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明官途

卷五 鷹擊長空 第一百三十六章 出使日本(一) 文 / 高月

    第一百三十六章出使日本(一)

    京城,朱元璋依然和平常一樣的忙碌,但這幾天他的心情卻頗有些沉重,時值一年的開端,朱元璋的政務也就格外忙碌,每天都有大量的奏折從各部送來,但幾十年來他都這樣習慣了,政務繁重不是他真正的壓力,使他心情沉重的原因還是兒子的身上,兩天前,太子已正式赴陝西巡撫,但給太子治病的太醫們卻反對太子離京,太子的身體雖有所好轉,但病根未去,稍有疏忽就將前功盡棄,儘管太醫苦勸,但計劃早在去年便已排定,朱元璋就是想臨時改變也不可能了,只能派最好的御醫跟隨,為此,朱元璋心中投入了一絲陰影,為之憂心忡忡。

    另外一件讓朱元璋煩躁的事情卻是次子朱樉『自殺』未成,朱樉在半個月前被押解進京,被削藩後一直軟禁在京城的舊秦王府中,近兩百名御林軍對他進行嚴密看守,但昨晚朱樉卻突然懸樑自盡,多虧被侍衛發現而及時救下,雖然朱樉未死,但朱元璋卻著實緊張了一回。

    此刻在朱元璋的桌上放著一封朱樉的懺悔書,本來是他的『遺書』,在書中朱樉對自己的過去的糊塗表示懺悔,願意以死來贖回他的罪孽,並懇求父皇寬恕自己的兒子,無疑,這封信打動了朱元璋,虎毒不食子,朱樉尚願意用一死來贖救兒子,他朱元璋為什麼就不能寬恕自己的兒子?

    窗前,朱元璋注視著窗外的幾株桃樹,桃樹的花苞已經掛滿枝頭,洪武二十四年的春天即將來臨了,這一年的春天對他也尤為重要,他即將再次分封十個親王到各地就藩,一旦他們能獨擋一面,也就完成了他家國天下的戰略部署,這個分封實權諸王的戰略決策早在他建立大明之前便已考慮成熟,雖已不止一個大臣勸他,並以漢初七國之亂和晉初八王之亂為史鑒。

    但朱元璋卻始終堅持自己的分封制,他何嘗不知道漢初七國之亂和晉初八王之亂所造成的嚴重後果,但他朱元璋卻有著更深的考慮,唐之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以至於唐朝的滅亡,正是掌握軍權的地方諸侯野心膨脹所致,推而廣之,甚至漢之滅亡、晉之滅亡、隋之滅亡無不是地方分裂導致,究其原因,正是異姓重臣掌握了軍權,曹操、司馬昭、楊堅、安祿山、朱溫、趙匡胤,朝代更迭的週而復始,這豈不比七國之亂、八王之亂更加慘烈和教訓深刻嗎?宋為防止藩鎮割據的局面再演,便施行了重文輕武的國策,卻導致了一朝文弱,最終被異族所滅。

    這些血淋淋的教訓和事實讓朱元璋深思了很多年,他最終得出一個結論,文靠外臣、武靠家族,只要朱家子弟始終掌握軍權,那就不怕外臣反了天去,就算朱家內部出現偶然的爭權事件,但最後的皇位還是不會旁落,終歸是朱家的天下。

    為了能讓這個理想在他有生之年實現,這二十幾年來他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分封諸王,從初期的秦、晉、燕、齊等諸王到後來的吳、楚、湘、趙、衛等王,再到今年的慶、韓、安、寧諸王,只要他的兒子能擔起大梁,那藍玉、馮勝、傅有德等老軍頭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但他也知道分封制會產生皇位之爭,為此他制定了嚴密的規則,給親王加上種種束縛,又使全國的大部分軍隊都置於朝廷的控制下,不至於形成外強中乾的局面,他認為只要考慮周全,制度嚴密,就不會出現諸王奪位的事情。

    這次秦王犯錯就是最好的例子,早在他私自招募軍隊之初,朱元璋便從錦衣衛手中得到了情報,他便安排了內應觀察秦王的一舉一動,以至於秦王連動手的機會都沒有便被抓捕回京了,從這件事上朱元璋確認了自己所定制度的嚴密,不管是任何人,只要有念頭之初便立刻會被朝廷洞察,如此,何患藩王造反?

