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抗戰之浴血大兵

《》第一卷 第四百三十三章 雖勝卻敗 文 / 秋一秋

    為應對飛機轟炸,傅作義部各連工事均分為上下兩層,炸毀上層,還有下層。()各掩體內設有指揮部、彈藥庫、繃帶所、廁所等。前後陣地之間有四通八達的交通溝。並且,為對付日軍偵察機,陣地上都進行了偽裝,偽裝得甚至連人走到跟前也難於發現。21日,日軍第8師團長西義一坐鎮密雲,派出飛機和小股部隊進行試探性進攻,向陣地扔下少量炸彈,但損壞和傷亡很小。

    23日凌晨4時,西義一派出鈴木旅團和川原旅團福田支隊,以飛機10架、坦克10輛,山炮、野炮各10幾門的兵力,向一線陣地發起猛攻。日軍以慣用戰法,先以飛機大炮狂轟濫炸,再以坦克掩護數路步兵衝鋒。

    前沿陣地的董其武第436團將士,憑借堅固工事沉著迎戰,直到中午,日軍都未能攻破該團主陣地。

    其間,上午8時左右,傅作義接到何應欽從北平來的電話,要他到北平去開緊急會議。傅作義因戰事緊張,抽不開身,就讓軍參謀長苗玉田代往。

    中午,鈴木親自到一線指揮,把主攻方向改為左翼的第210旅薄鑫團。與此同時,還派出騎兵第72聯隊和早川步兵聯隊偷渡過河,向薄團後方迂迴包抄。為打退日軍圍攻,炮兵連把山炮抬出掩體,在暴露的高地上用零線子母彈進行轟擊。這種炮彈射出30米即爆炸,殺傷面積長、寬各30米。由於我軍官兵有工事掩護,我軍很少被自傷。但炮彈中的鉛彈卻使日軍造成重大傷亡,日方《朝日新聞》隨軍報道稱:「兩軍相距甚近,華軍竟敢發炮射擊,實屬罕見,其勇敢令人驚歎。」

    騎兵第72聯隊和早川聯隊轉而攻佔了我方守備薄弱的茶塢村陣地,對其他陣地構成威脅。傅作義電令二線陣地的第211旅孫蘭峰第421團增援收復。孫蘭峰準備從背後抄襲日軍,被日軍發現,派騎兵來衝擊步兵。孫蘭峰留下重機槍連和一連步兵依托樹林伏擊日軍騎兵,大部隊繼續前進。結果,敵騎不僅沒有衝垮我方步兵,反而傷亡慘重,茶塢村陣地也被我方收復。當天,其他丟失的前沿陣地均被奪回。

    其間,在下午4時前後,雙方激戰之際,傅作義接到何應欽讓苗玉田和其他人打來的4次電話,要其停止戰鬥。

    傅作義因兩軍膠著,自己不可能單方停戰挨打,未予執行。*/*此次連續15小時的惡戰下來,第59軍陣亡將士367人,傷400餘人。日方陣亡340餘人,傷600餘人。當晚,傅作義讓孫蘭峰團替下了傷亡較重的薄鑫團。孫蘭峰提出當夜擾襲日軍的計劃,傅作義認為不錯。孫蘭峰隨即挑選了素質好的奮勇隊員500名,配備上這時,上午派到北平參加何應欽緊急會議的苗玉田趕回來,他帶來了何應欽的手令:「著第59軍即刻停戰,向高麗營撤退集結。」當晚,傅作義被迫傳令部隊撤離陣地。

    第二天,日軍專門到第59軍陣地來研究我方工事構造。日本《大阪新聞》報道說:有少數部隊頑強抵抗,是役我軍因受地雷之損失甚大,所以士兵不敢走不長草及無道路之地。……敵在高地築有華夏式的堅固陣地,該陣地兩旁伸出,一對密雲前來之我軍,一對由薊縣前來之我軍,側背之早川聯隊,突受敵千餘人之進攻,結果傷亡約三百餘人。在高地之敵,利用微小之槍眼孔射擊,我軍既難達殲滅之目的,又無法攻擊前進……

    5月24日觀看華夏式之陣地,實有相當之價值,且於堅硬之岩石中,掘成良好之戰壕,殊令人驚歎。敵兵陷藏於堅固之穴中,僅露出2寸寬、4寸長之槍眼,做殊死之抵抗。觀其在作戰中掩埋之遺體,其中尚有十六七歲者,且有類似學生者,青年之狂熱可見一斑矣!

    當天,日軍進至懷柔縣城以南一帶後,正準備繼續向順義進攻時,也收到了關東軍司令部停止戰鬥的命令。於是,牛欄山一戰,成為整個熱河——長城抗戰的最後一戰。

    懷柔抗戰勝利的消息,被全國各報競相報道。傅作義率部返綏後,將長城抗戰犧牲的陣亡將士遺骸收斂安葬於城北大青山下,並下令建立烈士陵園,樹立紀念碑,請胡適作了一篇白話體的碑文,碑文由錢玄同書寫。碑文最後寫道:

    這裡長眠的是二百零三個華夏好男子!

