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誰入曹營2
張浪聽完郭嘉的話後道:「奉孝,不愧是鬼才!此等計策也想的出來。」說完大笑:「哈哈……」
郭嘉道:「主公此計雖妙,但有一步確是很難做。」
張浪聞言道:「奉孝,何話直說,婆婆媽媽的。這可不像平時的你啊!」
郭嘉道:「主公,方才屬下所言之計。尚有一處凶險之處!」
張浪道:「何險?」
郭嘉正欲開口,龐統卻搶先道:「主公,屬下知奉孝所言何險。奉孝之計乃是同時扶植曹植、曹丕兩人。但需由一人前去為這二人出謀劃策,才好讓兩人有奪權之機。此去乃是深入曹營,隨時都會有生命之憂!所一此去之人,需能獨擋一面。至少能完全取得曹氏兄弟的信任,才有機會亂其後宮擾其法紀!達到此去的目的。」
張浪道:「這是必然的,浪也是思量許久。終究找不到合適的人選。」
只見周瑜站出來爽朗道:「主公,公瑾不才願往曹營執行此任務!」
張浪道:「不可!」見周瑜不悅,張浪繼續道:「不是某不願讓公瑾前去,若公瑾此去執行我必然相信汝能完成使命。只是公瑾乃是我軍大將,曾經與曹軍正面交鋒。恐其認出公瑾後而加害於汝!」張浪說完後站起身來道:「諸位都是我江東棟樑,又都與曹軍交過手,只怕在曹營中被人認出,而加害於汝等。諸位休要再請命前去,某已有合適的人選!」
眾人驚訝的望著張浪,一臉的不解。還是龐統搶先清醒過來隨即問道:「不知主公所言之人是……?」
張浪微微一笑後吩咐眾人先坐,自己也坐在椅子上。隨即道:「來人!上茶。」待茶上過後,張浪對前來上茶的下人道:「你過來,某有事要吩咐你。」
上茶的下人雖然知道張浪平時為人謙和,但也是戰戰兢兢的走了過去用幾乎顫抖的聲音道:「主公~~!」
張浪見他這般模樣,便笑道:「你別怕,走過來些。」只見張浪在那下人耳邊嘀嘀咕咕道了些什麼?那下人就告退下去!而張浪依卻帶微笑的品著茶,還對眾人道:「諸位覺得這茶如何?」
郭嘉見張浪如此說來便回道:「主公,這是何意?」
張浪笑道:「回答諸位的問題啊!諸位方才不是問某派誰前去曹營嗎?」
馬上就有答案了。」
眾人紛紛交頭接耳猜測,只聽見周瑜小聲對郭嘉道:「奉孝,可知何人?」
郭嘉若有所思的回道:「我也不知道是不是?」
周瑜道:「奉孝,知道乃是何人?此去使命重大,想必定是軍中某位將軍。」
郭嘉道:「我也是猜的,此等會議公瑾覺得還有誰該到卻又沒有到,或者是該到而有暫時到不了?」
周瑜道:「莫非是徐庶元直兄?」
郭嘉道:「我也只是猜測,但想來又不大可能。元直在壽春乃是曹軍南下的必經之路,與曹軍交戰更是常事。主公也不可能派他前往啊!」只見郭嘉和周瑜搖搖直歎氣唉……
程瑜也和龐統在一邊竊竊私語,偶爾聽到一些可是不全,大概是猜想:「張浪會派魯肅前去執行此使命……云云!」
這一切都被張浪看在眼裡,但他無意去打斷他們的猜測,只是自顧自的在想那兩個人,第一人:「青年的他本是溫文爾雅的一介書生。當時,陸績及其外甥顧邵以博覽書傳齊名,他和張敦、卜靜次之,風聲流聞,遠近知名。但歷史卻把他推上了政治舞台。他是東吳繼周瑜、魯肅、呂蒙之後的又一個聲望頗高、功績卓著的將領。他智勇兼備,武能安邦,文能治國,並且品質高尚。孫權把他比做成湯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
他的軍事才能主要表現在他足智多謀善於用兵。在討伐山越暴亂時,他巧設疑兵,多建部隊番號,乘夜進入山谷,到處鳴起軍號鼓角之聲,造成有干軍萬馬的聲勢,從心理上瓦解了叛軍。然後一鼓作氣勇猛進擊,終於用很少的兵力平息了幾萬人的山越暴亂。
巧奪荊州一戰,他利用關羽驕傲自大的弱點,以卑下的言辭寫信吹捧關羽。使關羽完全喪失警惕,全力對付曹操。這樣,呂蒙才得以兵不血刃輕取荊州。
夷陵之戰時,他則又根據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採取了誘敵深入、疲敵師志的戰略方針。劉備十萬之眾來勢兇猛。他則主動放棄大片土地和戰略要地,把五、六百里的山區讓給蜀軍。待蜀軍銳氣頓減之時,他巧用火攻大獲勝利。從指揮藝術上說,作為一軍之帥,他的確是善於審時度勢,做到了知己知彼,能準確捕捉戰機,出奇制勝。