    朱元璋歎了一口氣,他其實也很想寬恕次子,雖然野心勃勃,但他並沒有造成什麼危害,將來也不可能再有機會,畢竟是自己的兒子,又何必置他於死地。

    但朱元璋也很為難,此刻正是他分封新王之時,寬恕次子無疑會不利於新王們自律,為這個問題朱元璋想了很久,他最終決定還是讓太子來赦免秦王,讓所有的兒子都能看到他們大哥的仁慈。

    「傳朕的旨意,命眾侍衛好好看護二王子殿下,若他再出現自戮舉動,看護人皆斬!」

    朱元璋暫時將朱樉之事放在一旁,眼下還有幾件較急的大事要他處理,五天前,燕王再次率馮勝、傅有德等大將出征漠北,這次卻不是出征蒙古人的主力,而是掃清河套地區的北元零星部落,為東勝衛和大同衛的順利建立奠定條件,同時山西的徵兵遷移之事也到了高潮,因此錢糧調撥便成為重中之重,但戶部右侍郎羅子齊被殺後,僅靠左侍郎暴昭一人支撐是有些忙不過來了,任命新的戶部右侍郎已是燃眉之急。

    在朱元璋面前有吏部尚書詹徽推薦的一份備選名單,大多是各地的知府,但這些人朱元璋都看不上,他雖然沒有因為秦王之事處罰詹徽,但他對詹徽暗地裡組建勢力集團一事也相當不滿,他打擊李善長、胡惟庸,不就是要整治日益驕橫勢大的淮西集團嗎?這才過去十幾年,朝中的新勢力集團便又冒頭了,一個就是以詹徽為首的所謂『秦王黨』,據說今年春節時,親自上門給他拜年的官員多達三百餘人,馬車都曾堵塞了大街,詹徽可謂風頭正勁;而另一個是軍方的藍玉黨羽,他在軍方幾十年,勢力深厚,鳳翔侯張龍平、普定侯陳桓、靖寧侯葉升、景川侯曹震、舳艫侯朱壽等等軍方顯耀基本上都曾是他的部下或舊屬,這兩個人朱元璋還暫且忍著,尚不到和他們翻臉的時候,但詹維所推薦的官員他是不會再重用了。

    朱元璋提筆在一張紙上寫下『葉天明』三個字,這是太子給他推薦的戶部侍郎人選,這個人他是知道的,為官清廉、謹慎,家世清白,據說李維正就是他的女婿,可以大用。

    朱元璋在葉天明的名字上畫了一個圈,便下旨道:「速傳大理寺少卿葉天明來見朕!」

    一名傳旨官領命而去,朱元璋便將詹徽推薦的名單扔到一旁。

    沒多久,一名太監進來稟報道:「大理寺少卿葉天明已到,等候陛下召見!」

    「召他進來。」

    朱元璋放下了筆,只見葉天明匆匆進來,跪下叩拜道:「臣葉天明叩見皇帝陛下,祝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葉愛卿免禮平身。」朱元璋溫和地笑了笑道:「聽說葉愛卿得了一對孿生外孫女,朕恭喜你了。」

    葉天明心中緊張之極,他不知道皇上忽然召見他有何事,他也聽說皇上這兩天心情不好,眾人都膽顫心驚,唯恐被皇上的怒氣波及,不料,他卻被召見了,在皇上心情不好時被召見,這絕不是什麼好事。

    但皇上的語氣很溫和,還問到了紫童的兩個孩子,葉天明緊張的心情略略緩解了,他知道皇上其實是在問李維正的兩個女兒,而不是問他的外孫女,他連忙躬身答道:「回稟陛下,兩個孩子已雙滿月,非常活潑可愛,只等她們父親穩定下來後便去山東全家團聚。」

