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刺明

第一卷 第576章 夜闌人靜思遼東(上) 文 / 拉丁海十三郎

    第576章夜闌人靜思遼東(上)

    夜闌人靜,張准的艙室,卻還亮著火光。

    李績成艦隊在渤海灣上快速的飛馳,從東海堡回去柳家堡港口。張准的心思,同樣是在快速的運轉。現在的他,絲毫沒有睡意,仔細的翻閱著很多有廣寧城戰鬥的資料。

    東海堡的戰鬥,激盪起張准的很多想法,很多關於遼東的想法。作為後世人,張准對於遼東的理解,要比明朝人更加的深刻。明朝人眼裡的遼東,只有今天遼寧省的一部分。張准眼裡的遼東,卻是包括今天的東北三省,甚至還有更遙遠的黑土地。

    有人說,是薩爾滸的裂變,導致了遼東的沉淪。有人說,是瀋陽、遼陽的沉淪,導致了遼東的丟失。還有人說,是廣寧城的失守,導致了遼東的徹底淪喪。每一種說法,都有道理。張准比較傾向於後一種。

    如果廣寧城現在還在明國的手上,遼東的局勢,不可能糜爛至此。如果廣寧城還在明國的手上,韃子不可能兩次越過長城南下,而且還將第三次越過長城南下。如果廣寧城還在明國的手上,虎賁軍剛才的東海堡戰鬥,也沒有可能發生。因為,只要廣寧城不丟,東海堡肯定會掌握在明軍的手上的。

    那麼,廣寧城是怎麼丟失的?遼東的局勢,為什麼又會變得如此的惡劣?這一切,都要從塵封的歷史開始說起了。

    天啟初年,努爾哈赤用閃電般的速度佔領了遼陽,並將都城遷到了這裡,開始了對遼東的統治。武力征服之後,最重要的是發展經濟,而發展經濟的前題,必須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即對被征服地區實行強有力的統治。

    但是,一個文化相對落後的民族要想對文化先進民族實行統治,是極其艱難的事情,這是一種融合:落後的處於征服者地位的民族在一定程度要吸納處於被征服者地位的先進民族文化,被征服民族在高壓下也不得不接受一些異族文化。換言之,就是建虜必須接受漢族的文化。

    努爾哈赤進入遼陽不久,在建設政權上便提出了「參漢酌金」的主張,對中原政權的一些先進制度幾乎是原樣照搬,迅速實現跨躍式的發展,由一個落後民族很快躋身於先進民族的行列。而漢人也不得不在屠刀的威脅下執行剃髮令。

    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這種融合過程中無不充滿血腥。五胡亂華時期就不必說了,遼、金、元等時期都是如此。一個新生政權取代舊政權往往是通過暴力完成的。在政權初創時期,新生政權總是要對舊的勢力殘餘進行最後的圍剿,即所謂的斬草除根,這是鞏固政權的需要。

    舊勢力是不會輕易退出歷史舞台的,他們必定要進行殊死反抗。也有一些舊政權死灰復燃的,但最終還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舊勢力只能是死亡前的迴光返照而已。比如近代史上的張勳復辟、康梁二人由維新派變成保皇派等等。

    明王朝在遼陽畢竟經營了二百餘年,正統思想在這裡根深蒂固,要想讓漢人接受異族的統治簡直比登天還難。普通民眾也許不大在意誰來統治,只要能讓我們活下去就成。讀書人則不然了,他們信奉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他們從骨子裡鄙視梳著個大辮子的女真人。

    努爾哈赤在遼陽遇到了漢人們強烈反抗。而這些反抗主要是由這些讀書人挑起的。努爾哈對此進行了堅決鎮壓,著實是殺了不少讀書人。現在的一些史學家們對此持批判態度,認為他是晚年失政。那麼歷史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客觀的來說,努爾哈赤一開始對漢人是十分優待的。甚至,不排除努爾哈赤在漢人讀書人的面前,有點自卑的想法。就好像是現在的讀書不好的孩子,在清華、北大學子的面前,可能會覺得自卑一樣。你要說那時候的努爾哈赤,覺得自己可能會問鼎天下,那完全是扯淡。這樣誇張的想法,就連皇太極都不敢有。