他雖置身行伍,卻還有一套治國安民的謀略。他任海昌屯田都尉時,政績明顯,深受百姓擁戴。他從當地土地貧瘠且連年乾旱的實際出發,一方面開倉賑濟貧民,一方面「勸課農桑,鼓勵生產」,「百姓蒙賴」,稱他為「神君」。
他還曾上書孫權,對國家的嚴法苛刑提出批評,指出:「峻法嚴刑,非常王之隆業,有罰無恕,非懷遠之弘規。」他建議孫權要象西漢劉邦那樣輕刑便民,用黃老之法治理國家,要盡量少動干戈,務以養本保民為要,只有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才能富國強兵,統一天下。這些主張說明他並非「一介武夫」,而是一個文武兼備的政治家、軍事家。
他是跟隨孫權時間較久、功勞很大的大臣,孫權早時把孫策之女嫁給了他。呂蒙死後,他成為抗拒魏、蜀二國的主要支柱。但孫權對他的重用,主要在軍事方面,始終沒有交給他軍政大權。最後權令遜代顧雍為丞相時,雖口頭上說:「有超世之功者,必應光大之寵,懷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但事實是:孫權既不聽從他屢求保安太子、黜降魯王之諫,又相繼流放他的外甥顧譚、顧承、姚信,誅親近他的吾粲。孫權更「累遣中使責讓他」,使他「憤恚致卒」。逼死了他。
孫權所以逼死他,決不只是因他維護太子的問題,主要癥結在於權認為他對其統治已構成威脅。根據當時情況,權所以疑忌和逼死他,約有以下四個原因:
(1)他「世江東大族」,從祖康,廬江太守,康子績,鬱林太守,績從子瑁,選曹尚書。他族子凱,建武校尉,凱弟胤,交州刺史。陸績外甥顧邵為丞相顧雍之子,任豫章太守。顧邵子譚為他外甥,任左節度,加奉車都尉。譚弟承,奮威將軍。他外甥姚信,太常。可見他家族姻親甚為顯赫,此為孫權忌他原因之一。
(2)呂蒙死後,他一直鎮守武昌,聲望至隆。吳國權要,上自太子登,下至步騭、諸葛瑾、潘浚、朱據等將相都與他交好,特別是他功高震主,為權所畏忌。到孫權統治的後期,三國疆域大致已確定,權對外攻雖不足,守則有餘。即無他,亦可劃江自保,無何重大危險。所以權只讓他做了幾天丞相,就借立太子事,悄悄地逼死了他。
(3)孫權為身後之計,怕嗣主駕馭不了他,所以他等越是擁戴太子和,孫權越疑惑不安。權在逼死他之前,先剪除其親黨。以後孫權雖然立了幼子亮為太子,但挑選的首輔,卻是資望較淺、社會關係比較單薄的僑居大族諸葛恪,就可以說明孫權是不願從陸、顧等枝葉繁茂的江東大族中選擇輔政者的。從史書記載上看,孫權於武多文少的呂蒙、淩統、朱然等病死後,極為哀悼傷懷。可是他不僅逼他致死,並且還追詰他子抗。這不是由於猜忌他,還是什麼呢?
(4)還有一個不易被人們發覺的因素,即他為孫策之婿,權最初將策女嫁給他時,當然是為了加強君臣間的關係,但當他功高震主時,這門親事便轉化為雙方關係的不利因素。權的江東基業本來是從兄策手中繼承的,但權對策子並不與己子同樣看待,陳壽即認為權對策子有虧待之處。壽在評曰:「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孫盛還為此替權辯護,認為這樣作,是為了「正名定本,使貴賤殊邈,然後國無陵肆之責,後嗣罔猜忌之嫌」。孫盛這種看法,是迂闊而不切合事實的。權既定孫和為太子,又給孫霸以過分的待遇,使之覬覦太子寶座,還談得上什麼「正名定本,使貴賤殊邈」呢?孫權諸子雖孩提亦封王,而策子卻終身為侯,不是虧待是什麼呢?這一點,連權本人也是不無內疚的。史言:「吳主寢疾,遣太子禱於長沙桓王廟」。權病了,不向其父武烈皇帝堅禱告,卻偏向兄長禱告,正說明權內心隱處也覺得對不住創業的兄長,怕他怪罪,所以才有此舉。權之猜防他,不會與他為策婿毫無關聯。拿權與勾踐相比,正是他識見高超之處。非深知權之為人,固不能道此。
張浪想到「此人雖然功高震主,卻沒有絲毫忤逆犯上的舉動。怪只怪他他遇到的不是伯樂,如今到了自己帳下怎麼還可能發生這樣的事呢?目前他還只是自己帳下的一員小將,若是假意時日磨練必會會成為獨當一面的將才,此番就是他最好的機會!」所以張浪才會選擇他為前去曹營執行此重大的任務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