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盛唐風月

正文 第三百零五章 卓犖奇才,濟世之器 文 / 府天

    想要官拜拾遺補闕,雅有文詞幾乎是先決條件。御史乃言官,拾遺補闕是諫官,時時刻刻都會遇到需要上書諫諍的情形,因而文詞不佳者決計無法勝任。杜士儀此前固然名聲斐然,可對於這些幾乎都走過那條科舉制舉之路的左拾遺來說,考較新同僚是否名副其實,是否有資格躋身拾遺這一諫官的行列,這幾乎是一個慣例了。

    於是,杜士儀到竇先面前如此一說,四座其他三人立刻都聚了過來。

    「奇文共欣賞,倒要拜讀杜十九郎的美文」

    「竇兄不若直接讀給我等聽一聽如何?」

    在這七嘴八舌的聲音中,剛剛一掃之下,已經差不多看完全文的竇先不動聲色瞥了一眼一旁的杜士儀,也就沉聲誦讀起了全文。待到腰腹處,他微微一頓,這才欣然誦道:「夫位不足惜,恩不忍負,然後能有闕必規,有違必諫;朝廷得失無不察,天下利病無不言。此國朝置拾遺之本意也。臣本樊川豎儒,去歲方任萬年尉,豈料聖意擢居近臣,得與諸文詞雅麗之前輩為僚友,不勝惶恐……」

    前頭是闡述拾遺之職位卑選重的原因,後頭則是盛讚門下省諸左拾遺皆文詞優美的名士,這一整篇奏疏言簡意賅卻又絲絲入扣,竇先幾乎挑不出半點毛病來。而看看週遭其餘三個同僚亦是面露笑容,顯然對杜士儀這一篇駁斥別人抬高同僚的文章很是滿意,他自然不為己甚,當即笑著說道:「果然不愧是人人盛讚的樊川杜十九郎,好文筆如此好文章呈送源相國和裴侍郎面前,他們必然會擊節稱讚,而那個只憑一己之言,就打算陷吾等於風口浪尖的處士也該無話可說了」

    正如竇先所說,源乾曜和裴璀對於這篇奏疏果真都頗為激賞,當日便吩咐杜士儀拜發。前時那處士一通上書,算是把中書省和門下省的拾遺補闕一併都掃了進去,中書省那邊正在群策群力潤色文章打算應對,卻不料給門下省佔了先,幾個右拾遺得知此事後,自然第一時間就命人抄錄了杜士儀的原文來看。通篇讀下來,其中主筆的那人回頭望了一眼自己精心炮製的那篇洋洋灑灑近千字考古論今的文章,不禁面色異常陰沉。

    最好的頌聖立意給人寫了,而抬高自己和同僚的溢美之詞也已經被人用了,他再寫太多還有什麼意義?不過拾人牙慧而已

    「早知道如此,就不該聽苗中書的,早一天送上去就好了」一個年紀最長的右拾遺無奈搖頭歎了一聲,又捋了捋下頜那寥寥幾根老鼠鬍子,有些忿然地說道,「此事就罷了吧,日後有的是諫諍的時候,難道門下省還能次次搶先那杜十九就算小有名氣,終究只是後輩,我等可都是久負文名的前輩」

    自古文無第一,說的就是文人之中的這種競爭心理,因而門下省左拾遺杜士儀的這一封獻書,固然讓此前那上書的處士無言以對偃旗息鼓,卻也激起了門下省左拾遺和中書省右拾遺之間的競爭心理,但凡有事要諫諍,兩邊幾乎必要龍爭虎鬥,寫上好幾篇有條有理的文章鬥個輸贏。自然,杜士儀當仁不讓地充當了這麼一個急先鋒。旁人只知道他年輕氣盛,銳氣十足,只有他自己知道,倘若在諫臣之上韜光養晦,那還不如立刻捲鋪蓋滾蛋算了

    貞觀之治名垂青史,這其中唐太宗和魏征那一對君臣更是後世傳頌的典範。要是魏征不諫,他的風頭能蓋過李世民身邊的璀璨群星?

    五日一疏,十日一奏,單看這種高密度的奏疏數量,興許會讓人覺得杜士儀必然整日埋首於紙堆中辛苦異常。然而,要知道門下省光是拾遺就有正員和員外官總共八個人,每日的各色制敕等等從手頭經過,大多數都是不需要太過留心的,需要封還和諫諍的只是極少部分,再加上多達上百的吏員班子都是精於而有效率的,因而相形之下,和從前在萬年縣廨相比,他的日子反而更逍遙一些,有時候還能清閒到隨手抄錄那些文詞優美的詔敕。若非輪值,午後就能回家悠閒會友賞春,不過對於他來說,這種閒工夫倒少,因為他得費神替杜十三娘悄悄預備嫁妝,還要督促崔儉玄苦練策論。

    畢竟,明經科和進士科不一樣,進士科更重詩賦,明經科則更重帖經和策問。

    轉眼間已經三月,杜士儀任左拾遺將近一個月,倒也習慣了早起上朝,午後就休息的日子。這天午後,他正在評點崔儉玄那一篇策論,突然只聽得外間傳來了杜十三娘的聲音:「阿兄,十一郎君,有客人來拜,自言是太原王仲清」

    這個字號陌生得很,杜士儀聞言一愣,一旁的崔儉玄支著下巴沉吟片刻,也對他攤了攤手表示一無所知。面對這種情況,儘管杜士儀想到近來訪客越來越多,一多半都是自薦抑或是來攀關係的,可甄別著實是一個大問題,他只能丟下手中那一卷文章到了門前,對杜十三娘問道:「來人就只說了這麼多?」