    他們把他們的生命獻給了他們的祖國。

    我們和我們的子孫來這裡憑弔敬禮的,

    要想想我們應該用什麼報答他們的血!

    22日,日本大使館海軍武官籐原單獨約見了黃郛,籐原告知日方停戰的四項條件,並提出要何應欽任命和談代表赴密雲正式和談。

    何一方面派出代表去密雲和談,一方面報告蔣光頭和汪精衛(此時已復任行政院長)和談進展,另一方面準備撤離北平搬到豐台的長辛店以南。日軍沒有佔領北平的打算,若是何真的撤離反倒讓關東軍收不了場了。談判中,日方嚴厲要求華夏25日凌晨2點前必須答覆4項條件。日方提出的停戰協定內容如下:

    一、華夏軍隊一律迅速撤退至(北京的)延慶、昌平、高麗營、順義、通州,(廊坊的)香河,(天津的)寶坻、林亭口、寧河(蘆台)所連之線以西、以南地區。爾後,不得越過該線,且不作一切挑戰擾亂之行為。

    二、日本軍為證實第一項三、日本軍如證實華夏軍業已遵守第一項規定時,不再越過上述華夏軍的撤退線繼續進行追擊,並自動回到大致長城一線。

    四、長城線以南,及第一項所示之線以北、以東地區內的治安維持,由華夏方面警察機關擔任之上述警察機關,不可使用刺激日軍感情的武力團體。

    日方代表為關東軍參謀副長少將岡村寧次,華夏代表為北平軍分會總參議陸軍中將熊斌。

    華夏雖提出少許異議但未得到日方任何讓步,後經請示蔣光頭和汪精衛同意,於5月31日下午5點,雙方代表在塘沽簽訂了由日方單方面擬定的《塘沽協定》,在事實上承認了日本佔領東北三省和熱河,並把冀東置於日偽勢力範圍之內。

    6月上旬華夏軍隊首先撤出了協議地區,至19日,關東軍第6、8師團撤離。但留下了騎兵部隊駐唐山市最靠近天津的玉田縣,第八師團第4旅團(鈴木美通旅團)駐北京密雲,言稱為監視華夏軍隊而留駐。至此,長達2個多月的長城沿線抗戰以日軍完全達成目的而結束。

    《塘沽協定》雖然如蔣光頭所要求的未將東北四省及熱河省等字樣寫入其中,但是協定內容實際上承認了日本對東四省的佔領和統治。緩衝區的設定使各抗日武裝被隔絕在關內,關外的抗日力量得不到關內的支持,義勇軍的抗戰形勢雪上加霜。

    協定保障了滿洲國的絕對安全以及日本戰備大後方的建設,同時得以全力對付可能來自蘇聯的威脅。日本人這一招實在是一舉多得,狡猾狡猾得狠!

    協定雖然屬於秘密簽訂,但是很快被外界所知。6月1日,華夏gcd發表了《為反對國民d出賣平津華北宣言》,19路軍、東北軍、華北軍,西北軍,也通電反對,一時間國內罵聲四起,把汪、何等人比作當年的秦檜。

    因為協議文本的最後拍板是汪精衛,又未經過國防會議批准。

    因此在6月2日的南京國防會議上被指責簽定這個協定是「違法擅權」,蔣雖然也表示過「委曲求全原非得已,中正自當負責」,但最終還是汪精衛出面「承擔責任」。

    出乎意料的是,被民眾呼聲很高的李衛東並沒有站出來指責汪精衛與何應欽。

    其實,國家的外交和政治事務與一個家庭、一個企業一樣,當面臨要尊嚴還是要生存的時候,選擇尊嚴而死地總是被定義為死得其所,而選擇生存暫時放棄尊嚴的又總是被罵得遺臭萬年。

    李衛東知道,華夏如果繼續打下去,戰敗是肯定的,若是此時戰敗了,華夏的後果是什蔣光頭也好,汪精衛也好,何應欽也好,都是絕頂聰明的人,又都是從日本歸國的正牌海歸,他們更瞭解日本。

    蔣和何都是日本軍校的留學生,又是在日本軍隊實習過的軍人,他們知道雙方軍隊的實力差距有多大。所以,蔣知道華夏還沒有能力與日本相抗衡。

    外交是什麼?眾所周知,外交就是靠實力說話,外交就是用實力合法化地搶奪別人手裡的寶貝,外交就是靠實力羞辱別人、壓迫別人來炫耀自己。

    因此,在李衛東眼中,《塘沽協定》,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蔣、汪和何都知道簽了它的後果,也曾堅持不簽書面協定,但是日本人也很聰明,堅持要求必須簽訂書面文件,所以推來推去派了熊斌去簽字。

    最後汪精衛一個人出面「承擔責任」,說來還真體現了他「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英雄氣概。

    至於戰爭中軍隊傷亡人數,華夏僅第l7、第29、第32、第53、第67軍傷亡1.8萬餘人,日方死傷2.4萬餘人,戰術上,華夏大獲全勝。

    大將作者紅色十月攜《榮耀》歸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