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網游動漫 > 三國之模擬城市

第一卷 第679章 高處不勝寒 文 / 懶貓不瘦

    第679章高處不勝寒

    司隸,長安城。

    自從天子和文武百官被挾持到長安之後,長安便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昔日的三級都城,一瞬間便完成了兩級跳,直升到一級王城。這個過程難以複製,系統的金手指是無敵的。

    但是,長安的幸福時光到此為止,從一級王城開始,長安必須通過不斷的擴建,逐漸發展到王城的頂級——王級王城,這一點與其它的玩家領地沒有本質的區別。

    作為東漢王朝的首都,長安可調用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相當驚人,理論上整個國家的資源都可以調用,那將使長安城的規模以驚人的速度提升,但實際的情況並非如此。經過數百年的傳承之後,內侍與外戚常達百年的爭奪,東漢王朝內部已徹底腐朽,近些年如潮水般滾滾而來的天災**、叛亂、戰爭,尤其是黃巾起義、十常侍之亂和董卓亂權,已經讓王權名存實亡。

    除了司隸一小塊地方外,其餘各地大多被手握重兵的軍閥掌握,雖其中仍不乏個別對漢室忠誠的死忠分子,但那些死忠派手中的實力相對太寒磣了點。絕大多數軍閥或多或少都生出了一些野心,指望他們對一個日薄西山的皇朝毫無保留地效忠,還不如指望狼群集體吃素。

    即使那些軍閥此前並沒有造反的野心,一次次見證了皇室的無能為力,以及某些野心家不遺餘力地加強軍備巧取豪奪之後,他們為了自保,也必將走上同樣的道路,去努力獲取更大的實力。

    更大的實力,催動更大的野心!

    當野心膨脹到某個臨界點時,為自己而戰、橫掃**的念頭將成為理所當然的選擇,數千年的文明史上,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現在的東漢王朝雖然早已不具備多少實際控制力,但皇室表面上的尊嚴還略有一點留存,至少暫時還沒有見到有哪個軍閥甘冒天下之大不韙,拒絕承認天子的權威。只是,他們也不會輕易將已經抓在手中的利益放出去,嘴裡喊喊「頂天子」的口號倒也罷了,若是想他們拿出些實際的東西,還是省省吧。

    現在的長安與戰亂前的洛陽相比,根本不是同一個檔次,一級王城與五級都城,根本不具備可比性。

    遷都之後直到現在,長安城的規模一直停滯在一級王城未有寸進,且五年內都沒有晉級二級王城的可能,升級到五級王城更是遙遙無期,其中花費的時間和財富都相當恐怖。

    其中固然有滿足王城升級要求難度太大的原因,也與此前董卓對提升長安規模沒有太大興趣有關,升級王城的花費太大了,如果讓他在眉塢和長安之間作個選擇,當然還是董氏家族的眉塢重要一些。

    據說,董卓曾經試圖讓各地諸侯捐錢捐物用於擴建長安,派出大量使者遊說,「別忘了你們也是大漢的臣子,雖說現在各自盤踞一方,卻也不能忘了為人臣者應盡的本份,侍奉皇帝人人有責,讓天子住得舒服一些,這是你們表示對漢室忠誠的最好機會……不給錢就是叛逆!」

    董卓的使者一個個浩氣凜然,唯恐別人不知道自己是正義的使者,但那些諸侯也不是從小在玻璃瓶裡長大的,「如果董卓老賊連升級王城都辦不到,那就乾脆讓天子到我們這裡來好了。」所以,董卓也只能咬牙切齒地罵幾句「一群目無皇上的卑鄙小人」,徹底拋棄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

    沒有龐大的財力、人力支撐,長安城的規模提升速度自然慢了下來,但是,與領主玩家升級自己的領地相比,王城的擴建速度還是足以令領主們瞠目結舌的。

    董卓伏誅,其宗族也幾乎被屠殺一空,在經過數日的歡慶之後,長安的秩序逐漸恢復正常,但這個新興的王城並不平靜。董卓掌權時的長安人,上自重臣下至平民,大多時刻生活在恐怖陰雲中,他們中的許多人在無處不在的壓力下不堪重負,他們的情感無處渲瀉,日復一日地積累下來,當壓在眾人頭上的大山轟然倒下之後,一些長安人對時事表現出了令人驚詫的興趣。

    大街上,酒肆中,學堂前,田園內……

    到處都可以見到有人在公然評論時政,他們慷慨激昂口沫橫飛,甚至還有人因為意見相左而爭論起來,在這個封建時代,這樣的現象極不正常。

    這是個被扭曲的特殊時段,引發這一畸形現象的當然便是董卓,正是這廝引發了眾口一詞的譴責,長安人需要一些時間發洩對董國賊的痛恨。清一色對董卓的唾罵,進一步印證了王允等人行為的正義性,對朝廷也有益無害,這便是朝廷為何會暫時容忍長安人現在的瘋狂表現,而且,王允等人也希望借這些渠道,瞭解民眾對董卓被殺的看法和其它期望。

    做惡人能做到這步田地,董卓實在不是一般的強悍!

