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修真小農民

第一卷 第八章 黑蛇捕狼,兩人在後 文 / 包山工

    第八章黑蛇捕狼,兩人在後()

    只見一團烏七八黑的東西,直徑大約有近六七十里面的東西呈現在眼前,不是別的,正是一隻大蛇好像捲住了什麼東西。

    這種蛇在這一帶很常見,是隨處可見的烏梢蛇,因為是黑色,所以這裡的村民都把這種蛇稱之為黑烏梢,不過近幾年有很多人上山捕蛇,大多的蛇都逃到更深的老樹林裡去了。

    仔細觀察了一下這條黑烏梢,只見它捲著的身子不斷的向裡勒緊,雖然樹林裡十分陰暗,但隱隱還是看見蛇身的縫隙中透露出了一絲絲棕色的毛,而且似乎不斷的向外留著血。

    蛇身最粗的部位幾乎有張大山手臂那麼粗,這麼大的烏梢蛇在這一帶已經很少見了,自從興起了那股捕蛇風,能見到大蛇的幾率就大大降低了,今天見到這麼大的蛇,令陶潛和張大山都不禁露出了訝異的目光。

    黑烏梢在不斷的收縮蠕動,但似乎也很吃力,陶潛他們完全看不見裡面包裹的是什麼東西,只知道不是一般的老鼠,因為再大的老鼠如果被這麼大的蛇咬住肯定立馬斃命,用不著大蛇這麼費力的將它勒死。

    突然,在黑烏梢包裹著的裡面發出了一聲就像是人打噴嚏一樣的聲音,這讓久居山上的張大山一下就聽出了這只烏梢大蛇正在捕捉的是一隻什麼動物。

    從聲音,張大山已經判斷出了這是一隻黃鼠狼,黃鼠狼平時極少發出叫聲,它們是根據身體腺體的氣味來聯絡的,當被逼急的時候,會發出類似打噴嚏的卡卡聲,聲音比較尖利。

    黃鼠狼,書面上稱為黃鼬,週身棕黃或者橙黃,不過黃鼠狼在大家心裡面的印象都不是很好。在大家心裡,黃鼠狼是家雞的天敵,俗語說的『黃鼠狼給雞拜年』就充分體現了它的惡名。不過在學中醫的時候,陶潛閱讀了關於黃鼬的一些東西,這種思想也得到了改變。說黃鼠狼愛吃雞其實是冤枉它了,其實黃鼠狼的主食是鼠類,有人研究表明一隻黃鼠狼一年能消滅三四百隻鼠類,之所以人們愛在自己雞籠附近看見它,大半是因為它在追捕老鼠而闖入了人的生活區。不過在十分飢餓的情況下,黃鼠狼也是會捕殺家養的一些小雞的。

    黃鼠狼有藥用價值,可以治淋病,而且還有殺蟲療瘡、溫腎縮尿,治疥瘡、瘡潰不癒合、尿頻等功效,這些在陶潛的醫書中都有提到。

    不過這只黃鼠狼很不幸,碰到了這麼大一條烏梢蛇,如果是小蛇的話說不定是黃鼠狼捕它,因為黃鼠狼不僅能捕鼠,還能捕蛇,不過這只蛇這麼大,就算換成是以捕蛇為生的鷹隼來都不一定搞的定。

    如果在平時碰到這樣一條大蛇,張大山會選擇立馬迴避,不會去招惹它。這麼大一條蛇,被它纏上可是要命的事,連張大山這麼大塊頭都不敢輕易嘗試和這麼大的蛇pk,如果只纏到手臂或者雙腿還好些,可如果纏住腰部或者頸部,那可就要命了。

    眾所周知,腰部和頸部都是人體最薄弱的部位,腰腹裡包含了大量人體臟器,而周圍少有骨頭保護,如果被蛇纏住腰部,說不定就弄個內臟大出血之類的。如果被纏住頸部,那就更慘了,頸部有給腦部供氧的各大血管不說,更是空氣進入體內的必經之路,一旦被纏住,就只有窒息而死的下場。

