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刺明

第一卷 第685章 畝產量三萬斤! 文 / 拉丁海十三郎

    第685章畝產量三萬斤!

    (0685)

    宋應星猶豫片刻,緩緩的說道:「大人,在下愚直,有話就直說了。這個集體農莊,目前看是挺好的,生產的效率很高,屯丁的幹活積極性也很高。但是,時間久了,生產效率可能會下降的,屯丁們可能會有其他的想法。要是不作出一定的改變,這個農莊無法長久存在。」

    張准意味深長的說道:「為什麼呢?」

    宋應星直言不諱的說道:「屯丁們的收入,和他們的產出,嚴重不成比例。比如說,第一農場,年產糧食幾百萬斤,分到屯丁手上的,卻只有幾十萬斤。屯丁的獲得,是產出的三成左右。而其他的分田到戶的民眾,每畝地只要上繳四十斤的賦稅,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收入是產出的八成以上,有的甚至達到了九成。這麼大的差距,肯定會引起屯丁們的心理不平衡的。」

    「古語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農莊的屯丁們,發現自己的收入和產出完全不成比例,他們肯定會採取各種各樣的怠工辦法,破壞生產。即使有監工,也無法完全保證磨洋工的現象出現。除非是大***幅度的提高他們的收入,讓他們的收入,和外面的民眾持平。」

    張准點頭說道:「沒錯,你看到了問題的本質。因為,農莊不屬於屯丁,他們只是被動的幹活,因此時間一長,就沒有了積極性。但是,要是***後,慢慢的將農莊的所有權,都轉交給屯丁呢?又或者,在所有的農場裡面,我實行的都是每畝地四十斤的稅率呢?」

    宋應星思索片刻,欣然說道:「要是這樣的話,積極性保持的時間,會長很多。可能,相對於單門獨戶的生產,大型化的農莊,還有一定的優勢。特別是在面臨困難的時候,農莊有更大的應對能力。」

    張准微笑著說道:「正是如此。我用農莊這個例子,只是想說明,好像農莊這樣的生產方式,其實是可以推廣到農林牧副漁的所有領域的。湖泊太大,一個人管理不了,那沒有關係,可以幾戶人家,甚至是幾十戶,幾百戶的人家,聯合起來經營。出海捕魚,一家人沒有足夠的錢買漁船,可以多家聯合起來。」

    「正如你所說,單門獨戶的經營,存在太多的先天不足,特別是對抗風險的能力很小。或許大家都注意到了,最近十幾年,全國的氣候變化,非常的糟糕,有越來越冷,越來越乾旱的趨勢。好像北方的大旱,已經持續了好幾年的時間了,我們山東,也受到嚴重的影響。」

    「以前,打一個灌溉井,只要五丈左右就有水出,現在至少要打十丈,有個別地方,即使打二十丈,都找不到水源。這充分說明,要是我們繼續保持單門獨戶的經營方式,很困難面對更加嚴峻的考驗。打一個灌溉井,至少需要三百兩銀子,這是一般的農戶,根本無法承受的。」

    徐正明有點不解的說道:「大人的意思,是要讓大商家介入?」

    張准緩緩的說道:「要是有大商家加入,自然最好。要是沒有,也沒有關係。第一錢莊,是可以貸款的。當然,貸款不是貸給私人,是貸給多個農戶的合作體。或許,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合作社。」

    徐正明皺眉說道:「貸款……萬一出現失誤,無法償還貸款,那怎麼辦?難道將貸款的所有百姓,都全部抓起來?這是要引發***的,還請都督大人三思。」

    張准有條不紊的說道:「這當然是有風險的。這個世界上,沒有包賺不賠的事情。但是我相信,各行各業有才華的人還是很多的。只要條件允許,他們一定能走出自己的路子來。只要賺錢的人比虧本的人多,貸款就是沒有風險的。」

    宋應星老老實實的說道:「都督大人,你的說法,有點超出在下的理解能力了。這種聯合經營模式,恐怕不僅僅是農科司能夠處理的,需要政務部頒布相關的具體法令。我們農科司,關注的乃是生產方面的技術問題。」

    張准說道:「的確如此。有關政策方面的指引,大都督府政務部會有詳細的條文頒布。農科司方面,主要還是關注技術進步。下面,我們研討一下有關輪作的問題。」

    宋應星說道:「好!」

    對於農作物的輪作,宋應星是絕對有研究的,他還撰寫過專門的著作。因此,在這個領域,他是有充分的發言權的。

    積極發展間作套種,中國早在公元前一世紀的西漢《氾勝之書》中,就有關於瓜豆間作的記載。公元六世紀出現的《齊民要術》一書,更是明確的敘述了桑與綠豆或小豆間作、蔥與胡荽間作的經驗。宋代以後麥豆間作、棉薯間作等已較普遍,其他作物的間作也得到發展。

    農作物的間作,包括高、矮桿作物間作和不同作物種類間作,如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綠肥作物、飼料作物的間作等多種類型。最常見的間作,就是小麥與蠶豆間作,甘蔗與花生、大豆間作,高粱與粟間作等。林糧間作中以桑樹、果樹或泡桐等與一年生作物間作較多。

