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崛起1892

正文 第三十三章 戰爭前夕 文 / 酸奶酪

    林大鑫通過現代時空的資料瞭解到,現在從日本的明治天皇到下面的普通日本士兵都已經準備好了隨時和大清國開戰。

    而此時清朝政治十分**,作為大清朝實際的掌權者慈禧太后,正忙著辦六十大壽修頤和園。大清朝普通百姓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清朝國庫的銀子首要用途就是為慈禧準備的萬壽慶典修建頤和園,號稱擁兵百萬的大清朝,其實大部分軍隊外強中乾,紀律鬆弛,戰鬥力弱的可憐!

    在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宣稱「脫亞入歐」,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

    而在1888年,日本產業革命出現**,因此急需對外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但是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內本身就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加之國內封建殘餘勢力的濃厚及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非常尖銳,因此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急於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

    最後日本把目標就瞄向了自己的鄰居大清朝。

    在歷史上戰爭爆發之後,日本還得到了西方國家的支持。

    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助手。

    英國企圖利用日本牽制俄國在遠東的勢力,給了日本幾千萬的英鎊貸款。

    德國和法國為了趁日本侵華之機奪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國。

    俄國雖然對中國東北和朝鮮懷有極大的野心,但尚未準備就緒,因此對日本採取不干涉政策。

    列強們或是默許或是縱容的態度,成為日本實施侵略計劃的有利條件。

    林大鑫現在明知道中日戰爭會從朝鮮爆發,但是威海衛離著朝鮮好幾千里,他對於朝鮮鞭長莫及,只能通過丁汝昌提醒北洋上面的大佬們,要小心日本在朝鮮搞出什麼事端,從而引起中日的戰爭。

    並且林大鑫的提醒也不是沒有根據,日本對朝鮮的野心,早在多年前就暴露了!

    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開朝鮮國門,強迫朝鮮政府簽訂「江華條約」,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等一系列特權。該條約第一條即宣稱「朝鮮為自主之邦,保有與日本國平等之權」,公然把朝鮮的宗主國清朝排斥在外,充分暴露了日本獨佔朝鮮的野心。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中日兩國同時出兵朝鮮,清軍雖然在這次事件中壓制住日軍,但日本還是如願在「濟物浦條約」中取得了在朝鮮的派兵權和駐軍權。

    1884年,日本幫助朝鮮開化黨發動甲申政變,企圖驅逐中國在朝鮮的勢力。袁世凱率清軍擊敗了日軍,鎮壓了這次政變。

    但日本人還是利用了清廷的昏庸同清朝訂立了「天津會議專條」,規定中日兩國同時從朝鮮撤兵,兩國出兵朝鮮須互相通知。

    「濟物浦條約」使日本取得了以保護公使館為由出兵朝鮮的權利,「天津會議專條」則使日本取得了與中國在朝鮮共同行動的權利,這兩個條約就為即將爆發的甲午中日戰爭埋下伏筆。

    這麼多的事實表明了日本的狼子野心,可惜林大鑫發現他的提醒好像沒有什麼效果。丁汝昌倒是把林大鑫的話,傳給了李鴻章,但是李鴻章並沒有引起什麼重視。林大鑫也只好悶頭努力練兵,同時不時的關注朝鮮的情況。

    歷史的車輪滾滾而來,碾壓了清朝權貴們自以為的太平盛世,戰爭的導火索終於來了。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清政府乞援。而日本認為發動戰爭的時機已至,向清廷表示「貴政府何不速代韓戡?……我政府必無他意」,意思是告訴清政府,讓清政府來平息東學黨起義,日本不會插手,誘使清政府出兵朝鮮。

    清政府沒有識破這是日本的陰謀,於是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精銳2000人於6月6日左右在朝鮮牙山登陸,在此安營紮寨,準備鎮壓起義,同時根據1885年中日天津條約通知日本,我們大清派兵了!

    6月25日,原定計劃的第三批清軍在牙山登陸,駐朝鮮的清軍總數達到近2500人。這些士兵都是淮軍精銳,雖然人數不多,但是面對朝鮮戰鬥力很弱的起義軍,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總兵聶士成卻十分有把握戰而勝之。

    但是沒有想到還沒有等到淮軍精銳部隊在朝鮮發威,朝鮮政府和起義軍達成了全州和議,雙方講和了!清朝的淮軍精銳部隊未經戰鬥,朝鮮起義就平息下去了。

    在朝鮮向清朝乞援的同時,日本通過其駐朝鮮的公使館,探知清廷將要出兵朝鮮的消息後,這個日本高層欣喜若狂。此刻伊籐博內閣正面臨議會的不信任案彈劾,得到此消息後,便如同抓住救命稻草,全力著手挑起戰爭。