    但是今天他們正好碰到這只蛇在費力的與黃鼠狼搏鬥,雖說黃鼠狼被包裹在了蛇的裡邊,但張大山知道,這只蛇肯定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把這只黃鼠狼抓住。黃鼠狼異常狡猾,而且非常靈活,就算被咬住,只要不是一口斃命的位置,大蛇很難將它包裹起來,而現在明顯黃鼠狼還沒有斃命,還在叫,所以張大山猜想這只黑烏梢一定費了不少的力氣才捕獲到了這只黃鼠狼,而且黑烏梢是從上面滾下來的,可見搏鬥的激烈程度。

    不過現在,這場廝殺好像已經進入了尾聲,大蛇身體包裹著的抖動漸漸消失了,裡面也再沒有傳來叫聲。這時只見黑烏梢慢慢的鬆開了緊纏著的身體,裡面露出了黃鼠狼的身子。這只黃鼠狼也有五六十厘米長,但剛才被大蛇包裹,已經被壓縮成了一小團,現在多半骨頭這些都已經被壓碎了。

    黑烏梢是咬住的黃鼠狼的腹部,這樣確實不足以斃命,但現在黃鼠狼已經沒有了一絲生氣,嘴裡似乎還慢慢的往外溢著血液。

    剛才大蛇滾下來使勁纏繞黃鼠狼的時候,陶潛他們就找了一個荊棘草叢躲了起來,仔細的觀察著這一幕,雖然平時不敢單獨捕捉這麼大只的蛇,但今天他們是兩個人,而且還有許多工具,特別是彎刀,如果實在抓不住,直接一彎刀把蛇給劈了。況且黑烏梢剛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捕獲黃鼠狼,現在正是它的疲乏期,它更是張開了大大的嘴巴,試圖吞下這只剛捕獲的戰利品。

    張大山當然不會讓他如願,因為他想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想蛇和黃鼠狼都要。

    「二娃,我去對付黑烏梢,你先去把黃鼠狼撿過來。」張大山安排道。

    陶潛點了點頭,兵分兩路,像剛才捕獲野雞一樣慢慢的靠了過去,不過這次是明目張膽而不是偷偷摸摸了。

    張大山把身上的東西放到地上,只把彎刀別在身上,以防不時之需,向著黑烏梢慢慢的走了過去。

    那只黑烏梢也發現了張大山的靠近,慢慢的轉過身子,身子在地上一彎一彎的游動,不過都在剛捕捉的黃鼠狼周圍,它不知道這個龐然大物是來對付自己還是搶奪自己的戰利品的,所以它也不願放棄剛捕獲的黃鼠狼,只是大大的蛇頭對著張大山,嘴裡不停的吐著信子,發出『滋滋』的聲音,單憑這聲音的大小就知道這條蛇的不一般,那『滋滋』聲比起一般的蛇渾厚深遠多了,張大山猜測,這條蛇最起碼活了十多年了。

    張大山也對著蛇左右走動,雙手試探性的伸出不斷的吸引蛇的注意力,大蛇也跟著張大山左右晃動著,不過吐信子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了,張大山的挑釁已經讓它怒不可解,它已經準備好發動攻擊了。

    可就在黑烏梢注意力完全被張大山吸引的同時,陶潛一下子從後面衝出來把黃鼠狼抓起就跑。大蛇先是一愣,沒反應過來,但陶潛跑開的那一刻,大蛇便以飛快的速度轉身,向著陶潛追去,它沒想到竟然有人來搶奪自己費力得到的戰利品,頓時發怒的追去。

    但這剛好是張大山設計好的計謀,就在大蛇轉身的那一刻,張大山往前一撲,那雙強有力的大手一下抓住了黑烏梢的七寸。眾所周知,蛇打七寸,七寸乃是蛇最薄弱的地方,蛇的七寸,是蛇的心臟所在,一受到致命傷,便會必死無疑,任何捕蛇的動物或者人,在捕蛇之時首先會選擇抓住或者攻擊蛇的七寸。

    一被抓住,大蛇便吃痛的猛烈甩動起來,這時張大山已經站立起來了,只見他雙手抓著大蛇不斷的甩動,想用劇烈的晃動讓大蛇出於昏迷的狀態,但這條蛇太大了,加上大蛇也在不斷的擺動,試圖纏到張大山的身上來,張大山這麼大的力氣,竟然硬是沒把大蛇給抖暈。

