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刺明

第一卷 第566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文 / 拉丁海十三郎

    第566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吳三桂是來自遼東鎮,許定國卻是來自薊鎮,兩者以前互不統屬。但是,兵部的命令是很清楚的,許定國是配合吳三桂作戰的。北直隸就在天子腳下,眼皮底下,只要吳三桂一份訴狀上去,許定國就有麻煩。在朝廷的眼裡,吳三桂要比許定國有份量多了。

    此外,吳三桂是騎兵,許定國是步兵。許定國怎麼會不聽吳三桂的指揮?除非是他自己不要命了。在北直隸這樣的地方,沒有騎兵配合,步兵單獨出擊,簡直就是找死。許定國就算再愚蠢,也應該知道,虎賁軍有騎兵到達了北直隸。

    因此,只能是說,吳三桂想要許定國死一點人。畢竟,他們這次是南下,是來找張准麻煩的,是要將張准殺死又或者是逐出北直隸的,要是一點戰鬥都沒有,無法向朝廷交代。既然要死人,那就讓許定國死人好了。吳三桂自己的騎兵,還是比較寶貴的。他想看清楚虎賁軍的實力,然後才動手。

    當許定國付出一定代價以後,吳三桂的價值,就顯得更加的重要了。他將會估摸著韃子南下的時間,然後裝模作樣的向張准發起攻擊。或許在兩軍接戰的時候,韃子南下的消息,就會傳到兵部,然後他就可以迅速的揮軍北上,佔據天津衛的有利位置,坐山觀虎鬥,靜坐獲利了。

    不得不承認,真是好算計!

    陳圓圓……是不是也是吳三桂的算計呢?

    張准忽然微微一笑:「吳總兵,你是否認識一個叫做陳圓圓的女子?」

    吳三桂有些納悶的搖搖頭,肯定的說道:「不認識。」

    張准點點頭,高深莫測的說道:「你最好不要認識。」

    ……

    「在我國古代戰爭史上,無論是劉邦、劉秀、劉備,還是李淵、朱元璋,這些開國的政治家在創業初期,都重視並致力於根據地的創立和建設,從而奠定了他們事業發展的基礎。而黃巢等農民起義軍之所以失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長期流動作戰,沒有建立穩固的根據地。」

    張准緩緩的說道。

    在吳三桂離開以後,張准召集虎賁軍在河間府的各級軍官,還有來自聞香教的部分骨幹,還有董家堡、曹家堡、柳家堡的部分年輕骨幹,上了兩天的課程。課程的內容,是圍繞建立根據地而設立的。

    吳三桂和張准之間,達成了一些秘密的協議,雙方都得到了一定的好處。吳三桂有希望飛黃騰達,張准有希望在北直隸進一步的擴展自己的影響力。現在,張准就是要將虎賁軍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這個講課,是在董悼武的強烈要求下召開的。

    在張准和吳三桂的碰撞裡面,董三槐、曹思明、柳宗芍、柳宗荔等人,顯然是退縮了。他們頗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和張准、吳三桂之間的水平,是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之上的,因此,他們識趣的退出了兩人之間的爭鬥,免得大神打架,小鬼遭殃。

    但是,董悼武、董華夏等董家的年輕一輩,以及柳宗芍、柳宗荔的兒子劉勳春、劉宗春,曹思明的兒子曹飛河等人,對張准卻是產生了濃郁的興趣。年輕人的衝勁,總是比較大的。既然朝廷都逼迫他們到了這樣的份上,他們當然不願意引頸就戮。他們都願意跟著張准起來拚一拚。

    對於他們來說造反,已經沒有什麼疑問的了。關鍵是,如何造反。他們不缺熱情,不缺精力,甚至不缺人,不缺糧,不缺武器,唯一缺少的,就是正確的引導。他們都太年輕。太年輕就意味著經驗不足,意味著容易犯錯,意味著容易走彎路,容易遭受損失。張准當然要努力的幫助他們。

    張准答應吳三桂,自己不會做出太大的動作,不會進一步的刺激朝廷。虎賁軍只會在董家堡、曹家堡、柳家堡之間的三角區域活動。但是,董悼武、董華夏、劉宗春等人,做出適當的動作,可和張準沒有關係。他們的一切行動,都是「自發」的,是北直隸人民內部的自發行為。

    河間府的練武人士那麼多,有些人在下面搞些小動作,本來很正常的事情。當初,馬家軍到處欺壓鄉里,官府不也說馬家軍和他們沒有任何的關係嗎?現在,馬家軍被打敗了,又有人起來,想要搞風搞雨的,很理所當然。你官府總不能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吧?

