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科幻小說 > 位面旅行指南

第十四卷 分封天下 第1446章 :儒家的反擊(第二更) 文 / 王寫意

    這次內閣三位大學士同心協力,不惜鬧大此事到天下皆聞的程度也算是背水一戰了。

    雖說其中確實有為國家大政擔心的緣故在,但究其根本卻是為了奪回屬於儒家的絕對統治地位。現在天下有關盛世即將到來的風頭連傻子都能看出來,楊榮等人怎會看不透呢?

    特別是這短短2年中大明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可謂打的是威風凜凜。所收穫的成績,更是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以來拔尖的頭一份!

    不但徹底掃平了萬里大草原,還出兵國外分別恢復了漢唐故地——交趾和安西都護府。

    除了平定草原之役出動將士超過10萬之外,餘下來的戰爭最多也就出動了9000兵馬。而以往消耗嚴重的民夫勞役,更是因為木牛流馬的存在而完全終結了。

    誰都知道打仗打的就是後勤供應,而兩國之間的國戰更是互拼雙方的綜合國力。只有在戰略基礎上達成平衡,才有具體戰術發揮的餘地。

    否則你剛剛打了兩天,正值戰場上佔據優勢的地步,卻突然聽說國內再也沒有糧草運上來補給了。就算你手下全都是鐵血戰士,沒飯吃也只能是飲恨收場了。

    因此農業時代的戰爭,打的就是後勤糧草的支持程度多寡,戰士的勇猛與否、將帥的謀略是否得當、軍事訓練和組織力是否完備,都只能排在其後的三個位置上。

    而局限於技術水準的高低,出征軍隊所能攜帶的糧草畢竟有限。不說大規模裝載軍糧的困難程度,僅僅是儲存保鮮技術的落後就足以致命。

    所以農業時代的戰爭雙方,都需要依靠後方補給的支援運輸——這就涉及到了關鍵。

    眾所周知,農業時代的運輸手段全憑人力或畜力,而兩者的運用卻全都需要提供相應的糧草消耗。很多時候,從後方運往前線100斤糧草卻需要付出200斤糧草的損耗。

    而且戰線拉得越長,後勤運輸支持的損耗就越嚴重。可以說,戰線距離決定著一切。

    可偏偏當唐少哲拿出木牛流馬之後,一切難題都迎刃而解。地理環境的影響,終於再也無法成為戰爭的決定性因素了。隨軍儲存和補給的便利條件,免除了作戰的後顧之憂。

    是否在國境外作戰,內線優勢和外線劣勢全都因此而煙消雲散了。

    以往戰爭所引發的國內糧草供應和民夫勞役,全都被簡單的技術手段給解決了。

    尤其是民夫勞役的難題,這幾乎是農業經濟時代各個政府都頭疼的難題。甚至可以說,古代百姓不怕收稅,但是卻很害怕服勞役。

    一旦出門,以古代的交通條件和信息通訊水準來說,基本上這個人就等於是失蹤了。

    杳無音訊不說,誰也不知道他會在猴年馬月的某一天晚上回來,還是某天早上收到他的死訊,或再也收不到這個人哪怕一丁點的消息了。

    通常出門服勞役的人,都是各個家庭當中的支柱勞動力。所以出門服勞役,往往就等於是斷絕了一家的生計,很可能會因此毀掉一個家庭。

    當破產家庭的數目不斷增加,達到一個危險的比例後這個王朝就會因此而總崩潰。

    但木牛流馬完全解決了這個千古難題,使得對外戰爭再也不是看上去那麼可怕。尤其以神機營的武力來說,天下也不可能再找到戰術上能夠抵擋的對手。

    當戰略優勢和戰術優勢全部集中在大明身上後,事實上對外作戰都是穩穩地有勝無敗!