    朱元璋點了點頭笑道:「朕知道李維正已經出海去日本了,朕也希望他早日完成任務歸來,你的這個女婿很是敬業,上任僅三天便出海遠航了,這一點朕很滿意。」

    「這是他記住了陛下的恩德,臣也會時時勸他為陛下效命。」

    「愛卿的忠心,朕也記下了。」

    說了兩句家常話,朱元璋見氣氛融洽,便話題一轉道:「大明建國已經二十餘年,雖國力不斷增強,但財力不足的問題始終困擾著朕,也使朕不能放手蕩平北元殘餘,這個問題如果不盡快解決,朕的許多戰略計劃都無法部署,朕想問一問葉愛卿,對大明的財政可有什麼見解?」

    葉天明的心怦怦地跳了起來,他是大理寺少卿,皇上不問他案子,卻問他財政,這不就是和空缺的戶部侍郎搭上關係了嗎?難道太子薦自己為戶部侍郎的承諾就要實現了嗎?

    他知道這是自己仕途的轉折點到來了,皇上的問題他也曾深思過,葉天明略一沉吟便道:「臣以為改善大明的財政無非是四個字『開源節流』。」

    朱元璋精神一振,他連忙問道:「節流朕知道,朕也一直以身作則,厲行節約,朕想知道如何開源法,去年朕放寬了商籍,稅收是略有所增加,但這並不是能立竿見影之事,需放水養魚,慢慢才有收穫,朕還曾考慮過加鹽稅,但加鹽稅對百姓的影響太大,朕不願意採用,就不知葉愛卿也有什麼見解?」

    葉天明不敢讓皇上懷疑他早有謀戶部侍郎之心,他便低調地說道:「臣其實也沒有細想此事,只是臣在漢陽為知府時曾改善百姓的種植方式,頗有成效。」

    「怎麼個改善法,快快說!」朱元璋也頗有興致,他急切地問道。

    「回稟皇上,臣以為糧食的關鍵是在畝產量,而畝產量卻又被水源所限制,臣前年考察漢陽的農田時發現許多水源充足之地卻種了桑麻,十分可惜,臣便選了百戶人家做了一個試驗,靠水源豐富的農田則全部種糧食,而旱田或水源缺少之地則改種需要水較少的棉花及桑麻,這樣一來,棉花桑麻的產量沒有減少,但糧食的產量卻增長了兩成,臣以為這是一個好辦法,可推而廣之,比如江淮、江南等水量豐沛之地集中種糧,而河南、河北等水量偏少之地則大量種棉花,山區之地則種桑麻,待收成後朝廷再用糧食換取非產糧區農民手中的布匹、絲綢等物,這樣不僅棉花、桑麻等作物不會減產,糧食產糧也會大量增加,不知陛下以為如何?」

    不等葉天明講完,朱元璋便背著手在房內來回踱步了,他是農民出身,豈能不知道葉天明說得有道理,這確實是一個增產糧食的好辦法,但他也知道,這件事在一鄉一縣是很容易辦到,可要推廣到全國,又談何簡單?僅一個以糧換棉的過程就十分繁瑣,稍有不慎就會被貪官所趁,使百姓傾家蕩產,這件事決不能輕舉妄動,不過葉天明務實的作風卻很不錯。

    想到這,朱元璋便點點頭道:「這件事朕要好好考慮,即使要做也會先找幾個地方試行,葉愛卿務實的作風讓朕很滿意,葉天明聽旨!」

    「臣在!」葉天明慌忙跪了下來。

    「大理寺少卿葉天明廉潔奉公,精幹有為,特升為戶部右侍郎,欽此!」

    葉天明激動得『砰砰!』磕頭,朱元璋一擺手止住了他,淡淡一笑道:「葉侍郎免禮,朕另外還有一句話要送給你,朕之所以提升你,就是因為你為官誠實,不參與結黨營私,你明白朕的意思嗎?」

    葉天明明白了朱元璋『不結黨營私』這句話的含意,他緩緩地點了點頭,一字一句道:「臣將謹記陛下的教誨!」

    葉天明退下去了,朱元璋則站在窗前久久沉思不語,剛才葉天明提到了糧食問題,使他想到了軍糧北運,現在已經是二月底了,最遲五月初就要開始大規模海運糧食,而李維正去日本卻一點消息也沒有,也不知道他能否順利換回日本的銀子,同時延續日本南北朝對峙的局面,朱元璋眉頭皺了起來,他心中總覺得有些不安,不知道自己的這個決定是否明智,不知道高麗那邊能否配合大明的行動,朱元璋的眼中充滿了憂慮,最遲四月時,李維正就該有消息傳來了。

