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大唐遠征軍

《》第一卷 長安居 第349章 .失地一千里,舉朝震驚 文 / 好大一隻烏

    清晨,和煦的陽光依舊如同往常那樣照射進了太極宮中,晨霧瀰漫中,李世民也是早早起床多時,用過早膳後略做運動,就去了紫宸殿,在這裡,他要緊時間把半夜送來的加急奏章看一遍,好做到心裡有數。

    做一個明君也是真不容易,明明權勢滔天,偏偏起的還要比公雞還早,叢軟玉溫柔鄉中掙扎出來,還十年如一日,這份勤勉一般人就做不到。

    不過李世民自己也有著說不出的苦楚,尤其是從泛起第一份遼東戰報開始。

    雖然征服了高句麗,但遼東還是亂事紛紛,遼東都護府境內盜賊蜂擁而起,才過了天安生日子的李泰自從唐軍撤離後就徹底苦逼了,帶領軍隊成天大戰小戰不停,前一陣遼東城治所都易手了兩天。

    一大堆戰報倒是有勝有敗,但不論勝敗李泰奏折的末尾都不外乎三個要,要兵,要錢,要糧。

    為了安置個兒子,高句麗戰場上大唐投入的力量已經花透支了好些,這時候長安朝廷都要勒緊腰帶過苦日子,李世民上哪兒去找糧食給李泰去,尤其是李世民最大的一筆私房錢,棉紡織行會在李治手裡最近都亂成了一鍋粥,不單斷了上交,有些地方還得貼錢,手頭沒了錢的天可汗看著一個個要錢也禁不住邪火直冒。

    「告訴老四,讓他自己解決,解決不了,朕就換能解決的去!」青筋直跳的看完奏章,李世民直接把一大捆告急折子摔到了地上怒聲喝罵著,慌得個太監小黃門連滾帶爬抱著周章出了門。

    接下來的周章也沒好事,安東都護府控告句麗都護府入侵,突厥道李思摩上,薛延陀各部異動,西域安西都護府又是回報西突厥對安西發起了進攻,總之也是個字,要兵,要糧,要錢。

    看了這麼多,李世民也忍不住無奈了,頗為無奈的感慨著:「要是讓勝之管著遼東,哪怕把他留在突厥道都行,哪兒這麼多事啊?」

    「殿下,楊妃娘娘派人送來的銀杏葉茶。()」

    李世民正想的出神,門外小黃門又是忽然進來,看著飄香的茶水,李世民又不禁無奈的搖了搖頭喃喃感歎道:「朕把老九趕到了邊荒,到頭來還得受著他的好處。」

    接下來不過是些地方水旱災害,或者物資運送小事,慢悠悠批閱完這些,李世民一肚子憂愁站起身,一面想著一會朝會怎麼從別的地方擠出些錢糧物資供應西北戰場,一面在太監侍候下準備去上朝,這功夫,門外張超卻是猛地焦急闖了進來,滿頭大汗舉起一份黑皮奏折呈送御前。

    「陛下,閩地急報,八百里加急!」

    猛地心頭咯登一下,李世民劈手奪過了奏折,看了一會後,卻是焦急的倒背手兜起了圈子,滿頭是汗的嘟囔著:「這可如何是好?老九啊老九,你還真不讓人消停。」

    朝堂上,一片寂靜,只有太監抑揚頓挫的念動聲。

    「……十九日,南安縣淪陷,賊殺泉州刺史陳成,次月二十二日,建州全州淪陷,民眾死傷枕籍,浮屍千里,府兵全線潰敗,二十三日,閩王李捷大敗而回,全軍甲冑軍械盡失,兵去十之三四,建州刺史胡達死城,今閩地上下,賊行遍地……」

    相比於遼東讓人聽的耳朵起繭子的高級文,閩地大敗真如同往群臣頭上澆了一盆涼水那般,而且還是透心涼,半個月時間,丟了千里土地,乎把漢人開拓邊疆的成果丟得差不多了,就連司空房玄齡都是目瞪口呆。

    足足冷場了一分鐘,最先跳出來的還是監察御史王鴻達,老頭子顫巍巍出班一頭跪伏在地,昂聲高喊到:「陛下,閩王大潰,丟民失地,理應治罪!」

    這一句話,立馬引起了軒然大波。()

    「陛下,朝廷法度不可廢,閩王失地,理應治罪,削爵,召回!」

    「是啊陛下,國法不可廢!」

    一大群世家群臣,甚至於關隴世家都集體對著李捷開起炮來,氣勢洶洶的模樣就好比李捷犯了十惡不赦大罪一般,嘈嘈嚷嚷恨不得李捷在場直接啃了他。

    沒等他們嚷完,太子李治立馬大哭著搶了出來跪伏在地:「父皇在上,九哥雖然有錯,但九哥才到閩地不久,閩地官員跋扈之名久爾,九哥不能掌控,出此大禍,九哥罪名也應不大,還望父皇寬恕!」

    畢竟是太子,這段時間******也積累了不少,呼啦啦一大票紅袍大臣跪倒在地,聲勢倒也不比討伐李捷的差多少,文臣自己咬成了一團,武將們居然也不甘示弱,程知節那廝第一個吹噓起來要他去如何如何,然後就是不服氣的薛萬徹李道宗,一時間朝堂文武亂成了一團。