    張准要宋應星研究的,乃是玉米、紅薯、土豆等外來的農作物,和水稻、小麥、豆類等本土的農作物之間的間作。這是一個全新的話題,需要宋應星他們去投入大量的精力研究。前世的張准,是工人家庭出身,對於具體的農業生產,不是很清楚。

    然而,宋應星的反應,明顯有點奇怪,頗有點不以為然的樣子。顯然,他對於玉米、紅薯、土豆這些外來的農作物品種,不是十分的在意。在他看來,只要搞好本土農作物的種植,就足夠滿足全國的需要了。說得更準確一點,是做好水稻、小麥和豆類的種植,就已經足夠了。

    毫無疑問,宋應星在農業生產方面,具有相當的知識,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但是,他畢竟是正統的讀書人,他的思想,依然受到儒家思想的某些影響,比如天朝上國主義嚴重,故步自封,排斥外來的事物。他甚至看不起種植經濟作物。以前,有人利用田地種植甘蔗之類的,就遭受到宋應星的強烈抨擊,為此還鬧出不大不小的風波。

    張准察言觀色,感覺宋應星的思維,的確需要開拓一下。過度的自我,對他的成長,非常的不利。沉思片刻,張准緩緩的說道:「玉米,土豆,紅薯都是好東西,要充分的推廣開來。這三樣農作物,看起來不起眼,其實生命力非常的頑強,又耐乾旱,田間地頭,門前屋後,庭前院後,山林野地,都可以種植,不會和傳統的農作物爭奪田地。」

    「或許,這些農作物的味道,大家還有些不習慣。我知道有些人說玉米的味道怪怪的,紅薯的味道也不好,土豆更是不知道應該怎樣弄來吃。但是,必須告訴大家,這些都是真真實實的糧食,是可以滿足人體的需要的。在災荒到來的時候,總要比草根、觀音土的要好。」

    說到這裡,張准的語調,逐漸的低沉下去,冷峻的說道:「外面的情勢,或許你們不太清楚,才沒有感覺到推廣這些外來作物的緊迫性。我現在告訴你們,外面的情況,非常的不樂觀。」

    「長期的戰亂,長期的乾旱,導致大片的田地荒蕪,今年的糧食產量,必然會大大的減產。沒有了糧食,就會產生大群的災民。我估計,到時候會有大量的災民湧入山東。要是我們沒有足夠的糧食救濟,我們自己也會亂。」

    「然而,水稻和小麥這兩項主要的農作物,想要一下子提升太多的產量,不太可能。因此,我們還是要在其他方面下功夫。特別是在玉米、紅薯、土豆這三者上下功夫。宋應星,你對水稻和小麥的研究,都很有經驗,我希望你可以專心致志的對這三樣的農作物進行研究。」

    宋應星有點不情願的說道:「謹遵大人的吩咐。」

    他的確有點排斥外來的農作物。這種思想,他從小就有,並不是長大以後才形成的。在他看來,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連老祖宗的東西,都不給予真正的重視,整天想著外來的農作物,那算什麼事?搞好自己的本行是正經!

    張准想了想,緩緩的說道:「宋應星,我告訴你,玉米的最高產量,可以達到每畝兩千斤……」

    宋應星失聲說道:「什麼?兩千斤?」

    難怪他有這麼大的反應。當時的糧食最高畝產量,乃是江南最好的稻田,大概每畝產量在五百斤以上。一般的水田,都是在四百斤左右。要是在黃河流域,水稻的產量,還要更低一些,通常只有三百斤,有的甚至還不到三百斤。至於小麥的畝產量,一般也是三百斤左右。這個玉米的產量,每畝地居然可以達到兩千斤,那實在是太駭人了。

    如果每畝地玉米產量可以達到兩千斤的話,青州府總共有三百多萬畝的田地,加上山區的土地,超過一千萬畝,可以用來種植玉米。每畝兩千斤,一千萬畝,就是足足……宋應星感覺自己的思維,有點跟不上了,腦海裡甚至有點窒息的感覺。

    張准看到宋應星的驚訝表情,就知道自己驚嚇到這位明朝的農業科學家了。也難怪,玉米畝產量兩千斤,是四百年以後才達到的。這個數字,也基本上是試驗田的數字。為了達到這個產量,玉米的種子,經過精心的培育,生產過程,也得到全方位的監管,才有這樣的驚人產量。在明朝,兩千斤是肯定達不到的,有五百斤就很不錯了。

    但是,張準決定不揭穿這裡面的隱情。他決定用這個數字,來刺激一下宋應星,讓宋應星有點愚昧的自大思想,出現裂縫。自己對宋應星有期望,有期待,還有給他一點點的壓力。玉米是外面傳來的農作物,咱中國人什麼都好,就是一點不好,天朝上國的思想很嚴重,反映到農業生產方面,只看重糧食作物,只看重五穀,其他的都被蔑視。玉米這個外來的新生物,被蔑視是自然的。