    日本。

    洪武二十四年的日本已到了南北朝的末期,隨著大將軍足利義滿完成對南朝的全面包圍,南朝的長老院已經正式投降了足利義滿,並獻出了象徵天皇的三大神器中的兩件,八咫鏡和阪瓊曲玉,只有草薙劍還在南朝手中。

    儘管所有人都認為大勢已去,但以良成親王為首的南朝強硬派卻始終不肯放棄,就在去年菊池武為使臣向明朝求助之時,良成親王利用因南朝長老院投降使足利義滿有些麻痺之機,在奈良以東的吉野山伏擊北朝軍隊成功,足利義滿大敗退回京都,使即將滅亡的南朝得到了喘息之機。

    良成親王隨即使用反間計成功挑撥了北朝幕府和朝廷關係,北朝攝政關白一條經嗣唯恐足利義滿滅南朝後大權獨攬,便聯合京極、一色、山名、赤松等四大家族一起向剛剛即位小松天皇彈劾足利義滿有不臣之心,這時,足利家族內部也因足利義滿的大敗而產生了分裂,足利義滿的兄長關東將軍足利滿兼也加入了一條經嗣發起的聲討足利義滿的浪潮中來。

    正是北朝內部的紛爭,使得南朝的良成親王開始重振旗鼓,他最緊迫的之事就是給南朝尋找到根基,一改南朝有虛名而無地盤的頹勢,南朝所在的奈良離京都太近,良成親王便決定向四國和九州地區發展,但他在向九州發展時卻遇到攔路虎,那就是北九州的大內家族,大內家族原本是南朝重臣,但在足利義滿的多次勸說下,終於投靠了北朝,甚至大內弘幸的長子大內弘世還娶了足利義滿的女兒。

    良成親王為打通前往九州的通道,多次派使臣勸說大內弘世重返南朝,但因大內弘世是足利義滿女婿的緣故,勸說遭到了失敗。

    但良成親王始終不肯甘心,他得到了一個消息,在幾個月前大內家的內亂中似乎有菊池家族的女人參與,而這個女人就是被他曾經封為琉球守護的女倭寇頭子菊池風雅,雖然只有一線希望,但良成親王還是派菊池武為使者,秘密前往大內家的長門國。

    長門國也就是今天日本山口縣西北部,海峽對岸便是北九州,目前長門國的守護是大內家的幼子勝也,在大內老家主的四個兒子中,長子大內義弘和幼子大內勝也是同胞兄弟,而次子大內英義和三子大內兼平卻非正妻所生,其中大內兼平為人低調,在受封肥前國守護後,事事唯大哥馬首是瞻,再加上肥前國土地貧瘠,人口稀少,顧而大哥義弘也能容忍他。

    在幾個月前發生了的大內家內亂中,老二英義被迫逃亡海外,長門國也就成為大內勝也的地盤,但有一件事情讓大內家族怎麼也想不到,真正控制長門國的人竟然是老四勝也從外面帶來的一個女人,菊池風雅。

    菊池風雅不愧叫做千面月神,從廣東鎩羽而歸後,立刻改頭換面成為一個賢妻良母的形象,她自稱是菊池家族長女,長期生活在海外,願扶助夫君創立事業,正是她的溫柔秀麗形象贏得了大內家族的認可。

    菊池風雅很快便顯示出她的才能,她聯絡長子義弘,達成了兩兄弟平分長門、紀伊兩國的協議,又單身赴長門國,策反了大內英義手下的頭號大將幸村志良,她轉而色誘大內家德高望重的長輩大內長弘,使大內家族同意了長門國擁有英義留下的軍隊。

    可最後等大內家族發現了大內勝也病重的異常時,為時已晚,菊池風雅已將她的最後二十幾名心腹安插進了軍隊,大內英義的一萬軍隊被她牢牢攥在手中。

    事實上,菊池風雅已經完全控制了長門國,大內勝也一病不起,成為她手中的一個傀儡。

    就在這個時候,她得到了一個消息,她的老對手,大明威海衛指揮使李維正率五十艘戰船抵達了日本。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