    北直隸有十幾個府,一百多個縣,幾百萬的人口,在虎賁軍不出動的情況下,要將虎賁軍的影響力擴展到最大,只有依靠這些「民間組織」。嗯,張准稱呼他們為民間組織,堅決否認他們和虎賁軍有任何的聯繫——這是北直隸民間自發形成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旦成功的將北直隸的民眾發動起來,不但董淑嫣的人口遷移計劃,可以更加順利的實施,還可以有效的包圍京師。什麼叫人民戰爭?就是有無限無盡的人力。前面死了一萬,後面立刻補上十萬,這就是人民戰爭。在沒有大殺傷力武器的時代,人海戰術絕對是非常恐懼的,尤其是有組織有紀律有訓練的人海戰術。

    劉勳春、劉宗春、董悼武、董華夏、曹飛河等人,就是張准的第一批火星。他們有背景,有能力,有激情,有幹勁,很容易就將火星在河間府點燃。張准要做的事情,就是讓他們從一開始就走對路。要走對路,最重要的步驟,就是建設根據地,將北直隸的民眾都發動起來。

    「戰爭是人力、物力的較量。人力、物力資源離不開後方根據地源源不斷的補給。因此,無論在哪朝哪代,是否建立一個強大鞏固的戰略根據地,是關係到每一個政治軍事集團,能否在紛繁複雜的政治軍事鬥爭中站穩腳跟,在強大的敵人或群雄割據勢力包圍下立於不敗之地,獲得生存發展並最終消滅各路對手贏得勝利的根本所在。」

    「黃巢是唐末農民軍領袖。他採取避實擊虛的方針,兩次出山東展開流動作戰,長途轉戰,初期也取得了很大勝利,一度佔領唐都長安。但因長期流動作戰,沒有建立穩定的根據地。當唐軍圍攻長安時,農民軍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加上朱溫叛變等原因,終於失敗。」

    「我們現在來看陝西的民軍,他們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他們從陝西打到山西,又從山西打到河南,又從河南進入南直隸,最後又轉戰湖廣、西川、甘肅,馳騁千里,到過的地方非常多。但是,他們始終無法穩定下來。他們的傷員得不到安全,他們的糧食得不到保證,他們沒有穩定的財源,他們長期的處於苦戰當中,部隊沒有休息整頓的機會。這樣子下去,終究是要出大問題的。」

    當了八年的士官,張准最熟悉的,當然是毛澤東軍事思想這一套了,張口就來,根本不需要經大腦的。事實上,張准相信,這個年代的人,只要能夠融會貫通毛澤東的軍事思想,造反,割據一方,佔地為王,絕對是不成問題的。

    韃子再強,有美國人強嗎?

    常凱申再爛,也要比崇禎強一點吧?

    「根據應該選擇在哪裡?應該選擇有利地區,即敵人勢力薄弱而又地形優越、有群眾基礎的地方。歷史上成功的開國者,在創業時期,多依托山川形勝,建立起鞏固的根據地。如巴蜀地區以山川盆地為主,道路崎嶇難行。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此亦扼天下之吭而拊其背也。」

    「劉邦同項羽爭天下,依托的巴蜀、關中根據地,都是形勢險要、人力、物產資源相當豐富的地區。諸葛亮《隆中對》,建議劉備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漢末年王匡、王鳳起義,聚集於綠林山。北宋宋江起義,憑藉梁山泊。」