    伊籐博面見日本明治天皇說道:「天皇,現在朝鮮向清朝求援,清朝出兵朝鮮正是我們大日本的機會!我們已經為和清朝的戰爭準備了這麼久,這次清朝出兵日本,我們正好可以找借口與大清開戰!」

    明治天皇考慮一下說道:「朕在繼位之處就與百官諸侯相誓,意欲繼承列祖偉業!不問一身艱難,親營四方,安撫汝等億兆,開拓萬里海疆,布國威於四方!伊籐君,現在是時候了!」

    1894年6月2日,伊籐內閣決議出兵朝鮮。

    6月5日,日本立即設立有參謀總長、參謀次長、陸軍大臣、海軍軍令部長等參加的「大本營」,作為指揮侵略戰爭的最高領導機關。

    6月9日,日本派先遣隊400多人,在駐朝公使大鳥圭介的率領下,以「濟物浦條約」規定之日本有權保護使館和僑民為借口進入朝鮮首都漢城,同時又根據「中日天津條約」知照中方,其後又在6月

    月12日派兵800人進駐漢城。在日軍先遣隊出發前,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就授權大鳥挑起釁端,找尋借口發動和清朝的戰爭。

    全州和議達成以後,朝鮮政府要求中日兩國撤兵,於是大鳥圭介開始和清廷駐朝大臣袁世凱進行撤兵談判。大鳥雖然口頭上答應袁世凱撤兵,甚至就要達成書面協議,但是日本發動戰爭的決心已定,不可能同意撤兵。

    日本開始不斷增兵,6月16日大島義昌少將率領混成旅團第一批部隊在仁川登陸,到6月28日混成旅團第二批部隊登陸,侵朝日軍達到8000餘人,比起駐朝清軍已佔絕對優勢。

    得知日本在繼續向朝鮮增兵,清廷駐朝大臣袁世凱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就向李鴻章建議迅速撤兵,這樣便使日本在朝軍隊陷於孤立,在國際輿論壓力下也會自動撤軍。

    但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則一直希望中日共同撤兵,既未向朝鮮增援軍隊,又沒有按袁世凱、聶士成等人的建議由清軍先撤兵,一味寄希望於美、英、俄等歐美列強調停,讓日本和大清同時撤兵。清朝和日本就在列強的調停下,開始了撤兵的談判。

    到了1894年7月期間,日本發動戰爭的陰謀愈發明顯,中國國內輿論和清軍駐朝將領紛紛請求清廷增兵備戰。而歐美列強明顯偏向日本,宣佈調停失敗,這樣日本就放開了手腳,戰爭進入了倒計時。

    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營作出開戰決定。

    7月20日,日本編成了以伊東祐亨為司令的聯合艦隊,隨時準備尋釁。

    同日,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向朝鮮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其「廢華約、逐華兵」,要求48小時內答覆,朝鮮繼續敷衍日本,於是日本決定出兵控制朝鮮政府,以找到與駐朝清軍開戰的「委託」!

    1894年7月23日凌晨,日軍突襲漢城王宮,擊潰朝鮮守軍,挾持朝鮮國王李熙,殺害實際掌權者閔妃,解散朝鮮親華政府,扶植國王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是應,上台攝政。

    一直想振興大清朝的光緒得知日本在大清屬國朝鮮發動了政變,要求李鴻章發兵朝鮮,狠狠的教訓小小的日本國。

    本來慈禧太后並不願意其六十大壽為戰爭干擾,但是小小的日本國實在做的有些過分,竟然在大清的屬國朝鮮發動政變,這不是給慈禧太后的大壽添堵嗎!所以慈禧也傳話給李鴻章,懲罰一下膽大妄為的日本國。

    這時候,李鴻章才放棄了保存淮軍這些嫡系軍隊和北洋水師的實力,以及企圖和解的想法,一直按兵不動的李鴻章才開始準備派兵增援朝鮮。

    北洋水師接到了李鴻章的命令,讓北洋水師派軍艦護送陸軍,從海路增兵朝鮮牙山。

    北洋水師接到李鴻章的命令後,林大鑫知道戰爭即將爆發了,於是林大鑫派出了水師學堂第一艦隊航速可以達到22.5節的旗艦裝甲巡洋艦興海號,和同樣高航速的裝甲巡洋艦安海號,到黃海北部的豐島海域游弋。

    林大鑫告訴第一艦隊的指揮官孫喜濤和旗艦興海號的艦長蔣晨,在豐島海域要把電台一直開著,隨時接受電報,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的第一次碰撞,可能就在豐島海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