    長安城內的一處府邸內。

    王允沉著臉獨坐在屋內,這些天總領朝政的經歷,讓他的身體疲憊到了極點,但他的精神卻前所未有的亢奮,直到現在,他都沒能從成功誅殺董卓的喜悅中脫出,一切都恍如一個夢,真實的夢境。國賊授首,作為誅殺董卓的首要功臣,王允受到了朝廷的嘉獎和百姓的交口稱讚,無論走到哪裡,投過來的都是敬畏的目光。

    那種感覺,很爽!

    王允的氣質已經發生了變化,他不再像從前那樣掩蓋自己骨子裡的鋒芒和驕傲,董卓已死,他成了國家的功臣,不用繼續刻意壓抑自己的情感和個性。他不再低調,與朝臣集會時也很少象從前那樣和大家推心置腹,共同商討和決定國事,他總是正襟危坐在那裡,曾經長期掛在臉上的和悅神色早已被他扔到九霄雲外。

    想到今天的朝會後,士孫瑞和楊瓚等老朋友一言不發地結伴而去,沒有像以前那樣邀自己同行,王允心頭不禁有些酸楚。他能夠感覺到朝臣中那些昔日的朋友,與自己越來越疏遠,大家不再像從前那樣推崇他和擁護他,但王允並不是太介意。在他看來或許這便是成為上位者後必須付出的代價,他不希望任何私人感情影響自己對國事的判斷。

    高處不勝寒。

    一聲長歎,王允舉目望著牆上的字畫,喃喃自語著:「總有一日,你們會明白我現在的苦衷,失去的友情,畢竟沒有朝廷的存亡斷續重要!」

    然而,王允卻沒有想過,作為一個上位者是否真的就不需要朋友了。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大量的人才齊心合力,目前他總領著朝政,更需要與朝中的棟樑之材合力同心,而不是刻意擺出一張臭臉彰顯出自己的不凡,那樣除了惹人討厭之外,對治理國家並無任何幫助!

    可惜的是,已經沒有人能指出他的錯誤,從他聽到董卓伏誅的消息那一刻起,王允就已經不再是從前的王允。他居高自傲,他變得非常敏感和偏激,蔡邕因一聲歎息獲罪便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潛意識裡不願聽到任何異議,王允表現得對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滿不在乎,「董卓都被我設計幹掉了,還有什麼問題是我解決不了的呢?」

    實際上,他並不是一個擁有無窮智慧的人,現在根本沒有人敢站出來置疑「英雄」的決斷,處理某些朝政大事時他時常舉棋不定。

    現在長安城內最熱的話題,便是如何處置那些曾助董卓的涼州兵將。涼州兵的戰鬥力極強,且對董卓頗為忠心,在董卓死後如何安置他的舊部是一件關係著國家安全的大事。朝中群臣已就此事多次朝議,眾臣對此持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至今都沒有討論出一個結果,讓王允傷透了腦筋。

    一方認為:董卓一個人力量顯然不可能製造出那麼多的血案、慘案,忠於董卓的涼州兵就是最大的幫兇,如果沒有涼州兵將的大力支持,董卓又怎麼有機會進京?如果不是因為董卓進京掌握住了局勢,又豈有後面的倒行逆施?因此,涼州兵必須得到嚴懲!

    另一方認為:涼州兵只是聽命行事罪不至死,難道軍隊不聽從上級指揮才正確嗎?軍隊乃國家利器,軍隊不應該有思想,這樣的要求根本不符合一貫的治軍理念!法不治眾,向來都是首惡必懲,鮮少會有人試圖將所有的協從者統統重責,再則,將驍勇善戰的涼州兵取締或重責,是國家的損失,逼著叛軍不敢棄暗投明……

    兩種意見似乎都很有道理,大家誰也說服不了誰,最終的決策權交到了王允的手中。

    「該怎麼做?」

    這件事情一直困擾著王允。

    就在這時,王允耳邊傳來一陣腳步聲,將王允的思緒從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中拉了回來,一位跟隨他多年的家僕走了進來。

    「大人,府外有人求見。」

    「誰?」

    「前驃騎大將軍盧植,還有……鳳翔城主鄭阿牛。」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