔭子,那比現在這個官職更重要一些,何況自己官職的品階並沒有和原來通氣時縮小,可謂諸事圓滿。

    所有大臣裡面,只有一個人不是太高興的樣子,那就是黃權,黃權到了黃玥宮外,想去見見黃玥,卻見到劉璋帶著兵過來,應該是要進黃玥的宮門,雖然登基了,但是劉璋還是不習慣坐車駕,直接騎馬過來。

    黃權沒有進宮,直接回了府邸。

    ……

    黃玥按照禮儀迎接了劉璋到登基的正殿,然後就回了自己的寢宮,這時正坐在花園的一旁,看著風景,卻有些漫不經心。

    劉康從外面走進來。

    「母后,剛才我出去時,看到黃權伯伯在外面,我還沒出去,伯伯又走了。」劉康進來說道。

    「是嗎?」

    「要不要叫人去請伯伯進來?」

    「不用了,我知道你伯伯要說什麼。」黃玥搖搖頭,自從知道黃家犯案,並且將面臨大批的斬首,黃玥就一直精神恍惚,她理解劉璋為什麼這樣做,更知道,以劉璋的性格,黃家犯下這樣的事,只有這個結果。

    這麼多黃家的人被殺,哪怕知道劉璋殺人的理由,可是那些都是黃玥的親人,從小看著她長大的,又怎麼能無動於衷。

    更何況,裡面還有父親。

    「皇上駕到。」

    隨著太監的喊聲,黃玥站了起來,向進來的劉璋一禮:「臣妾參見皇上。」

    「快起來,你們退下。」

    劉璋揮退了下人,劉康也出去了,劉璋帶著黃玥進入屋中,看著黃玥半響才道:「玥兒,對不起。」

    黃玥緩緩搖頭:「夫君……皇上……」

    「你還是叫我夫君吧,這樣我聽著舒服一些。」劉璋還不太習慣稱「朕」。

    「這怎麼行?」

    劉璋笑道:「那就有人的時候叫皇上,沒人的時候叫夫君。」

    黃玥點點頭,這樣幾句話,反而好像讓黃玥心中平復了許多,也略微好受了一些,無論如何,劉璋還是在乎自己的,之所以那樣做,那是理政的需要,同時自己也應該知道劉璋的為人。

    「玥兒。」劉璋將黃玥抱過來,輕聲道:「我知道,不管有多少理由,那些人都是你的親人,你和你哥哥一內一外,輔佐我到了今天這個位置,要不是你哥哥,後方不會那麼安定。

    如果不是你,後院也不知會成什麼樣子,至少循兒都會覺得無依無靠,我對不起你,也對不起你哥哥。」

    黃玥聽著劉璋的話,忽然有種想流淚的衝動,只覺得人生好多無奈,一邊是親人,一邊是夫君。

    夫君為了自己的理想,不得不殺這些人,而這些人又恰恰是自己的親人,黃玥只覺得自己不知道該怎麼自處。

    黃玥靠在劉璋身上,過了許久道:「夫君,玥兒很傷心,但是不怪你,我知道你也有難處,何況的確是堂哥他們咎由自取,只是父親……」

    黃玥想起來,又哭了起來,無論如何,她無法釋懷,只是心如刀絞,卻不知道該怪誰。

    劉璋懷抱黃玥,明白黃玥的想法,可是除了一句對不起,他沒有任何說的,那些被處決的黃家人,都是黃玥的至親,無論怎麼安慰,怎麼可能平復黃玥的心。

    想起黃玥跟著自己的前後,先是在州牧府守了一年,照顧劉循,劉循從小失去母親,要不是黃玥在,不知道那個牧府他會怎麼熬過來。

    後來自己娶了她,卻剛好碰到叛亂,以至於困守危城而難產。

    以後的日子也是聚少離多。

    黃玥卻從來沒抱怨過,將自己的後院打理的井井有條,從來沒讓自己煩心過,每次回到府中,都能感覺到那是真正的家。

    可是現在出了這樣的事,還是自己親手下令殺的人,雖然如果再來一次,自己還是會這樣下令,但是的的確確,是對不起黃玥了。

    過了好一會,黃玥道:「夫君,你先離去吧,玥兒只要靜一靜就好了。」

    劉璋知道黃玥現在確實思緒很亂,需要靜一靜,站起來道:「玥兒,你好好休息,如果有什麼事,立刻叫人來通知我,我會很快過來的。」

    「嗯。」黃玥輕輕點頭。

    ……

    院中,曹沖,周不疑和劉循在石桌上飲茶。

    「沒想到,主公竟然把我們兩個都弄進了那什麼軍機處,軍機大臣不能兼任其他任何職位,殿下馬上就要行冠禮了。

    主公向我透露過,殿下可不能像以前那些王孫貴族那樣,就當個皇子,冠禮以後肯定要擔任具體官職歷練,到時候我們在軍機處,都沒法幫你了。」

    周不疑笑著說道。現在的劉循已經十四歲了,卻還是和以前的性格一樣,周不疑說了這些話,略有些不好意思,

    「看來就是最後幾個月了,不疑你幫了我許多,曹沖雖然年紀和我差不多,但是比我博學多了,我要趁著最後幾個月,多向你們學習一些。」

    周不疑嘿嘿笑起來,一旁曹沖沉思一會道:「我覺得,主公將我和不疑都調進軍機處,就是看殿下要成年了,以後需要獨立歷練,擔任官職也是這個意思。

    其實循公子雖然經綸什麼的,沒有我和不疑學的多,但是處理許多事情卻很得體,相比來說,我倒是保守些,不疑又太……張狂了。」

    自從上次周不疑騙了曹沖後,曹沖在與劉循相處中,雖然發現劉循並不是特別聰明,但是肯學習也沒什麼架子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