    張大山也有些鬱悶,不過大蛇帶給他的驚訝更多,張大山心裡衡量了一下,這條蛇起碼有二十多斤,長度也有五六米,這麼大條的蛇已經可以稱之為蟒了。張大山使勁的抖動,仍然不能使大蛇眩暈,反而讓大蛇抓住機會一下子纏到了身上。

    五六米長的蛇,一旦纏到身上,那可是相當危險的,這麼大的蛇,少說也有上百斤的力量,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不過幸好張大山身強力壯,長得更是五大三粗的,大蛇纏到身上對他也構不成多大的威脅。

    但如果這樣下去,遲早會被大蛇纏到頸部上來。現在大蛇只是纏到了張大山的腰部,只見大蛇不斷的勒緊,不過張大山腹部微鼓,那有著輪廓的肌肉已經把衣服撐了起來,不過也顯得有些吃力。

    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張大山必定會力竭,大蛇畢竟是久經沙場,知道怎麼對付敵人,怎麼恢復和節省體力。但張大山現在雙手使勁的鉗住烏梢大蛇的七寸,勢要讓大蛇吃痛或者力竭,但他還是低估了這條大蛇,大約相持了兩三分鐘,大蛇越勒越緊,而張大山卻變得吃力起來。

    但是現在張大山雙手正鉗住大蛇的七寸,不能伸手拿別再腰上的彎刀,而且現在彎刀也被大蛇纏到了身上,當張大山也一陣吃痛,不過幸好彎刀的刀鋒不是向著自己。

    這時兩個人的優勢就顯現了出來,陶潛把黃鼠狼放到綁好的兩隻野雞旁邊,然後就走了過來,本來想用彎刀去把大蛇給劈了,但大蛇已經完全纏著張大山了,不敢下手,怕傷到張大山。但畢竟是兩個人,陶潛一上前,同樣雙手鉗住黑烏梢的七寸,現在是兩個人同時鉗住,大蛇吃痛而且呼吸困難,力道也漸漸的小了下去,站大山趕忙發力,慢慢從大蛇的纏繞中脫離了出來,一隻手應付著大蛇,另一隻手伸向腰間拔出彎刀,刀起頭落,大蛇的頭就被齊齊的砍掉,砍掉的地方不斷的冒著血。

    張大山張口便對著冒血的地方吸起來,吸夠了遞給陶潛說道:「來幾口,對身子又好處。」

    陶潛是學醫的,當然知道蛇血的功效,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可驅蟲解毒,也沒太多的猶豫,抓住蛇頸就喝起來,頓時一股溫熱而鹹鹹的液體就湧進嘴裡,不斷吞嚥著,陶潛頓時感覺全身發熱起來,心想著蛇血果然是好東西。

    等陶潛也喝夠了,張大山再把大蛇拿過來,放到地上,在蛇七寸下面兩三個手掌距離處把蛇的肚子給破開了,準確的從裡面掏出一顆乒乓球大小的紫色東西。

    張大山遞給陶潛說道:「還熱的,吞下去。」

    陶潛拒絕道:「你吃吧,你費了那麼大力氣才弄到的。」

    張大山笑道:「我吃的多了,少吃一顆也無所謂,你在城裡呆了這麼多年,吃一點,對身子有好處。」

    陶潛也不再拒絕,接過來放到嘴裡,一口嚥下。

    本來蛇膽應該用酒吞服的,但山裡哪來的酒,只有就這樣吞下去,更下不能咬破了吞,那樣滿嘴的膽汁,又苦又澀,更加難以下嚥。

    蛇膽具有祛風除濕清涼明目、解毒去痱的功效;可調補人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延緩機體衰老;更有治療皮膚熱毒、口眼生瘡、肺熱咳嗽、胃熱疼痛、肝熱目赤、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痔瘡。可以說蛇膽是一種極品的東西,今天陶潛竟然吃了這麼大一顆,簡直是運氣太好了。

    把蛇膽取出來後,張大山就把烏梢蛇放到了地上,但蛇的尾巴還在不停的一擺一擺的,都說『死蛇活尾巴』,說的就是現在這樣。

    等黑烏梢的血流的差不多了,他們才收拾好東西,張大山把烏梢蛇纏在脖子上,往山頂走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