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欲對蕊兒和朱存棋施禮,二女當然不敢受,皆說秦王莊是朱由檢開創的,自己只不過做了些守成的細務罷了。
三人正互相遜謝之時,一個豁達開朗的聲音從門外傳來:「殿下所言不錯,開創難,守成更難!」
朱由檢定睛一看,原來是涇陽縣令楊嗣昌。涇陽縣城離秦王莊不過十里,他當然是來得最快。
楊嗣昌一見朱由檢就大禮參拜道:「下官參見殿下!欣聞殿下大病初癒重新視事,更兼王府喜添郡主,下官喜不自勝,特來賀喜。抬上來!」
隨著他一聲吩咐,幾名衙役顫顫巍巍地抬著一隻大木箱走了過來。朱由檢好奇地打開箱蓋,頓覺眼前一花:裡面摞得整整齊齊,竟是一錠錠的金元寶!
「楊大人,這是何意?」朱由檢不禁把臉色沉了下來。他心想楊嗣昌雖然名滿天下,可現在畢竟只是個小小的七品知縣。知縣的月俸不過七石五斗,且朝廷對官員的薪俸早就實行折銀髮放,即使按照現在的米價,也不過幾十兩銀子而已。更何況因為財政緊張,往往是銀鈔各半;那寶鈔等同於廢紙,所以根本拿不到那麼多。
可這箱子裡的金元寶,少說也在千兩以上,折成白銀幾近萬兩。他楊嗣昌哪來的這麼多錢?
楊嗣昌何等聰明,早看出朱由檢的疑慮,趕忙笑著解釋道:「殿下放心,嗣昌豈肯做貪贓枉法之事。這些都是從涇陽幾名卸任官員家中抄撿出來的。」
朱由檢忙問其詳。原來明代的地方官員,知縣以上都是由朝廷委派,一般做個三年五載,只要人緣不是太差,懂得官場規矩,即可獲得陞遷。因此一個縣的知縣是經常換的,也大多不是本地人。
但知縣以下的官員,如縣丞、主簿、典史、教諭等小官,卻多由本地人出任,他們才是真正的當權派。這幫人掌握一縣權柄,熟悉縣務,一般知縣也要仰仗他們,官才做得安穩。時間久了,就難免有欺上瞞下、魚肉鄉里之事。
縣太爺高臥縣衙之中,一般老百姓是接觸不到的。真正欺壓百姓的,往往就是這些**品甚至不入流的小官。但是他們手中有權,尤其是掌管刑獄訴訟之事,百姓有冤無處可伸,也只得屈服於他們的銀威。
但楊嗣昌到任之後,除了配合秦王莊大力改善民生之外,也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處理陳年積案之中。這個工作從孫傳庭就開始做了,但孫傳庭很快就陞遷帶兵,只剛剛開了個頭,後面都是楊嗣昌接手處理。
楊嗣昌精力過人、頭腦清晰,到任未滿一月,已經查閱了涇陽縣十幾年的辦案卷宗。這一查不要緊,卷宗中冤案錯案比比皆是,簡直可以說是漏洞百出。楊嗣昌勃然震怒,當即從中選出二十餘件案情重大、影響惡劣的大案,集中精力重新審理。
其時前任縣丞、主簿、典史等人皆因謀殺、貪贓等大罪,讓朱由檢給「洗臉死」、「躲貓貓」了,這幾個職位一直空缺,楊嗣昌也樂得少人掣肘。
不過現任沒了,前任的前任還在。一些年老退休的前任縣丞、主簿等人,便倚老賣老地找到楊嗣昌,求他對陳年舊案不要太過深究。而且話說得還頗為冠冕堂皇:一來是為了朝廷的臉面,二來也是不要在縣裡得罪太多的人。
楊嗣昌卻是個眼裡不揉沙子的人,表面上不動聲色,將幾人勸走,暗地裡仍是加緊複查。這還不算,他又把這幾位前任也加入了審查的對象。
結果真是拔出蘿蔔帶起泥,這二十多個案子牽連極廣,不但涉及涇陽縣很多有頭有臉的財主鄉紳,就連那幾位前任在其中收了不少好處。楊嗣昌掌握鐵證以後,以雷霆之勢率衙役包圍了那幾位前任官員的宅第,二話不說先是一番抄撿。
抄撿的結果,共搜出黃金五千餘兩,白銀近十萬兩。由於無法說出這麼大筆財產的合法來源,楊嗣昌把手一揮,將這些贓銀全部查扣。
這幾位前任官員,正是那些涉案財主惡霸的保護傘。保護傘一倒,後面審案就順利多了。又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楊嗣昌將這些案件一一審畢,涉案元兇皆捉拿歸案。百姓沉冤得雪,無不奔走相告,還給楊嗣昌送了個「楊青天」的雅號。
朱由檢聽罷大喜,對楊嗣昌讚道:「好一位楊青天!雖然說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但楊大人能審清這麼多陳年舊案,也算是給了那些受冤百姓一個交待。若天下官員皆能如楊大人一般秉公持正,就可杜絕冤案的發生,給老百姓真正的公平正義!」
楊嗣昌聽了頓首再拜道:「嗣昌不過是盡職而已,真正給涇陽百姓帶來公正的還是殿下。若您當時沒有剷除惡吏、裁汰冗員、重選衙役,嗣昌辦案怎能如此順手?且當日幸得殿下出手相救,臣父楊鶴才免遭斧鉞。殿下於嗣昌有再造之恩,嗣昌敢不盡心竭力以待涇陽百姓,為殿下分憂!」
朱由檢見楊嗣昌出於摯誠,也很感動,但還是疑惑地問道:「楊大人,既然這些是從犯官府中查獲的贓銀,理應上繳朝廷,為什麼送到我這裡來?」
楊嗣昌苦笑一聲,湊近朱由檢小聲道:「不瞞殿下,理是這麼個理兒,但嗣昌為官多年,深知官場之弊。這些銀子如盡數上繳,不過是左兜裝右兜,從一個貪官的家裡搬到另一個貪官的家裡罷了。」
「此話怎講?」朱由檢奇道。
「贓銀不比田賦,乃意外之財,原無定數。從縣到府,從府到省,再從省到部,哪一環不得私改卷宗扒層皮?」楊嗣昌冷冷地道,「真到戶部銀庫的,往往十不存一!與其便宜這起無恥吏員,還不如從中截留一部分,計入田賦獻給殿下,讓殿下為民所用!」
聽完楊嗣昌這番高論,朱由檢一方面為朝廷吏治的極端敗壞感到寒心,一方面也暗讚楊嗣昌這人不像東林黨那樣的書獃子,能從實際出發進行變通,是個真正的治國之才。
因此他朗聲笑道:「既然如此,本王卻之不恭,只好收下了!」
二人正敘談之時,外面突然一陣大亂,一個年輕而熟悉的聲音由遠及近:「殿下,您怎麼這許久不讓我們來看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