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崇禎:重征天下

正文 第三百零六章 涇陽速度 文 / 飽吹餓唱

    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儘管深居內陸,又處在歷史上著名的「小冰河」時期,西安城的初夏今年有些姍姍來遲,但它畢竟還是伴隨著暖融融的東南風,裊裊婷婷地來了。

    但若換在以前,四季的變化對西安城中的窮苦百姓來說,恐怕也沒什麼分別。家還是那個破家,衣裳還是那件破衣裳;由於交不起役銀,每日的徭役也不能免;好歹有點空閒時間,少不得要在街上擺個小攤,勉強維持營生。只是誰的日子也不好過,這小攤擺上半天也不見得能開張。

    日復一日,百姓們就這樣一直麻木地生活著,一過就是千百年。

    可是就在這兩三天,細心的人已經發現,西安城中悄悄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首先是老百姓的精神頭足了。過去不論是誰,走在大街上總是病懨懨的,一副沒吃飽飯的模樣。如今卻全是昂首挺胸,急匆匆地趕路,眼神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對今天的憧憬。

    其次是手頭寬裕了。過去任做小買賣的商販喊破喉嚨,由於囊中羞澀,老百姓總是看得多,買得少。如今卻不然,用不著小販吆喝,很多人都都大方地掏出幾個銅板,給家人和孩子買些過去捨不得買的花布、零食之類,小心翼翼地揣好,又興沖沖地走向下一個攤位。

    再者就是經常可以看到人們三五成群,頻繁地往返於城牆內外。出城的人向北行不遠,在樹林中便有馬車接送,坐上車就可以直抵涇陽縣;而將近夕陽西下之時,回來的人個個累得滿頭大汗,卻是充滿勞動的喜悅,一路有說有笑,還時不時地吼兩嗓子秦腔。

    這一切的一切,當然全是拜朱由檢所賜。從大批糧食運抵西安的第二天起,他首先在城內增設數十處臨時米店,加快賣米進度。如此一來,老百姓一大早就可以在家門口附近買到平價米,一天的吃喝就不用發愁了。

    當然家裡還有餘錢的百姓實在不多,很多人都是分文皆無。黃海商幫便與他們定下以工代賑的契約,每日派馬車載著大批的百姓到涇陽縣做工,日落關城門前再送回來。

    中國的老百姓,不愧是世界上最勤勞、最善良的人。儘管已經忍饑挨餓很長時間,只要吃一頓飽飯,他們仍能從看似瘦弱的身體中,迸發出巨大的能量。

    而朱由檢派給他們的主要工作,也確實是非常累人的:築城!

    原來自從大地震之後,涇陽縣城的城牆已經完全垮塌,成為一片難以清理的廢墟。朱由檢所在的秦王莊,則是除了兩道「護城河」,並無真正的城牆。

    眼下流賊肆虐,不知道什麼時候,涇陽縣就可能遭到侵擾。朱由檢對此一直深以為慮,尤其是自己正在大搞建設,流賊一來,豈不要被破壞殆盡?

    只是涇陽縣連年赤貧,人口稀少。儘管涇陽商幫以優厚的待遇招工,連民團帶工人,統共也只招到兩千人左右。這兩千多人現在也忙得很,不可能再抽出精力去築城。而且正式工人的月銀最低也有三兩,若加班趕工,朱由檢還要計件付薪,也是一筆龐大的開銷。

    百姓缺糧、涇陽缺工,朱由檢把這兩個看似難以解決的問題放到一起,兩個難題竟同時迎刃而解!

    他還依稀記得在前世看報紙,曾經有「深圳速度」的提法。意思是深圳自從成為特區,就煥發出無與倫比的活力。在內地蓋一層樓要半個月甚至一個月,在深圳卻只需要四五天,甚至最短的只有三天。

    如今在築城這件事上,朱由檢就實現了「涇陽速度」!那可是成千上萬人同時勞作的超級宏大場面,別說是在這個時空,就是在穿越之前的現代,這種場面也極其罕見!

    短短三四天時間,涇陽城和秦王莊的城牆均已初具規模。若不是燒磚跟不上進度,還能築得更快一些。因為很多「臨時工」本來全家都快餓死了,忽蒙黃海商幫賒米救命,個個感激不盡。在他們的心中,黃海商幫的幫主就是當世活菩薩,他老人家讓幹什麼,就是累死也得干!

    有些人甚至讓家中的老人和婦女代領糧食,自己卻吃住全在工地,一連幾天根本不回家。到了晚上,便挑燈夜戰,若不是商幫的夥計強令他們休息,他們簡直恨不得連軸轉了。

    當然,朱由檢並不是一味求快,前世那些「豆腐渣工程」他是深惡痛絕的。

    首先,兩座城牆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當然這活朱由檢可幹不了,他全委託給了涇陽縣令孫傳庭。這項工作也不是臨陣抱佛腳,而是從地震過後就著手進行了。

    孫傳庭不愧是明末傑出的軍政、民政複合型人才。他與工匠們經過數日數夜的嚴密設計和反覆推敲,終於確定了涇陽縣和秦王莊的城牆圖紙。

    這兩座城牆均分為內、外兩道,高達三丈五尺,上寬一丈,下寬三丈,每面城牆均開有一道正門、兩道偏門,正門內還有甕城,既重視防禦,又盡量不影響平時的經濟活動。

    其次,整個施工過程,均由專業人員實施嚴格的監督。包括孫傳庭在內,至少數十人一天到晚長在工地上,牆砌得不直、磚燒得不平、甚至是泥漿的比例不對,都要立刻返工。

    再者,施工的「臨時工」積極性極高,態度極為認真。除了技術問題,他們根本就不用監督,就是讓他休息,他都不肯休息,更不要說偷懶了。

    至於這次「大手筆」的經濟賬,朱由檢也早就算過了。他給每個老百姓每天二斤米,一個月也不過半石。按照三兩一石的價格,也不過折銀一兩半。這可比工人的月銀低多了,實在是一筆划算的買賣。

    見老百姓幹得那麼起勁,朱由檢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又主動給每人追加了每天二十文的工錢。老百姓更是感恩戴德,朱由檢卻心知肚明:這一兩銀子折銅錢一千文,干一個月也就是半兩多銀子,自己還賺著不少呢。

    當然,並不是所有老百姓都能幹得了這種重活。對於體質較差的人,朱由檢也沒讓他們閒著,而是給他們派了一項特殊的任務!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