    「南宋鍾相、楊麼起義,依憑於洞庭湖。這些農民義軍即所謂山大王,在舉義之初力量不很強大的時候,都聚集於遠離封建統治中心的山林川澤,憑借險要地理地形,反抗統治階級的鎮壓並與之展開疾風驟雨的鬥爭。」

    在第一天的下午,張准開始更加具體的闡述。

    「如何建立根據地?無非是組織、政權、武裝力量三大方面。」

    「歷史上的開國者在根據地建設上,都很重視根據地政權建設和軍隊建設。楚漢戰爭期間,蕭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在後方根據地鎮國家,侍太子,治櫟陽。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加強中央政權和各級地方政權建設。計戶口轉漕給軍。漢王數失軍遁去,何常興漢中卒,輒補缺。」

    「蕭何不斷向前方輸送兵員、軍糧,證明他在後方恢復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還注重召募訓練軍隊,製造軍械,積聚戰略物資,為支持前方長期戰爭提供充足的兵員糧餉,補給線安全也得到有效的武力保障。」

    「東漢締造者劉秀,至河北,所過郡縣,考察官吏,黜陟能否,復漢官名,選拔賢能官員,加強政權建設,治理地方。他要求鎮守河內的寇恂給足軍糧,率厲士馬,防遏它兵,勿令北渡。寇恂按劉秀指示,不僅穩定了後方根據地的社會秩序,加強了防務,而且還從根據地調餱糧、治器械以供軍,軍雖遠征,未嘗乏絕。」

    「諸葛亮隆中對策,建議劉備在佔領荊益後,首要任務不是進攻曹操,而是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即對內加強政權、法制等建設,對外搞好民族和邦交關係。朱元璋佔據應天後,廢除元朝苛政,錄用賢能,讓民眾安居樂業。而北宋王小波、李順起義,南宋鍾相、楊麼起義,元末劉福通起義,在摧毀封建統治者地方政權、捕殺貪官污吏的同時,都曾在其根據地建立過農民政權。」

    「縱觀歷史上這些革故鼎新的英豪們,在破壞舊世界的同時,都能加強根據地新政權建設,嚴明法紀,穩定或建立新秩序,安撫百姓,訓練軍隊,加強戰備,為將事業做大做強建設穩固的戰略大後方。」

    經過一天的授課,與會的人,多多少少的都有些感悟。這是肯定的。因為張准的講述,絕對是造反的獨門秘籍。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這一招,簡直是無敵的。如果下面聽課的人裡面有李自成和張獻忠,兩人一定會深有感觸。

    從第二天開始,張准的話題更加的深入。

    「什麼叫人民戰爭?人民戰爭的核心精髓,就是深入開展土地革命,加強經濟建設,以爭取最廣大民眾的擁護!簡而言之,就是爭取最多的人和你一起戰鬥!在戰場上,十個打一個,勝算總是比較大的!」

    「劉邦的丞相蕭何留守於巴蜀、關中根據地,填撫諭告,給饋餉,不絕糧道,能注意嚴明法紀,穩定秩序,安撫人民,發展生產,以支援前線。劉秀在河北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安置轉移就食的流民,發展生產,吏民喜悅,爭持牛酒迎勞。」

    「本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改變缺糧現狀,支持長期戰爭,任命康茂才為都水營田使,負責根據地水利興修。制訂且耕且戰(即屯田)制度,下令各部隊在駐地墾荒種糧,並以產量多少明定賞罰。北宋王小波提出均貧富口號。」

    「李順命令地主呈報所有財產糧食,除留給他們生活需要外,多餘的全部沒收,分給貧民。鍾相宣佈凡參加起義的,一律免除賦稅徭役,不受南宋法律束縛。元末農民軍廢除租稅徭役,開倉救濟貧民。廣大的貧苦農民,從地主手裡奪回了土地。大量的驅口、匠戶,重新獲得了人身自由。」

    「在座的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發動群眾的重要性。但是,我必須提醒大家,人多力量大。沒有誰是全能的,很多工作,需要依靠多人共同協作,才能完成。你看著可能毫不起眼的一個人,在關鍵的時候,卻有可能發揮極大的作用。」

    兩天的授課結束,張准就離開了董家堡。

    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