    三位內閣大學士雖然局限於農業經濟時代的思想當中,可是他們能夠做官到今天這個地步又怎麼能不是聰明人呢?如此簡單的邏輯推斷,根本不可能算錯結果。

    可他們還是跳了出來堅決的反對國戰,唯一的原因就是國師大人的威望不能再漲了。

    現在連傻瓜都能看出來,神機營一旦出馬就是除了勝利外別無可能的結果。而在朱棣乾綱獨斷與唐少哲達成改革交易之後,大明又獲得了100多艘鋼鐵軍艦的支持。

    再想像蒙元大軍遠征日本時遭遇海難,那基本上是不可能了。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具備,此次開戰除了勝利外再也沒有其他結果出現的可能了。

    可國師大人這次出站再獲勝,是不是下一步就要開始削弱儒家的統治地位了?

    你沒看見這次海軍戰艦的交易條件,就是讓陛下廢除軍戶、匠戶、灶戶等階層的世襲制。毫無疑問,這些人今後也算是允許讀書科考的平民百姓了。

    看國師大人如此重視商業,開商部、建船隊、建議釐清全新體系的商稅……接下來是不是還要更改聖人早就定下來上千年的「士農工商」四個階層?

    軍戶、匠戶出身的人已經成為了平民,假如接下來再允許商人子弟科考,那儒家千百年來所形成的耕讀傳家傳統豈不是就要毀在這一代士子的手中了?

    楊榮決不允許出現這樣的情況,而楊士奇和金幼孜等人所代表的天下儒家力量也絕對不會樂意看見這種情況的發生。因此所有人都達成了一致,不能再眼睜睜看著釋家力量增強了。

    目前大明的國力和局勢眾人都看得很清楚,對外作戰可謂是每戰必勝的結果。而且不需要付出太多的消耗,就能享受到戰勝後的戰爭紅利,何樂而不為之呢?

    這種明知必勝的戰爭開啟提議,一定必須要由儒家子弟拿到手裡才能帶來最大利益。

    雖說開戰的勝利結果是天下有識之士都能看到的,可是普通老百勝誰知道那個?古代掌握了話語權的就是讀書人,可以說他們說什麼普通老百姓就相信什麼。

    現在他們說:「國雖大好戰必亡!」那所有百姓就相信是這樣,天上的文曲星君下凡豈能胡說八道、無的放矢?

    今後由到他們提出對外作戰計劃,那就是「經歷了必要的休養生息後國力養成」而開戰必勝,最後的結果也肯定能證明他們說的沒有錯。

    接下來,平民百姓們自然會再度為讀書人的英明果斷而歡呼鼓舞,繼續維持千百年來由讀書人統治天下的格局不變。

    至於唐上仙?他終究不是塵世凡間之人,到底還是要回歸修真天界去的。人世間的事,還是交給英明睿智的儒家子弟吧!

    就這樣吧,這一仗,那是無論如何也不能退縮分毫!

    楊榮滿懷信心的面對諸多同鄉、同學和同黨,他有信心帶領團結起來的天下儒門子弟戰勝那個看似不可戰勝的國師唐上仙大人!

    他或許還不知道,這個世界不是誰的拳頭大誰就聲音大,而是筆桿子掌握在誰的手中!

    所謂史筆如鐵,任你強橫一時,也終究不能改變後世人對於青史記載的判斷。

    何況有關此事的勝負,根本就不是意見不統一,而是與統治基礎息息相關,這是任何人所面對的時候都不會放棄抗爭的。

    楊榮已經發動了所能聯繫到的全部同鄉、同窗、同黨、同年,一起開始發動輿論造勢,不取得這次的勝利絕不善罷甘休。

    而且內閣其餘兩位大學士,甚至包括整個朝廷的在職官員和候補官員全都開始了聲勢浩大的輿論造勢。反正要在民間造成這麼一種趨勢,始終保證真理掌握在儒家的手中。

    如此,還看你國師大人能怎麼應對?最終恐怕也只能認清形勢,明白自己的優劣所在而最終低頭認輸。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