    說真的,玉米傳到中國,已經至少有三十年的歷史了。在萬曆初年,隨著海上貿易的放開,玉米就傳入了福建等地。福建當地的官府,在開始的時候,也曾經小規模的推廣過種植。但是,為什麼後世這麼好的東西,無法迅速的推廣開來?無非兩個原因。

    第一個,是當時的玉米,產量其實不咋的,和水稻、小麥相比,完全沒有優勢。一般屋前屋後的玉米產量,都只有兩百斤左右。因此,要讓百姓不種水稻和小麥,改種玉米,那是不可能的。第二個,就是玉米不太好吃。沒改良過的玉米,的確很難吃。玉米剛剛傳進來的時候,福建當地的民眾,都是拿玉米來喂雞餵豬的,人根本不吃。

    嗯,這個完全是心理上的慣性思維作祟的問題。就好像是當年的番茄,一直都被認為是有毒的,誰也不敢吃,還被附上了多種多樣的荒誕的色彩。其實,只要大家都接受玉米的存在,它的味道,就會好得多。

    張准要讓玉米大力的推廣開來,少不了農科司的努力。農科司的努力,有兩個方向。第一個,就是積極改善玉米的品種,提升玉米的產量。畝產量只有三百斤的玉米,肯定是要被唾棄的。但是,如果畝產量超過五百斤,接受的人就多了。要是畝產量超過六百斤,不用虎賁軍強迫,百姓們自己都會積極的種植了。

    第二個,就是積極改善玉米的口味。口味這東西,真的是比較難琢磨的。其實,在張准看來,現在的玉米,好像也不是很難吃。至少,他覺得味道還可以。然而,百姓們不喜歡,他也不能強迫。他總不能說,你們要是不吃玉米的話,我就將你們都抓起來吧。

    張准要農科司大力的推廣玉米,就是希望給百姓們強烈的心理暗示,認為虎賁軍大力推廣玉米,他們是應該順應潮流的,接受玉米這種農作物的存在。因為,這兩年來,只要緊跟虎賁軍的腳步的人,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相反的,要是不聽虎賁軍的話,下場就很糟糕。

    張准笑了笑,緩緩的說道:「其實,玉米的產量還沒有什麼,紅薯的產量才是最可怕的。很多地方,一年可以種兩次紅薯。一畝地的紅薯年產量,加起來超過兩萬斤!」

    這一次,連徐正明都目瞪口呆了。

    兩萬斤!

    這是什麼概念?

    張准莫非是說錯了一個字?

    兩百斤還差不多,天,還兩萬斤!

    【作者註:紅薯的產量,的確很高,歷史記錄是三萬斤以上。一般地區都是兩萬斤左右。多數地方分為春夏兩次種植。】

    張准肯定的說道:「我不是吹牛,這是有人實踐證明的數據。紅薯的最高畝產量,實際上已經超過三萬斤。當然,以我們現在的技術條件,暫時還做不到。不過,只要我們努力,不遺餘力的培育良種,改善耕種辦法,達到這個數據的一半,也不是不可能的。」

    宋應星和徐正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覺得不可思議。畝產量兩萬斤,這完全是無法想像的。然而,張准說的有板有眼的,好像的確是有那回事。不得不說,這個數字,的確是刺激到他們倆了。

    好大一會兒以後,宋應星才艱澀的問道:「都督大人,你不是在信口開河吧?紅薯那個東西,如此的神奇?」

    他對這個數字,的確是太懷疑了,因此,在說話的時候,就有點不太客氣了。事實上,宋應星也不是一個太願意折腰事權貴的人物,否則,也不會連一個有品級的職位都混不上了。

    張准肯定的說道:「我沒有說謊,你們可以自己嘗試。你們的嘗試,有兩點需要注意。第一點,要盡可能的培育高產品種。第二點,就是監視整個生產過程。」

    宋應星輕輕的咬咬牙,緩緩的說道:「都督大人,要是你說的是真的,在下一定會努力的驗證的。」

    張准繼續說道:「其實,紅薯真的是個好東西。紅薯本身可以吃,莖葉也可以吃。人可以吃,牲畜也可以吃。在豐年的時候,可以用來餵養牲畜,增加豬牛羊的產量,豐富市場。在饑荒的時候,就是人的主糧。」

    「別看這個紅薯毫不起眼,要是搞好了,就等於是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了。現在,老百姓的家裡,連人吃的糧食都無法保證,哪裡來的糧食餵養家禽家畜?但是,如果有了大量的紅薯、玉米、土豆之類的,餵養家禽家畜的飼料,就有了保證。」

    宋應星用力的點點頭。

    他很懷疑張准的話,卻又有種奇怪的感覺,好像張准的話,的確是真的。他下定決心,一定要認真的驗證一下,張准的說法,到底是在信口開河,還是確有根據。

    看到張准有事要忙,老田頭就告辭離開。

    張准點頭說道:「你們先走吧。徐正明,你留下,我有事情和你單獨談。」

    【今天的第二更送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