    張准認為,努爾哈赤其實是羨慕讀書人的。他一輩子都在深山老林裡過日子,連數幾匹馬都不會,甚至連自己有幾個女人都說不清楚,當然羨慕能吟詩作對的漢族才子了。可惜他不是姑娘,否則,嫁給漢族才子也不是不可能的。

    野豬皮的後代子孫,為什麼都要拚命的學習漢族文化?那是自從祖宗時代就流傳下來的自卑思想在作怪!

    漢人在大金國的地位雖然低下,還拖著一條難看得要死的豬尾巴,但經濟上絕對比在明時好。正因為努爾哈赤的優撫,歸順的漢人們才能相對安心生產,後金的經濟才得以迅速增長,從而為進軍遼沈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支撐。

    即使是最強烈的民族主義者,也不得不承認,努爾哈赤不僅是個軍事家,同時也是位政治家。他以方圓不到五里之地的赫圖阿拉起兵,經三十年餘年的奮鬥成就了統一女真建立後金走出大山的煌煌偉業,靠得不僅僅是軍事力量,更重要的是他的政治謀略。

    史載努爾哈赤精通《三國演義》,他不會不懂得欲收其地必先收其心的道理。再者,他已經從優待漢人的政策上嘗到了甜頭,因此,進入遼南後,他繼續堅定地推行這一既定方針。遼南最重要的金、復、海、蓋等衛所歸順後,他像在撫順一樣,對歸降的明朝官員一律就地使用,官復原職,用漢官管理漢民。如任命降將楊於渭守蓋州,單盡忠守復州、劉愛塔守金州。

    然而,正應了「此一時彼一時」的古話,在遼南,他的優撫政策不但沒有見效,相反還遭到了漢人們的強烈抵抗。帶頭反抗或積極參加反抗的大都是讀書人,在他們的鼓動下,受到滿人的虐待或欺侮的民眾,或偷襲,或下毒,或聚眾山林,或集體逃亡,一時間反抗的火種四處焰燒。

    努爾哈赤在安撫政策失敗的情況下,轉而大開殺戒。他將矛頭主要對準了讀書人,凡是不肯歸順的,發現一個殺一個,毫不留情。據史料記載,遼南的士子被努爾哈赤殺了一多半,其餘的則隱姓埋名,潛伏了下來。縱觀歷史,這也許是一個政權從開創到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只不過是努爾哈赤的鎮壓是帶有強烈的民族色彩而已。

    好吧,你如果是一家公司的老闆,麾下一大群清華、北大學子,而你自己卻是出身草莽,連關電腦都是直接拔電源的。結果,下面的一群學子,想要反對你,鼓動員工起來造反。你說,你會怎麼處理?當然是大開殺戒了……這番話有給野豬皮洗地的嫌疑。不過,當時的情形,的確是這樣的。結果,當你把這些學子都清理乾淨以後,公司又安靜了,又向前發展了。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努爾哈赤髮動了對遼西的進攻。

    努爾哈赤為什麼要進攻遼西?原因其實很簡單。

    首先,鞏固政權的需要。

    殘酷的鎮壓雖然在一定時期內能起到些鎮懾作用,但鞏固政權絕不應僅僅靠屠刀,努爾哈赤要想在遼東立足,就必須要讓遼南的漢人們杜絕復辟的幻想。但遼河以西仍是明朝的天下,河西的明政權對河東的漢民眾是一個永遠不盡的思念,許多漢人幾十人,幾百人,甚至上千人地向河西逃跑,逃到他們心中的正統政權的懷抱。

    努爾哈赤要想實現在遼東的永久統治,就必須斬斷遼南漢人們對遼西明政權的眷念,這是努爾哈赤之所以要用兵廣寧的重要原因之一。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釜底抽薪,先將你的家給抄了,讓你無家可歸。