    「是赤畢在前頭接待的,我正在替阿兄整理新買的那些書呢。他說是一位官人,並並非那些應試舉子。」

    杜十三娘這些天也是應付訪客應付得頭疼,大多數人都被她直接擋了,只有實在不得不見的方才會引來給杜士儀。此刻她看到崔儉玄也跟著杜士儀後頭出來了,卻是還大模大樣伸了個懶腰,分明藉機偷懶,她只能瞪了他一眼就收回了目光,又若有所思地說道:「此人看上去也就是三十不到,這等年紀能夠為官,不是家世就是能力有獨到之處。而且惜字如金,分明性子高傲,所以我方才親自來稟阿兄。」

    「登門拜訪陌生人還這般倨傲,那他還不如於脆別來」崔儉玄嗤笑一聲,見杜士儀兄妹不約而同看向了他,他趕緊縮了縮頭說道,「我進去繼續改我的策論,杜十九你既然有空就去見這傲氣的傢伙吧」

    儘管崔儉玄這話杜士儀很贊同,但贊同並不代表他就能閉門不見,只得帶著心中的疑惑到了外頭見一般客人的小廳。甫一進門,他就認出了那個客位上正襟危坐的傢伙——不是當初在玉真公主別院時,霍清特意提點的那個狂生王泠然還有誰?時過境遷,上次杜十三娘還說在安國女道士觀見過此人,聽說其已經授了太子校書郎,亦算是清貴之職,又要去向張說自薦,怎麼又來見自己?

    「杜郎君」王泠然見杜士儀進門,站起身來彼此揖禮見過之後,他就直截了當地開口說道,「今日登門不為別的事。君一歲之間便由萬年尉擢左拾遺,才具能力蜚聲滿兩京。今僕太子校書郎年底即將任滿,因而想請杜郎君引薦一二。」

    這話真是……怎麼聽怎麼**的

    一別四年多不見,杜士儀能夠清晰地感覺到,王泠然儘管說話依舊傲氣,但身形卻比當年瘦削了不少,精氣神中也透出了一種說不出的疲憊。官場本來就是磨人性子的地方,更何況這樣一個傲氣到被人覺得狂妄的人?他當下笑著示意王泠然坐下再說,等到自己也在主位上坐了,他就若有所思地問道:「之前舍妹從安國女道士觀回來時,曾提及見到了王兄,還說貴主建議王兄自薦於張相國。張相國功勳彪炳,王兄緣何捨此宰臣而求諸於我?」

    王泠然這些年閉門羹吃了不少,但也不是沒遇到過賞識自己才華的人,否則這太子校書郎也得不著。此刻聽到杜士儀問到這個,他不禁沉默了許久,這才開口說道:「今日我便是從張相國那兒來。張相國說,他兼知朔方節度使,不日就要巡閱朔方,愛莫能助。」

    張說真的要去朔方?

    杜士儀儘管早些天就聽到了如此傳言,可當傳言變成了真的,他不禁有些出神。自開元初政局定下之後,政事堂一直都是兩相制,一正一佐,張說這回朝拜相確實容易給張嘉貞和源乾曜帶來危機感,可這麼快就被重新趕了出去,城府深沉的張說就能夠甘心?王毛仲去年還和張說搭過檔,回朝之後固然沒找過他的麻煩,可在御前風光無限,難道會坐看政治盟友再次靠邊站?

    「杜郎君。」

    這些思量在杜士儀腦海中轉了一圈,就被王泠然這突然一聲給打斷了。他暗想宰相換誰當還輪不到他費思量,連忙丟開這些雜亂思緒,輕輕咳嗽一聲便含笑說道:「王兄之事,我知道了。王兄工文賦詩,氣質豪爽,當言無所忌諱,若有機緣,我自當對源相國和裴侍郎一薦。」

    王泠然本也是因張說從者隨口一說,死馬當做活馬醫,把心一橫到杜宅拜會,聽到杜士儀竟然爽快答應,他竟是愣住了。可那一句當言無所忌諱,他卻有些面色微微發白,可還不及開口說些什麼,就只見杜士儀又拱了拱手。

    「王兄出身名門,乃卓犖奇才,濟世之器,若能稍斂崖岸,必將大用。交淺言深,還請王兄不要怪罪。」

    王泠然但凡出門去別家拜訪,一般都坐不到一盞茶功夫,今次在杜宅也並不例外。可就是這麼一小會兒出來,他卻覺得又是心中百味雜陳。杜士儀對他的褒獎讚譽令他很高興,可對他的脾氣風骨有些微詞,他卻又覺得失望。思來想去,他攥緊的拳頭終究舒展了開來。

    人生在世,總不能按照別人的目光來活

    而杜士儀委婉地給了王泠然一點建議,轉身又回了書齋之後,他見崔儉玄拿了改好的策論過來,一目十行掃了一遍就笑了起來:「果然圓潤不少。今科東都的解試試官是洛陽縣縣尉王仲清,就愛這珠圓玉潤的文字,投其所好就行了。這鄉貢解送你理應並無問題,好了,這些天估計也快把你憋瘋了。從明天開始,我放你的風……你先別急著歡呼,雖然我走過的路不適合你,但有些東西是相通的詩賦音律你不拿手,那就直接上你最拿手的」

    崔儉玄滿心嘀咕,等湊過去聽完了杜士儀的話,他登時眼睛大亮,隨即歡呼了起來:「杜十九,真有你的,好主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