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縱橫三國的鐵血騎兵

正文 181發明創造 文 / 縱橫三國的鐵血騎兵

    歲月匆匆,時光如梭,就在蒼茫回首間又是一個新年來臨了。

    今年的新年,對於張彥而言,無疑是開心的一年,去年的這個時候,徐州還籠罩在曹操的陰雲之下,今年不光趕走了曹操,還擴充了地盤,把青州、兗州給併入了勢力範圍之內。僅僅一年時間,變化的可真夠快的。

    過年的時候,張彥身為一方霸主,按照當地的習俗,開始祭祀,祭天、祭地、祭神仙,祈求明年風調雨順,來年有個大豐收。

    雖然說,張彥對封建迷信比較反感,但他身處在這個落後的時代,只能入鄉隨俗。祭祀活動,在張昭的主持下,張彥從早忙到晚,當活動結束後,張彥如釋重負。

    忙完大年初一的祭祀活動,張彥又開始忙著走街竄巷,分別到屬下的家中坐坐,總結今年,展望來年,送禮物以嘉獎那些在今年取得功勞的人們,並進行一番勉勵。

    此外,張彥還給每位在職的官吏,一份厚重的年終獎,不管今年政績如何,反正是人人有份,永不落空,並且鼓勵大家,再接再厲。

    新年,在極度的喜悅當中度過,張彥也為此給官吏們都放了七天假,讓他們好好的過一個年。

    當然,越是這個時候,越要注意防禦的嚴謹,所以軍隊就較為辛苦了,在別人過年的時候,他們還要堅持在一線崗位上。

    不過,張彥也不是白讓這些軍隊堅守的,過年的七天之內。所有堅守在一線崗位上的軍隊。軍餉雙倍。並且,還給他們進行時間的調休,在七天之後的任意時段,如果想要休息,都可以提前提出申請,得到准許後,便可以放假七天。

    大年七天,整個中原大地都沉浸在一片年味當中。七天過後,張彥以及各級官員開始回到崗位上進行工作,著手處理積壓了七天的公務。

    正月初八,太史慈再次得到張彥的授意,帶領軍隊,乘坐海船,重新帶上一批貨物,前往遼西,去再換取五千匹戰馬。

    半個月後,五千匹戰馬。再次如數運回到了朐縣海港。這一次,李財與太史慈一道回來了。烏桓人雖然不缺馬,但是張彥卻不想弄那麼多騎兵,畢竟買馬就像是買車一樣,你雖然買的起,但是後期的維護費用卻很高,一萬匹馬,足夠組建一萬騎兵了,這個數字,在中原一帶,光是聽起來,就足夠令人望而生畏的了。

    鑒於李財所作出的功勞,張彥特意開闢了一個新的行政部門,叫做商務部,由李財擔任商務部的主任,其職位大體與校尉相當。除此之外,張彥還特意調派給了李財一些屬官,其治所,就設立在朐縣,跟朐縣縣令糜強做了鄰居。

    張彥帶著太史慈,以及五千匹戰馬,返回到了彭城。

    一到彭城,張彥便讓太史慈、許褚開始挑選出弓馬嫻熟的士兵來,然後組建成為一支騎兵,由太史慈、許褚分別進行訓練。

    截止到興平二年二月初一,張彥共有正規軍隊十萬,其中,兗州三萬,青州三萬,徐州三萬,陳登、周泰、蔣欽所部有五千人,尚有五千人屯在沛國,歸陳珪、許定調遣。

    為了集齊十萬大軍的裝備,張彥嚴令分佈在贏縣、彭城、朐縣、莒縣、堂邑五個地方的冶煉廠,夜以繼日的打造兵器和戰甲。

    為了精益求精,還要追求速度,張彥特意給這五個冶煉廠下了死命令,今年七月底,必須各自打造出十萬副兵器和戰甲了。

    為此,張彥特意做了分工,讓贏縣的冶煉廠專門負責打造戰甲,彭城的冶煉廠負責打造鋼刀,朐縣的冶煉廠負責打造鋼槍,莒縣的冶煉廠負責打造箭矢,而堂邑縣的冶煉廠,則主要負責打造農具、炊具。

    五個冶煉廠為了完成任務,不喜打量徵召鐵匠,可是鐵匠畢竟有限,要是這樣一點一點的鍛造,到今年七月,根本不可能完成任務。

    為此,張彥想了一個辦法,他交匯鐵匠們製造模具,用高溫將鐵礦煮成鐵水,然後將鐵水倒入模具當中,再有鐵匠在邊上守著,進行敲打,鍛造,組成一條流水生產線。

    但是,要建立流水生產線,就必須要有傳動力。張彥便讓木匠按照他的意思,雕刻出幾個大型的齒輪,然後用齒輪當作模子,讓鐵匠們依葫蘆畫瓢,鍛造鐵質的齒輪。

    當齒輪鍛造成功後,張彥經過反覆的試驗,將其做成一個靠水力衝擊為主,人力為輔的翻車,然後帶動依附在齒輪上的鏈條,拉動銜接在鏈條上的鐵皮,將一個個石頭做成的模型,完全拉動了起來。

    如此一來,鐵匠只需站在一條線上,在什麼時候敲擊,只要掌握好時間,就能很快鍛造出想要的東西來。

    張彥的這一發明,一經試驗成功,立刻推廣到了所有的冶煉廠,原來整個鍛造的工序需要一個鐵匠反覆的敲打多次才能成功,現在一個鐵匠只需重複一種動作,便可以鍛造成功,這樣簡單的動作,即使不是鐵匠的人,只需要掄著錘子,站在生產線上學上幾次,也都能熟練上手。其生產力,也大大提高了許多。