    其次,爭取蒙古部落的需要。

    努爾哈赤必須進軍遼西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要切斷明國與蒙古的聯繫,逼迫蒙古就範,以增強滿洲八旗的實力。明國和蒙古的關係太密切,對野豬皮非常的不利。想法的,要是可以將蒙古拉到滿洲八旗的身邊,則滿洲八旗的力量,將會得到極大的增強。

    要想說明這個問題,就必須弄清廣寧作為一個軍事重鎮的的重要地位。在明末,遼陽是遼東的政治、經濟、文化、商業中心,但沒有說它是軍事中心。照理說,一個地區的首府理所當然是一個地區的軍事中心,但在遼東是個例外。遼東的軍事中心不在遼陽,而是在廣寧。遼東總兵府設在廣寧,而遼陽僅僅是副總兵府。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

    廣寧現在已改成了北寧,它位於遼寧醫巫閭山腳下,它的歷史比遼陽還悠久。據史料記載,唐堯時地屬冀州,虞舜時屬幽州,夏商時復屬冀州,西周時為燕國封地,東周時屬燕國的遼東郡,秦朝仍屬遼東郡。

    西漢時在此設無慮縣,並於境內置遼東郡西部都尉府,上屬幽州刺史部。東漢,無慮縣初屬遼東郡,漢安帝時移屬遼東屬國。三國時,屬魏幽州昌黎郡,西晉屬平州昌黎郡。隋朝,初屬燕邵,大業八年改燕郡為遼西郡。唐朝,屬河北道之營州,境內置巫閻守捉城,城內屯紮地方駐軍。

    北寧市在遼代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地位,遼代的九位皇帝有三位葬在干閭山,為保護陵寢,置顯州,州下又設三州三縣。金滅遼以後,在政權機構設置上是路、府、州、縣四級建制。於金天會元年(公元1123年)升遼顯州為廣寧府,府址在今廣寧鎮,下設閭陽、望平、廣寧、鍾秀4縣。

    明代,廣寧是明朝在東北最高的軍事機關駐地,是控制蒙古彈壓女真的軍事重鎮。明代駐紮在廣寧城周圍的軍隊,從來都不曾少於五萬人,而且騎兵的數量相當多。關寧,關寧,這裡面的關就是山海關,這裡面的寧,就是廣寧。

    廣寧馬市應當是遼西最大的貿易市場。生活在遼東遼西附近的蒙古各部,其日用品主要從廣寧馬市上得到。廣寧是蒙古與明之間相聯繫的重要樞紐。控制了廣寧,就控制了與遼西相鄰蒙古。當時的蒙古各部落,都已經失去對抗明國的力量,只能是成為明國的附屬。

    偏偏蒙古與女真這兩個民族衣同服,信同教,字同文,不論是生活方式還是文化都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努爾哈赤將蒙古各部看成自己的族類,女真族中融有大量的蒙古人,有的部落的先祖本身就是蒙古人,如葉赫部。努爾哈赤曾毫不掩飾地說:我是蒙古遺種。

    征服蒙古是努爾哈赤的既定方針。蒙古同女真一樣,都是精於騎射戰鬥力極強的民族,將蒙古爭取過來,對努爾哈赤是極其重要的。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滿洲八旗的人口,都是太少了。人口太少,自然就無法編組更多的軍隊。

    再次,奪取糧草,擺脫危機的需要。

    由於軍事上的特殊地位,廣寧城周邊城堡屯積著大批糧草。在廣寧陷落之前,距廣寧城一百二十里地的廣寧右衛(今錦西縣右衛鄉)就屯有糧草50萬石。50萬石是個什麼概念?明代一石等於現在188.8斤。50萬石就是接近10000萬斤。