    不過,事情總是兩面看,幫李捷說話的不見得是好意,討伐他的也不見得是敵人,一大群討伐李捷的多時棉紡織行會成員,如今他們可是嘗到了沒有制約內耗的苦頭,大唐關中本位,就算貶爵成了郡王,回了長安也是好事,只有李捷有足夠威望鎮住整個行會。

    相反,可直到自己這個有能力的哥哥對自己有多憤怒,李治寧願棉紡織行會爛在自己手裡,也決計不會把他它還給李捷,自然不希望他回來了。

    唯一的問題,三堆人打起了羅圈架,一個令李世民滿意的答案沒有,臉色越來越黑,終於,李世民暴怒的猛地一拍桌子怒吼道:「夠了!」

    對著突然鴉雀無聲的群臣,李世民簡直毫無皇帝形象的蹦起來揮著袖子亂嚷著:「朕如今要知道該如何應對,不是追究何人責任?什麼事都要等平叛後再說!現在給朕拿出個章程來,從何處派援軍去閩地!」

    寂靜,死一般的寂靜在朝堂上,這一回,每一個敢亂說的。

    和三天兩頭哭訴的遼王李泰不同,李捷是什麼樣狠人就算文臣也沒有不清楚的,駐驊山一戰那麼危的血戰都讓他咬牙撐下來了,如今閩地告急,只能說是危及到了一定程度,不然閩王也不會多事。

    偏偏,江南空虛,偌大一個大唐帝國,重兵基本上不是佈置在關中,就是分散在五原,雲中道,遼東,乃至安西偌大的邊境線上,因為歷史原因,不論是江南道還是嶺南道都空虛無比,帝國如此佈置也是有原因的,畢竟超過七成大唐居民全都生活在北地關中。

    哪怕歷史上,大唐在南方都沒什麼突出表現,甚至還有被南詔打到成都的難堪,閩王李捷的五原軍還是貞觀朝唯一一次向南方派兵,附近真沒有足夠的兵力可用。

    朝廷八層需要從北地調兵,誰說話,可能就被發配到那蠻荒邊地之處,誰願意去啊?面面相覷中,偌大的朝堂竟然沒一個人說話。

    眼看著李世民臉色越來越黑,最後還是長孫無忌咬了咬牙站出來出列朝班,舉著笏板站了出來,彎腰拱手啟奏道:「啟稟陛下,如今當務之急是救援閩南,閩地若亂,揚州無險可守,蠻夷叛軍甚至可以一路打到建鄴,震動整個南部邊境。」

    「不過閩地路途遙遠,募兵前往,估計救之不及,更何況閩王身為良帥,再派大將去,反倒有可能分散力量,老臣認為,當於閩王全權,與他在附近州府募兵之權,這樣憑借閩王之才,閩國的兵力,也可以把叛亂拖在閩國境內。」

    這話倒是在理,關鍵是不用自己去,頓時一大群大臣都跟著站了出來,不少剛剛還聲討李捷的忠臣也不例外,一片應和聲,李世民也禁不住低頭思考起來。

    長孫無忌還忽略了一點,募兵需要拿錢,讓閩王自行募兵的話就不用朝廷拿錢了,就算李捷把人都變成私兵也不在乎,閩地距離長安太遠太遠,次重大的政治變革都在關中,沒看隋煬帝在建鄴坐擁二十萬驍果雄兵都沒打回來嗎?威脅可太小太小了。

    大唐的政略思想敢於放權,這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創造了大唐遼闊無比的疆域,另一方面也遺留下了藩鎮之禍,不過至少現在,這種弊端還沒顯露出來,所以沉吟片刻後,李世民還是點了點頭。

    「中省草擬詔,封閩王李捷為嶺南道行軍大總管,可自行在附近州府自行募兵,平定叛亂,朝廷予以全權。」

    這事一了,不少大臣都是鬆了口氣,有的悵惘,有的則是在僥倖,不過這時候長孫無忌又是說話了。

    「陛下,這是一份方面,另一方面叛賊勢大,依照去歲高州總管進表,閩地至少有蠻夷十餘萬戶,十多萬叛軍恐怕閩王目前手中兵力還是力有不殆,還是需要關中組織援軍南下,不需要多,三千左右即可,人少輕便方能趕得及幫助閩王渡過難關。」

    「閩王驍勇善戰,援軍應該不用了吧?」冤家路窄的光祿卿王琰扭身轉了出來,長孫無忌立馬陰笑著回過了頭問道:「如果閩地意外,王大人負責?」

    這責任可背不起,屁都沒敢放一個,王琰灰溜溜回了朝班。龍座上,李世民也是再一次滿意的點了點頭,大聲喝問著:「諸位卿家何人願意帶兵南下啊?」

    又是沉默,沉默了許久,就在李世民要不耐煩點將時候,一個響亮的聲音大步流星從朝堂中走了出來:「微臣願往!」

    眼看著房遺愛嚴肅鄭重的模樣,老司空房玄齡差點兒沒暈過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