    五大冶煉廠,先後組建了好幾條生產線,每個冶煉廠的生產力,按照這種方法,比以往的生產力大大提高了數倍,鍛造十萬件成品的任務,可能會提前完成任務。

    除了冶煉廠的生產技術得到了改進,張彥還把自己所掌握的先進知識用到了其他領域。

    小的時候,張彥就一直想成為一名發明家,所以對身邊的東西非常感興趣,比如遇見了什麼,就非要刨根問到底,非要知道這東西是怎麼造出來的。

    為了滿足自己的求知慾。張彥經常去請教自己的爺爺。他的爺爺是個鐘表匠。也很喜歡發明創造,看到張彥有著如此強烈的求知慾,便不厭其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煩的給張彥講述著發明創造,只要是他知道的東西,都會毫無保留的講解給張彥聽。

    可惜的是,張彥後來沒有成為發明家,因為他想發明的東西,都已經被發明了出來。機緣巧合之下。張彥才去當了僱傭兵。但在他的心裡,始終想過一把發明家的癮。

    這會兒來到古代,張彥擁有那麼多朝前的知識,正好可以在這個時候過上一把發明創造的癮,只要條件允許,他什麼都可以造出來。

    於是,紙,成為了張彥首個要改進的目標。

    因為,過慣了現代生活的張彥,一直以來。都在為沒有廁紙而煩惱,拉屎都要用竹片刮。刮的他的肛門都生疼了。幸好他有權有勢又有錢,所以每次擦屁股的時候,總是用很多錢買來的紙。

    這種紙,是專門書寫的紙,硬度很強,拿來擦屁股,確實不怎麼爽。最後,張彥改用布,將布用剪刀剪成一小片一小片的,然後才拿來擦屁股。

    所以,張彥這一年多的時間裡,用的最費的一樣東西就是布了。

    為了自己能夠生活的好一點,對紙進行改進,在張彥看來,已經是迫在眉睫了。

    紙,在這個時代雖然早已經被發明了,但是並未得到大肆的推廣,而且造紙的技術也比較落後,造出來的紙也比較粗糙。

    為此,張彥利用自己所熟知的造紙技術,對造紙的工藝加以改進,並且在彭城外面設立了一個造紙廠,招募了一群工人,經過反覆的試驗,終於成功的把紙給造出來了。

    造出來的紙,既美觀,又好用,比原有的紙要耐用許多。

    除此之外,張彥還專門製造了一種廁紙,其硬度非常的低,幾乎達到了柔軟的程度,拿來擦屁股,是最合適不過了。

    為此,張彥下令造紙廠大批量的生產廁紙,並且鼓勵百姓都來用廁紙擦屁股。這樣一來,他就可以將廁紙當做一種商品,向外銷售了。

    除了改進造紙的技術之外,張彥還偷了古人的智慧,在彭城外面另設了一個印刷廠,將畢生的活字印刷術,靈活的運用到印刷廠裡,然後開始印刷書籍,鼓勵適齡兒童都去上學,以便提高百姓的整體化素養。

    另外,張彥還專門聘請了許多老師,專門走進軍營裡,教授那些目不識丁的兵士學習認字。

    造紙的成功,直接給張彥產生了一條新的致富門路,而且印刷術的應用,也省去了人工抄寫書籍的不必要麻煩。

    兩項技術結合一起,被張彥迅速推廣開來,第一批廁紙造出來後,張彥親自做為廁紙做代言。

    起初,人們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進行購買,所以也沒當回事。

    誰知,到了第二天,彭城萬人空巷,全部到城外的造紙廠排隊購買廁紙去了。

    因為廁紙是日常消耗品,所以廁紙價格低廉,幾乎人人都買的起,所以造紙廠裡生產的積壓了滿滿一大倉庫的廁紙,在一日之內,就被銷售一空了,造紙廠可謂是日進斗金了。

    張彥看到了巨大的商機,於是擴大造紙廠的規模,繼續大批量生產廁紙,以滿足人均需要。

    而印刷書籍,也需要大量的紙,張彥首先將印刷的書籍在彭城小範圍內進行推廣。與廁紙的大賣相反,印刷的書籍白送都沒人要,因為這個時代人們的化水平普遍低下,基本上都不看書。

    於是,張彥只好另外改進策略,首先將一批書籍免費送給士族家庭,先看看反響,再另做打算。

    結果,這種印刷的書籍,非常受到士族的歡迎,一傳十,十傳百,都爭相詢問在哪裡能夠購買。有了這樣的書籍,就不用再靠手抄了,省去了多少時間和力氣了。

    於是,莘莘學子們,在得知張彥那裡賣的有書籍後,便紛紛前來購買。

    張彥故意將價錢抬高,走的是高端上檔次的奢侈路線,只要是士族的,沒有幾個家裡是窮苦的,買一本書回去讀,總比抄寫要來的輕鬆。這個價值,士族的學子們還是會算的。

    廁紙、書籍的熱賣,為張彥賺取了很多的錢財,只短短的一個月,張彥的府庫就充盈了許多。

    這麼好賺的錢,張彥真後悔以前的時候沒有做,不然的話,現在他早已經發達了。

    三月初一,一封來自關中的密信,再次打破了張彥平靜的心湖,同時也讓他從發明創造的熱情中醒來。

    信中說,李傕、郭汜二人翻臉了,一個劫持皇帝,一個劫持武百官,在長安城裡兵戎相見,每日相攻。

    雖然只有寥寥的一些字,但是熟悉歷史的張彥很清楚,他所等待的時機,就快要到來了,他的下一步動作,就是乘著李傕、郭汜互相攻擊之際,率軍西進,將當今的皇帝,給搶過來,帶回彭城,挾天子,以令諸侯!

    註:中所有的發明創造,純屬虛構,請勿當真!(……)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