    當時的滿洲八旗,可能就是10萬人左右,每個人可得糧草接近1000斤。這絕對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如果再加上廣寧城內和周邊城堡的,數量將更為可觀。這對於剛剛進入遼南,四處遭襲,政局動盪,物價飛漲,糧食奇缺的大金國來說,無疑是救命的糧草。

    韃子也是人,也是需要耗費大量糧食的。甚至,和漢人比起來,韃子需要耗費的糧食更多。因為韃子的戰馬,是需要大量的豆類來餵養的。戰馬的草料,必須加入豆類,才能保持戰馬充足的體力。而豆類,當時只有從漢人這裡才能搶到。

    努爾哈赤是鐵了心,要進攻遼西了。

    那麼,明軍在遼西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統帥是一支軍隊的核心,是一支軍隊的靈魂。一支沒有統帥的軍隊,不能稱之為軍隊,只能是一盤散沙。遼東的明軍,當然是有統帥的。我們先來看看明朝在遼東的各位統帥。注意,是各位。換言之,就是不止一位。

    第一位統帥,當然是大名鼎鼎的熊廷弼了。

    瀋陽和遼陽的相繼陷落,導致明國在遼河之東統治的崩潰,明朝的統治者們萬分驚恐。痛定思痛,經過反思,決定重新起用熊廷弼為遼東經略兼兵部右侍郎,賜尚方劍,副總兵以下可先斬後奏。

    也許是為了表示當初罷免熊廷弼的一絲歉意,也許為了表示對熊廷弼的絕對信任,熊廷弼離京赴任之日,天啟皇帝於城外設宴送行,京中所有要員都要陪宴,又賜一品官員服,極盡寵信之能事。

    第二位統帥,就是充滿了爭議性的王化貞了。

    王化貞,山東諸城人,萬曆四十一年進士,曾任戶部主事,正六品。後為右參議,分守廣寧。他以右參議分守廣寧時,最大的功績是安撫了蒙古。當然,他所謂的撫主要是用朝廷的錢實現的。當時的蒙古人,只要有錢,什麼都好說。就算是要建虜的人頭也不難,只要你拿錢來換。

    薩爾滸大戰後,明朝的虛弱暴露在了天下人面前。蒙古林丹汗此時又重新燃起了成吉思汗的美夢。他也懂得廣寧城的重要,他不能容忍努爾哈赤獨霸遼東,他也想在遼東分一杯羹。因此,在薩爾滸大戰以後,林丹汗陳兵邊境,虎視眈眈。

    倘若蒙古再和努爾哈赤一樣的鬧起來,明王朝的局面會更加不堪。王化貞積極開展外交,穩住了蒙古,解除了來自蒙古方面的壓力,對安定邊境起了重要作用。現在,史學家們對王化貞責之太多,在廣寧失守的問題上,他的確應承擔最主要的責任,但他在遼陽失守後的表現還是非常令人稱道的。

    當大批難民湧入廣寧時,河西民眾人心慌慌,許多大戶人家攜細軟開始向關內逃亡,廣寧城大有朝不保夕之感。王化貞在此緊要關頭表現非常出色,他安置流民,籌集糧食,收集殘兵,佈置城防。

    作為一名朝廷大臣,面對危局所展示出來的膽略和勇氣,對士民是極大的鼓舞,廣寧城軍民的情緒在他的影響下漸漸趨於安定。正因為如此,朝廷才將一個正六品官員破格提升為正四品的右僉都御史,並巡撫廣寧。

    都說民無二主,軍無二帥,明朝廷在遼東設置了兩個統帥,為廣寧的戰敗,種下了禍根。這個禍根,還要從兩個官職開始說起。一個是巡撫,一個是經略。

    巡撫,顧名思義就是巡察安撫。即巡行天下,撫軍安民。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設巡撫,但不是固定的官職。永樂十九年(1421),蹇義等26人分巡省,產生巡撫制度。巡視結束,回朝中交任,算是完成任務。宣德五年(1430),于謙、周忱等六人分撫南北寧市(原廣寧北鎮廟),北直隸等處,從此各省常設巡撫官,並漸成制度。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